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梓
1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的巨型人工運河,而它的濫觴就和蘇州息息相關(guān)。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建筑闔閭城(即今蘇州城),設(shè)水、陸城門各八,外有護城河包圍,內(nèi)有水道相連,水門溝通內(nèi)外河流。伴隨著吳國的崛起,野心也不斷擴大,為了攻打楚國,吳王闔閭命伍子胥開挖一條人工運河,這條后來被叫作胥溪的河自蘇州胥門起,經(jīng)橫塘、木瀆、胥口后入太湖,然后從宜興經(jīng)溧陽到定埠,再入高淳湖,最后在安徽蕪湖通達長江。再往后,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邗城引江水北行入淮河,將江、淮兩大水系連接起來,成為中國大運河的濫觴。
這段歷史,楊循吉在《吳邑志》里記載了:“《春秋傳》稱‘吳城邗溝,通江淮’,蓋吳王夫差北伐齊時所開,出師由此河可以通江北也?!?/p>
吳國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修筑的運河,給自己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水軍自太湖西上,實現(xiàn)了偷襲楚國的勝利,此役也成為先秦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范例。盡管這看似是軍事之需,但若從中國大運河歷史的角度看,它卻是江南運河的雛形,并且將江南運河的歷史提前了好多年,成為世界運河史冊上的璀璨一章,因為它要比蘇伊士運河早1869年,比巴拿馬運河早1914年。
事實上,中國的大運河,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概念。
七世紀初,隋煬帝一聲令下,在春秋至秦漢年間開挖水道的基礎(chǔ)上貫通了江南運河,蘇州作為重要區(qū)段之一,正式納入了隋唐大運河的水系。元代定都北京,為了保證首都的經(jīng)濟政治地位,淮陽運河、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相互連接,京杭大運河才算橫空出世。所以說,京杭大運河是對隋唐大運河的一次改造,兩者既有重疊,又有不同,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或者說,京杭大運河是在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的基礎(chǔ)之上,修筑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抵杭州的縱向運河,這也是京杭大運河的雛形,后經(jīng)明清兩朝的不斷修整拓鑿,才逐漸形成現(xiàn)如今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
在這次裁彎棄弓、取直縮程的變遷中,一直繞不開蘇州。
2
望亭。
這是一個聽起來讓人怦然心動的名字。
去望亭之前,我一直在想,這個名字的來歷,是站在亭子里望著遠方呢?還是遠遠地望見一間亭子呢?后來,當?shù)嘏笥迅嬖V了我它的來歷,是從御亭改過來的。東漢末年(220年),吳主孫堅在烏角溪和鶴溪的交匯處建御亭,形成集鎮(zhèn)。唐代以降,改為望亭,之后鎮(zhèn)以亭名。
這里,是大運河進入蘇州的第一站。
也是與無錫接壤的地方。
大運河,從望亭的五七橋開始,穿過蘇州市區(qū),南至江浙交界的油車墩,長約96公里。簡單地說,大致分為三段。從五七橋至白洋灣,算是蘇錫段,河線順直,偏東西走向,水流自西向東;白洋灣至寶帶橋為古城段,這一段河線彎曲,自城西北流入蘇州護城河及城內(nèi)河道,后自城東南流出;寶帶橋至油車墩段,河線上端順直,下端彎曲,南北走向,直奔杭州。
望亭入,油車墩出,大運河就這樣完成了在蘇州的流動??疾熘袊筮\河的歷史,不僅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yè)革命前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真實反映了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shù)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然而,這都是物質(zhì)和技術(shù)層面的體現(xiàn),它更偉大的意義則在于通過縱貫?zāi)媳?、連通大江大河,打破了自然河流對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海洋文化、草原高原文化的間隔,實現(xiàn)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和融合。同時,在服務(wù)政權(quán)和國土統(tǒng)一的前提下,帶動了地方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揚州、寧波、紹興、嘉興、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一個個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到達過的城市,都和大運河息息相關(guān)。糧食、絲綢、食鹽、瓷器、紫砂、木材、磚瓦、藥材、茶葉、工藝品、書籍……順著大運河,抵達,或者離開,滋養(yǎng)著運河邊的城市。
蘇州,更不例外。
但與其它城市相比,蘇州又與眾不同:
