馮勇
家中有一舊物:一只民國時期的粉彩蓋碗。這蓋碗存世也有近百年的光陰了,流轉(zhuǎn)到我手里時,不僅碗壁上出現(xiàn)了幾處裂隙,碗口還崩落了一片半個拇指大小的倒三角形瓷片。
蓋碗落款是江西黃禮和出品,黃乃民國時期的粉彩名家,生卒年不詳,他制作的瓷器多為粉彩和淺絳彩,擅長畫山水、鳥魚、花草等。茶蓋一側(cè)手書“可以清心”四字,一側(cè)繪有山峰、茅舍、蘆草、漁舟構(gòu)成的圖案;茶碗上所繪圖案與茶蓋上繪圖風(fēng)格契合、呼應(yīng),除了巍巍的山巒、簡樸的茅舍、湖上的漁舟,還可見到遠(yuǎn)方白云飄浮,近處樹木蔭蔽,好一派悠然而詩意的田園風(fēng)光!茶碗的另一側(cè)書有“南華秋水”四字,筆鋒飄逸,行而有骨。
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lián)“東魯春風(fēng)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借用了曾點述志和濠梁觀魚兩段典故。其中“南華秋水我知魚”說的是《莊子·秋水》里提到的濠梁觀魚的故事。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口游玩,莊子說:“鯈魚游得悠閑自在,這就是魚的快樂?!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也許蓋碗上的“南華秋水”四個字也正是緣于此處。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與茶事相關(guān)的器物往往被寄托了主人的愛好與情感。品茗之時,手捧茶碗,一起一落,便游走在山水之間。蓋碗雖已殘缺,但我仍很喜歡它?;蛟S會有人嫌棄,認(rèn)為它只不過是一只破損了的民間的舊蓋碗,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
殘缺的蓋碗自然不能用來泡茶了,我便將崩落的瓷片小心用紙包起來收好,碗就一直放在書房的書柜上當(dāng)擺件了。讀書累時,偶爾想起來,也會小心翼翼地拿起這只蓋碗打量、端詳,感受、體會一下這個舊物所傳遞出來的時光信息和文化韻味。
沒想到機緣巧合,前段時間去景德鎮(zhèn),碰巧得知畫家朋友小Q的愛人開有一間漆藝工作室。小Q來海南出差,我便麻煩他,將我的這只破損的蓋碗帶回景德鎮(zhèn),拜托他愛人看看能否幫忙修復(fù)。
過了些日子,景德鎮(zhèn)發(fā)回來的快遞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修復(fù)后的蓋碗仿佛一下子恢復(fù)了生命力!燈光下,閃耀著神秘而生動的光澤!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瓷堅硬而易碎,自然就有了瓷器的修復(fù)和拯救之說。舊瓷器的修復(fù)往往采用的是“鋦瓷”工藝,即把破損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如銅、鐵等)將瓷器兩邊釘起來再修復(fù)的技術(shù)。我在電視上見過用鋦瓷工藝修復(fù)故宮物件的專題介紹,雖然是把“缺憾”變成了另一種獨具觀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但我個人總覺得鋦釘如手術(shù)傷口縫線后留下來的疤痕,多多少少讓人有稍許遺憾。
而修復(fù)這只舊物,青年藝術(shù)家采用的是一種叫“金繕”的工藝,用大漆作為黏合劑,黏接補齊后接縫處以勾描金線作為裝飾。修復(fù)后的蓋碗光滑如初,不僅完好無缺可以泡茶,而且金黃色的金線自然、和諧、流暢地從碗沿伸展到碗底與茶湯相接,讓人不禁想起清香的茶葉在茶水中婀娜擺動,實乃賞心悅目。
初夏之夜,用蓋碗泡了一碗白茶。室內(nèi),就我一人,家中靜謐無聲,我再度端詳眼前這只修復(fù)好的民國蓋碗。升騰的茶氣里,它是那么的美麗、楚楚動人!
以惜物之心,拾舊物之美。
此刻,我忽然想到,世上哪有完美的東西,只不過是要學(xué)會接受修修補補的缺陷罷了。
(潘光賢摘自《海南日報》2022年11月21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