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要】詞的理性意義之上附著著一層感情色彩,但是這種感情色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除此之外也還存在著各種因素,是比較復雜的,對于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研究是比較有意義的。本文從歷時變化、共時變化和成因三個方面,對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進行研究。
【關鍵詞】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歷時;共時;成因
【中圖分類號】H146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3-008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26
漢語詞義除了理性意義之外,還有色彩意義,感情色彩即其中的一種,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感情色彩義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褒義色彩表示肯定、贊許、積極的意義;貶義色彩則表示否定、貶斥、消極的意義;中性色彩則表示既沒有褒義色彩,也沒有貶義色彩。在漢語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褒義色彩和貶義色彩本來是較為穩(wěn)定的,但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出現了感情色彩變化的現象,使語義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試圖研究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力求對其變化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①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歷時變化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中,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歷時變化是比較豐富的。刁晏斌認為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共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大規(guī)模變遷以及從21世紀以來小范圍的變遷,兩個階段的大規(guī)模變遷分別表現為詞匯的貶義化,例如“買辦”“資本家”“豪華”等詞因為時代的變革變?yōu)榱速H義;以及詞匯的去貶義化,例如“貴族”“集團”“策劃”等詞糾正了以前的貶義化現象,恢復了原來的感情色彩[1]。本文認同第一次大規(guī)模變遷主要是貶義化的觀點,而認為第二次大規(guī)模變遷是去貶義化和貶義化共存的時期,而不僅僅是去貶義化這一種表現,它的形態(tài)是比較復雜的。本文主要討論去貶義化和貶義化共存的時期,對于貶義化時期就不過多論述。
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以后,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整體可以概括為去貶義化和貶義化共存。在這一時期,詞匯的去貶義化主要表現為糾正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變遷中的貶義化現象,還有其他表現形態(tài),如一些新生的貶義詞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再使用;一些使用較多的貶義詞也減少了使用頻率,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去貶義化。詞匯的貶義化則主要表現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自媒體越來越發(fā)達,出現了很多網絡流行語,部分褒義詞或者中性詞被賦予了貶義色彩,部分詞則是新出現的一批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匯,這是新時期的一個獨特現象。
例如“貴族”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最開始的釋義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以及現代君主國家里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享有特權。在新時期組成了一個新的名詞“精神貴族”,贊譽“士”的高尚品格,是個褒義詞。吳曉雪認為,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心態(tài)也變得不再那么極端,不再仇視財富,“貴族”所帶有的貶義色彩也消失了,現在甚至成為網絡熱詞。例如:單身貴族、精神貴族、貴族氣質等。并且,“貴族”的詞義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了,是人們所崇拜或追崇的對象,自然就帶有了褒義的色彩[2]。
(1)曾幾何時,“十里長街”一如北京其他的街巷,尚未被商業(yè)廣告“染指”,那時的長安街之夜,莊嚴靜謐有余,繁華亮麗不足。(1994年報刊精選)
(2)作家染指手機小說,“快餐文化”消費幾何。(《經濟參考報》)
(3)這一制度在2005年之后才被改變。使它在眾多股票中顯得非常獨特,也成為那些資本玩家們最樂意染指的企業(yè)。(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4)若按這種分組方式,本來七個項目均無奪牌希望的日本隊,將有望染指五枚獎牌。(1994年報刊精選)
(5)其實,以印尼隊挾湯尤兩杯盟主的余威,當對7枚羽球金牌均有染指雄心。(《人民日報》1994年第4季度)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染指”一詞的解釋是從《左傳》得來的,后借指分取非分的利益,可看出“染指”是一個貶義詞,正如例句(1)中所描寫的那樣,但是現在卻被賦予了中性色彩或褒義色彩,這種用法常見于報刊和媒體新聞。例句(2)(3)就可以看出“染指”一詞是中性色彩,比喻“接觸、參與某一新鮮事物”。而例句(4)(5)是帶有褒義色彩的,這種用法經常出現在體育新聞中,有“獲得、奪得”的意思。