第一,蘇州是一座將運河與內(nèi)在水道聯(lián)系得最為得體的城市。大運河在蘇州,通過作為運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護城河以及盤門、閶門等水門,與城內(nèi)的萬千水系緊密相連,融為一體。正是這一點,讓蘇州成為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被整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5條運河故道、7個遺產(chǎn)點段、9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古典園林,以及還與大運河有著深厚淵源的昆曲、古琴等6個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都成為大運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似乎沒有哪一座城市像蘇州這樣,與大運河的關(guān)系如此緊密。換作別處,大運河就是一條人工河,或穿城而過,或于城之一側(cè)靜靜流過,但在蘇州,大運河就像是家門口的河,時時處處不期而遇,和老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第二,從古至今,大運河蘇州段最為忙碌。
自宋以降,運河的漕運功能愈發(fā)突出。而蘇州一直承擔著漕運、海內(nèi)外商品運輸?shù)闹厝危粌H是漕糧的重要源頭,也為國家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當然,蘇州也因河而盛,明清時期,工商業(yè)空前繁榮。據(jù)《吳縣志》記載:“金閶一帶,比戶貿(mào)易,負郭則牙儈輳集。”近代以來,運河仍是蘇州水運交通的主要通道。即便是現(xiàn)在,許多新興的工業(yè)區(qū)也就在運河兩岸,從來沒有離開運河的滋養(yǎng)。
2020年,我在大運河管理處獲悉,蘇州段全線為四級航道,是全國第一條標準化航道,僅跨河橋梁就有35座,兩岸碼頭145個,泊位377個,沿線還有相城、滸墅關(guān)、平望等7個內(nèi)河港口作業(yè)區(qū),年吞吐量超過100萬噸的碼頭就有9個。僅僅過去了兩年時間,大運河蘇州段成功“晉級”,全程可通行千噸級船舶。自2022年11月25日起,蘇南運河蘇州市區(qū)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大運河蘇州段至此全部提格為三級航道。
從四級航道到三級航道,絕非一個數(shù)字的變化那么簡單!
3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辦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通過評審,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其實,這是一份大名單,包括了8個省、35個地市的65個遺產(chǎn)點和31段河道。僅蘇州而言,就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護城河5條運河故道以及山塘歷史文化街區(qū)(含虎丘云巖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含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古纖道7個相關(guān)點段。
聽聞這則消息時,我尚在杭州謀生,但除了古纖道之外,其余幾處都有幸踏訪過。所以,不想留下遺憾,專程從杭州趕來尋訪。途中,我想到了一個詞:雁過無痕。河水終會流走,但它經(jīng)過的地方一定會有歷史,有記憶,也有見證者。我甚至想起了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一段軼事。一年,他沿運河經(jīng)吳江,碰上了逆風(fēng)大作的壞天氣,眼看著纖夫們艱難前行,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昨風(fēng)起西北,萬艘皆乘便。
今風(fēng)轉(zhuǎn)而東,我舟十五纖。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賤。
舡工怒斗語,夫坐視而怨。
這首后來被收入《石渠寶笈三編》里的《吳江舟中詩卷》,盡管墨寶最終流落異域,收藏于美國梅多鮑利坦美術(shù)館,但詩句里提及的古纖道卻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古代漕運,依靠的基本是水流的自然流動、風(fēng)力以及人力,而這些為了拉纖而鋪設(shè)于河中的道路,見證的卻是百姓的苦難史。
吳江古纖道的歷史,要追溯到唐代元和五年(810年),蘇州刺史王仲舒始筑土堤以通驛道。至宋代慶歷八年(1048年),大修,宋治平三年始壘石岸,直到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年)以巨石修筑,并開水竇136處,以泄水勢。
這一年,年號至正,吳江古纖道也叫至正石塘。
三千余里的中國大運河,保存下來的完整纖道,除了吳江這一段,紹興的浙東運河也有一段。其實,大運河流過的地方,纖道應(yīng)該不少,只是時過境遷,存下來的太少了。尤其像吳江古纖道這樣保持了原有風(fēng)貌、長度達三里有余的,更是彌足珍貴。
古纖道的不遠處,是日新月異的吳江城。
新與舊、古與新,在這里交匯,見證著時光,也見證著蘇州。
4
大運河流過蘇州。
水聲不息的兩岸,是巧奪天工的古典園林,是吳儂軟語的評彈,是悠揚動聽的吳歌,是一道道色味俱佳的美食,更是一座城市的久遠歷史與文化記憶。而我,可能是北人之故吧,總喜歡去踏訪運河邊的那些古橋,一座又一座橋,一次又一次地從不厭煩。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盛贊的就是蘇州的橋。如此說來,蘇州的橋不僅是亙古不變的景觀,也能時時打動每一個旅居蘇州的異鄉(xiāng)人。于我而言,盡管深知大運河是世界性的中華文化標識的宏大意義,但還是更愿意深入它的肌理去體味細致微小的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是蘇州的典型意象,但大運河上的蘇州古橋,也別有意趣。
況且,如果把這些運河之橋串在一起,何嘗不是半部蘇州史呢。
楓橋。一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不僅讓人們記住了張繼這個曾經(jīng)名不見經(jīng)傳的詩人,更讓這座月牙形的古橋聲名遠揚。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當你迷醉于這漁火鐘聲的夜晚時,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楓橋最初的名字叫封橋。寒山寺旁的這座橋,因舊時在這一帶設(shè)有糧卡,每個晚上都會封鎖河道,禁止他船駛?cè)?,以確保糧運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楓橋雖小,但跟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怪不得蘇州民諺里有“楓橋塘上聽米價”“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的說法。
吳門橋。1793年,英國外交使團馬戛爾尼一行沿大運河途經(jīng)蘇州,對吳門橋印象尤為深刻,還專門為此橋作了一幅繪畫。讀到這段佚事,我四處搜羅資料,也沒能見到這幅畫。但能想象得出,他們站在古樸典雅的吳門橋上,吹著江南的風(fēng),看著水流瀠洄的運河和岸邊旖旎的風(fēng)光,內(nèi)心會何等激動。然而,時光遠去,如今這座橋是整個江蘇省現(xiàn)存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還有萬年橋。
還有覓渡橋。
還有垂虹橋。
……
這一座座古橋,如一雙雙歷史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大運河日復(fù)一日地流過蘇州,將一座城的繁華盛景和人事滄桑,一一記錄在案。
5
“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qū)的共同責(zé)任。”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p>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運河所擁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視。蘇州,作為中國地級市里的標桿性城市,從來沒有躺在舊日的光榮榜上,在大運河的保護、傳承上更是走在前列。2021年初,傾情推出的“運河十景”,就是一座城關(guān)于一條大河的“蘇州實踐”。
讓我們記住這十個新景點:
吳門望亭。
滸墅關(guān)。
楓橋夜泊。
平江古巷。
虎丘塔。
水陸盤門。
橫塘驛站。
寶帶橋。
石湖五堤。
平望·四河匯集。
其實,這十個點,都是“舊”的,是蘇州歷史文化圖譜里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虎丘云巖寺塔是蘇州的地標性建筑;水陸盤門連通了大運河與內(nèi)城水系,連通內(nèi)外城;全晉會館又見證了古代大運河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但它們又是“新”的,其新穎之處是當你打開地圖細細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此十景以串點成鏈、引鏈成片的方式將蘇州的大運河巧妙地串起來了,有了首尾呼應(yīng)的極度默契。我想,將自己門前的大運河打造成一條濱水風(fēng)情人文帶和旅游休閑觀光帶,就是蘇州的初心。
毫無疑問,這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shè)中“最精彩的一段”。
6
“運河十景”里,大部分是聞名遐邇的蘇州名勝古跡。
虎丘塔,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提筆吟誦;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隱居于此安度晚年,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六十首田園詩歌;還有橫塘,賀鑄的一句“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寫盡了江南的初夏之美。相比之下,唯獨平望略微無名一些,像是運河邊藏在深閨人未識的一位女子。
而我偏偏在古籍里遇到了它。
公元1156年,剛過而立之年的范成大前往臨安,他順著大運河出發(fā),過垂虹橋,一路南下,途經(jīng)之時寫下了一首《過平望》:
寸碧闖高浪,孤墟明夕陽。
水柳搖病綠,霜蒲蘸新黃。
孤嶼乍舉網(wǎng),蒼煙忽鳴榔。
波明荇葉顫,風(fēng)熟蘋花香。
雞犬各村落,蓴鱸近江鄉(xiāng)。
野寺對客起,樓陰濯滄浪。
古來離別地,清詩斷人腸。
亭前舊時水,還照兩鴛鴦。
村落,野寺,浮萍,孤嶼,蒼煙,這些古老又暗含凄離之美的意象徹底打動了我。打開百度地圖,一搜,離我借居的寓所不遠。于是,在一個秋陽燦爛的上午有了即興之游。驅(qū)車,上友新高架,再拐入江城大道,四五十分鐘就到了。這是一次沒有任何目的的游逛,遺憾的是并沒有看到詩人筆下的風(fēng)景,迎接我的是一座現(xiàn)代氣息濃厚的小鎮(zhèn),就連我出發(fā)前牢記于心的那句“天光水色,一望皆平”,也沒有真切體會到。
但我后來還是觸摸到了它隱秘而遙遠的歷史。
最早的平望,是古老太湖旁的一片葭葦澤灘,在時光的漫漫長河里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掙脫太湖的懷抱,不再與太湖水息息相連。大約西晉太康年間(281—289年),吳興郡太守殷康開鑿了吳興塘(又名荻塘河)。唐貞元八年(792年),湖州刺史于頔疏浚并整修荻塘,重新灌田,既利耕作又可養(yǎng)魚,讓這塊水患頻發(fā)之地變成了江南魚米之鄉(xiāng)。
大運河流過平望,在這里一分為三,讓古老的運河、新運河、太浦河、頔塘河交錯匯聚,形成四河匯集、四水共流的磅礴奇觀。從此,鎮(zhèn)因河興,平望成為運河邊上的一座繁華小鎮(zhèn),驛站、碼頭、糧倉紛紛而起。
這,難道不是大運河對一座小鎮(zhèn)的最大恩賜嗎?