去貶義化這一現象的確在新時期較為普遍,由于人們的追崇、網絡媒體的發(fā)達以及交際的需要,新時期詞語的構詞能力都大幅提升了,也使得詞語的感情色彩有了很大的轉變。
盡管上面分析去貶義化的現象較為廣泛,但貶義化依然存在,呈現了上升的趨勢。例如:
(6)老虎相繼落馬,對問題官員形成巨大震撼。(《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7)懲治腐敗,就要“老虎”“蒼蠅”一起打。(新浪微博)
(8)他們?yōu)橹l(fā)抖的事情,莫過于在QQ群里遇到一個超級恐龍或絕頂青蛙,他們從未謀面也能愛如潮水。(中青在線,2010年9月14日)
“老虎”“蒼蠅”“恐龍”“青蛙”都是動物類的詞語,這四個詞語原本都是中性詞,沒有感情色彩,但放在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帶有很明顯的貶義色彩,“老虎”比喻那些問題非常嚴重的、居于高位的腐敗人員,“蒼蠅”則比喻職位不太高的腐敗人員,這兩個詞語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反腐問題上的原則性。而“恐龍”和“青蛙”則分別比喻相貌丑陋的女子和男子,常見于網絡自媒體,極具諷刺意味,非常不符合“禮貌原則”,這種感情色彩義應該被淘汰。
除了上面體現貶義化的詞語,在新時期,由于一些敗壞社會風氣的現象發(fā)生,人們往往還會用一些新生成的貶義詞去指代它們,例如“第三者”“巨嬰”等。
二、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共時變化
通常人們?yōu)榱吮磉_的需要,有意把褒義詞用作貶義詞,或者把貶義詞用作褒義詞,但該詞本來的感情色彩還是存在的,并且也在經常地使用。根據人們詞匯運用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主要是為了增強感情色彩,表現為褒義詞貶用、貶義詞褒用、中性詞作褒貶義詞、褒貶義詞作中性詞用這四種類型。褒貶義詞作中性詞用這種類型非常少,本文不予討論。而中性詞作褒貶義詞這一類型,本文認為,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fā)達,網絡用語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人們?yōu)榱双@得關注度,標新立異的趨勢是比較明顯的,甚至存在搞怪心理,對一些詞語進行變異處理,所以褒貶義化是常有的現象。本文也會對這一情況中的中性詞貶用進行分析。
(一)褒義詞貶用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由于人們的交際需要,一些詞語本是褒義詞,但是慢慢被人們在特殊的語境中作為貶義詞使用,使語言帶有搞笑、幽默、諷刺的意味。例如:
(9)尊重愛護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今,有些人對這個傳統(tǒng)太陌生了。他們愛自己的下一代,真可謂“無微不至”。對上一代,則只求“使用價值”,沒有“使用價值”或用得不順心,就要給顏色看。(《人民日報》1986年5月9日)
“無微不至”本來的解釋是“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周到、細致”,是一個褒義成語,例句(9)中“無微不至”打上了引號,顯然沒有使用原本的褒義色彩,同樣被用作了貶義,目的是諷刺子女只懂得照顧自己的兒女,卻忘記了孝順自己的父母,只在其父母有使用價值時才會想到父母,還時不時給父母臉色看。
(10)有些人一提軟件產業(yè)就說中國人聰明,我倒是覺得對于發(fā)展軟件產業(yè)來說,我們有些人是太“聰明”了,“聰明”到眼睛里只有自己的這點“聰明”。(《人民日報》2002年9月28日)
(11)“他們‘聰明 著呢!”群眾中有人揭發(fā)說:“專等在上坡兒的地方,大卡車載重走得慢,小轎車想趕路,一超車就罰?!保ā度嗣袢請蟆?999年11月10日)
“聰明”原義是指智力發(fā)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是用來贊美人的詞語。例句(10)中的第一個“聰明”是正面的褒義色彩,而后面三個帶有引號的“聰明”表示否定、反語,帶有貶義色彩,諷刺了這些發(fā)展軟件產業(yè)的人眼光狹隘,不懂得拓寬自己的眼界。例句(11)中的“聰明”同樣是貶義的,變相地諷刺這些專門等著罰款的人,襯托了這些人的黑心腸。
相對于平實地敘述一件事,往往褒義詞貶用能夠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很強的反諷意味,既辛辣又幽默,可以巧妙地表達作者特殊的用意。
(二)貶義詞褒用
貶義詞表達的是一種貶斥、否定、鄙視的態(tài)度,但是在表達時有時被特別地用作褒義詞,表達贊美、親切、喜愛的感情。例如:
(12)荷是矜持的,有時候也像少女的狡黠。有人來,它就屏息靜氣,悄然不動,耐心地等人離開后,才會悄悄地舒展,次第綻放每一片花瓣,無限地接近圓潤。(新浪微博)
“狡黠”一詞原意是“詭詐、狡猾,一般用來形容詭計多端、心術不正的人”,是個貶義詞。在例句(12)中,作者將“狡黠”用作褒義,將荷花比喻為狡黠的少女,形容荷花像少女一樣機靈,懂得在無人的時候悄悄綻放花瓣,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13)“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甘心愿意做利國利民的‘傻子”,雷鋒傾其一生沒有創(chuàng)造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卻用點滴小事完美地詮釋了“小我”與“大我”“有限”與“無限”“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人民日報》2012年3月27日)
“傻子”一詞本是帶貶斥色彩的,是一個貶義詞,但在這里卻刻畫了雷鋒的忘我精神,用“傻子”表現了他的憨厚老實,用作褒義反而效果很好。
從以上的例句中可以看到,在特殊的語境中,貶義詞用作褒義詞,使言語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更加凸顯了作者的感情。
(三)中性詞貶用
原本中性詞是沒有褒貶色彩的,但是在現代社會,部分中性詞在特殊的語境中帶有感情色彩,主要表現為中性詞貶用。例如:
(14)那些在某些行業(yè)取得輝煌成就的大神們,換個行業(yè)很可能就不靈了。那些預測對了的“專家”很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新浪微博)
例句(14)中,“專家”加了雙引號,顯然不是尋常用法,這句話表現出了說話人的不滿,很明顯是對專家的不屑以及不信任,“專家”是帶有貶義色彩的。
(15)都這么大一個人了,你的行為怎么還這么幼稚啊,做錯事還不承認,真是個小孩。
“小孩”是一個中性詞,但例句(15)中說話人用“小孩”形容這個大人不承認錯誤,行為幼稚。這時候“小孩”是帶有貶義色彩的,他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通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一個不帶任何色彩的中性詞可以在特殊的語境中帶有貶義的色彩,這種變化會在表達中不時地體現出來,也體現了社會的發(fā)展變化。
三、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原因
詞義的變化在不斷適應著社會,且方式多樣。而詞義變化的因素很復雜,總的來說,現實現象的變化、詞義聚合和組合關系的影響都可以引起詞義的變化。上文探討了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歷時變化和共時變化之后,在此分析感情色彩義的變化原因,主要從語言內部因素、人的認知因素、社會生活因素等方面展開。
(一)語言內部因素
從詞義的內部系統(tǒng)來看,詞的意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詞的意義變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聯系的詞的意義的變化。從演變的結果看,新的意義的產生是因為舊的意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這可以說明詞匯的感情色彩義是附加在理性意義上面的。例如“綠色”一詞,本來只是單指一種顏色,是一個中性詞,但后來出現了如“綠色心情”“綠色食品”等這類帶褒義色彩的詞組,現在又出現了如“綠帽子”“原諒綠”等這類帶貶義色彩的詞組,這都是語言內部系統(tǒng)相互影響的結果。
(二)人的認知因素
人們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在詞義上的體現,既有理性意義的深化,也有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因此,人的認知的不同會反映到這些變化上面。例如:
(16)她覺得自己能上大學是僥幸,當時浪費了太多時間,后來遇到那些“學霸”同學后,她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求知。(《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
“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是“霸道、蠻狠、壓迫人們”,“路霸”“水霸”“電霸”等都反映了這一現象,由于認知的多元化,人們將“霸”運用在這類蠻橫不講理的行為中,但隨著人們認知的擴大,“霸”也被用于形容“在某方面或某一領域很厲害的人”,例句(16)中的“學霸”,就指學習很厲害的人,再如“詞霸”“考霸”等。所以,當人們的認知發(fā)生改變,也會影響到詞匯的感情色彩義。
(三)社會生活因素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詞匯的感情色彩義變化自然是受社會生活的制約和影響的,與客觀世界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了解其變化原因,必然是要和社會聯系起來的。社會政治因素是感情色彩義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語言歷來都是很受政治集團重視的,政治方面的活動往往會在語言中留下痕跡,造成不小的影響,而這些影響體現在語言方面就是感情色彩義的不同,也就是褒義色彩和貶義色彩的不同。前面提到的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兩次大規(guī)模變遷都反映了社會政治因素對語言的影響。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逐漸開放,有了更多理性思考,較少使用一些有嚴重貶義色彩的詞語。隨著十八大的召開,一些新時代的詞語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例如“中國夢”“不忘初心”“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等,新的詞語正深刻改變著社會面貌。社會經濟對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也是有著重要影響的。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發(fā)展經濟,下海經商,出現了如“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有財產”“公有財產”等這類的詞語,這就使得經濟類的詞語多從貶義色彩轉化為褒義色彩。社會文化方面,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因此,一種語言隨著使用而變化了詞義,相當一部分是受文化背景影響的結果。隨著改革開放,社會再一次出現了文化繁榮的景象,出現了如“百花齊放”“博大精深”等這類的詞語,都是帶有褒義色彩的,甚至連“競爭”都帶有褒義色彩,例如“競爭的魅力”這類說法。
綜上,詞匯感情色彩義的變化方式是多樣的,在使用詞語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對詞匯的感情色彩加以改造,這便形成了特殊的用法。本文討論研究了現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義的動態(tài)變化,希望能便于辨析和使用詞匯,提高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注釋:
①本文用到的語料主要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網絡版)以及已有文獻資料,少量的語料是筆者自擬。
參考文獻:
[1]刁晏斌.現代漢語詞義感情色彩的兩次大規(guī)模變遷[J].文化學刊,2007(06):47-56.
[2]吳曉雪.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義褒貶色彩變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
[3]吳曉雪.小議新時期漢語詞義褒貶變化[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02):78-79.
[4]邊小玲.“染指”感情色彩的變化[J].語文知識,2005(08):29.
[5]修瓊英.從共時和歷時角度考察社會文化與詞義褒貶色彩的關系[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