7
當然,我更偏愛運河流經(jīng)的吳中。
因為它接納了我。
在暫居的寓所,臨窗而望,就能看到大運河舟楫往來的繁忙景象。如果步行,經(jīng)過文曲路,繞過東吳塔,十分鐘的時間就能到達運河岸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離運河太近了,以至于它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臻e了,會在暮色里去五龍橋公園坐一坐,看看運河水;偶爾,晨跑的路線也是沿著運河邊的步道,從東吳塔跑到寶帶橋,一個來回差不多花去四十分鐘時間。當然,我也沿著運河,尋訪過“尹山天際碧空流”的尹山湖,叩問過孔子得意門生澹臺滅明的遺蹤,也踏訪過古風(fēng)盈盈的蠡墅古鎮(zhèn)。
最熟悉的,莫過于寶帶橋了。
這座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間的橋,橫跨澹臺湖及大運河交匯處,是大運河沿線現(xiàn)存最長的一座多孔古石橋,也是中國十大名橋之一。但是,我已經(jīng)不去在意這些歷史知識了,也不去深究它在古代運送漕糧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看來,它就是度量自己的一把標尺。比如,從樓下的步道跑到這里,是5.6公里,再比如,我和一幫文朋詩友喝完酒會散步到這里,去橋上走一走;再比如,我常常帶著家鄉(xiāng)的朋友們在吳文化博物館看完精美的文物之后,會來到橋上,看看那座孤獨的石獅。僅此而已。
2022年12月12日晚,得知陪伴三年的行程碼宣告下線,我再次來到寶帶橋,想在最后一刻截取一個圖片,以示紀念——這幾年,我總是喜歡把一些重要的事,在寶帶橋畔來完成。誰承想,這次竟意外發(fā)現(xiàn)了它的變化:航標燈塔更換了?,F(xiàn)在取而代之的是兩座石塔,塔頂?shù)暮J形的航標燈每隔四五秒會閃爍一次。熠熠生輝的兩座燈塔與運河濤聲交相輝映,不僅指引和守護著過往船只,還與古色古香的寶帶橋相得益彰,讓千年古橋成為一道亮麗的景觀。后來,我才知道,新的航標燈塔就是參照寶帶橋北堍原有的宋代石塔形制所造,也難怪,造型如此古樸自然、挺秀大氣。
一次次經(jīng)過運河,見證著它的點滴變化,運河也目睹著我的悲歡,我們互相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若干年后,如果我回到家鄉(xiāng),想起這段生活經(jīng)歷,也一定會想起運河,是它讓一個西北男人遙遠的記憶里出現(xiàn)了水,出現(xiàn)了與河為鄰的美好。
大運河流過蘇州。
從五七橋到油車墩,從稻香小鎮(zhèn)望亭到“蘇南酒鄉(xiāng)”桃源鎮(zhèn),從相城到吳江,縱跨蘇州的5個區(qū)、14個街道、9個鄉(xiāng)鎮(zhèn)以及望虞河、吳淞江、太浦河等河道,長江和太湖、陽澄湖、獨墅湖等湖泊因此而得以完美勾聯(lián),一座城的水,終于流動成瑰麗的詩篇。
流走的是運河水,帶走的是時光,而留下來的是鐫刻于蘇州大地的歷史記憶以及一座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美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