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
1964年9月,聶海勝出生于湖北省棗陽市樊莊村的一戶農(nóng)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六。艱苦的生活卻困不住一顆熱愛飛翔的心。聶海勝聽著掠過山峰的飛機發(fā)出的轟鳴聲,常常夢見自己變成鳥兒展翅翱翔。
1983年高中畢業(yè)后,為了圓兒時的夢,聶海勝參加了空軍組織的招收飛行員考核并被順利錄取,成為了一名空軍飛行員。在空軍第一航空預備學校學習期間,他成績優(yōu)異,在同批學員中第一個獲得了“單飛”資格。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航天事業(yè)快速發(fā)展,需要從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選拔部分飛行員培養(yǎng)為航天員。聶海勝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舉行成立儀式。從全軍優(yōu)秀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14名飛行員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34歲的聶海勝就是其中的一員。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是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聶海勝要從零開始。他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基礎(chǔ)理論學習。當時的不少學習材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對航天員來說,學好英語是必備條件。但對已經(jīng)離開學校多年的聶海勝來說,這無疑是重大挑戰(zhàn)。為了實現(xiàn)飛天夢,聶海勝每天都學習到很晚,還請家人幫其聽寫復習,最終克服了理論知識這一關(guān)卡。
除了學習理論知識,聶海勝還面臨其他挑戰(zhàn)。太空環(huán)境與地球環(huán)境截然不同,航天員的工作遠比飛行員復雜,為了適應(yīng)太空環(huán)境下的工作,聶海勝每天都進行高強度訓練,挑戰(zhàn)著自己的極限。
“秋千”是航天員的一項常規(guī)訓練,像海盜船一樣,來回晃,時間長達15分鐘。長時間晃動會讓人十分難受甚至想吐。面對各種不適,聶海勝一直咬牙堅持。
經(jīng)過五年的艱苦訓練,2003年,聶海勝通過層層選拔,入選神舟五號飛行任務(wù)首飛梯隊。家人、朋友和同事們都為他感到高興。但最終,聶海勝與這次機會失之交臂,目送戰(zhàn)友楊利偉沖出地球。
聶海勝沒有氣餒,回到航天中心后,他又馬上投入到訓練當中。
在為神舟六號選擇航天員時,體重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過重的體重,會影響飛船總重,增加發(fā)射時火箭所需的推力,哪怕只增加一千克的體重,都會對火箭的推力造成極大耗費。在選拔期間,聶海勝一有機會就踏上跑步機,有時一連跑幾個小時,淌下的汗水甚至浸透了傳送帶。
功到自然成,2005年10月12日,聶海勝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日子,他與費俊龍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一起飛向了夢寐已久的太空。
神舟六號在軌飛行了5天,實現(xiàn)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聶海勝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飛天夢。
八年之后,2013年4月,已經(jīng)49歲的聶海勝再次入選神舟十號飛行乘組,并擔任指令長。第二次奔赴太空,聶海勝一如既往地認真訓練,并沒有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在神舟十號的飛行任務(wù)中,聶海勝要親自完成手控交會對接操作。這個有著“太空穿針”之稱的項目,對操作精度要求極為嚴格。聶海勝為了完成這個“太空之吻”,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僅僅這一個動作就練習了兩千多次。
2021年6月17日,當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人員準備啟程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再次映入人們的眼簾——聶海勝,二度擔任飛行乘組的指令長,準備第三次飛向太空。這一年,聶海勝已經(jīng)57歲。
此次任務(wù),航天員們要在太空中駐留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兩次出艙活動,完成更多的科學實驗和技術(shù)試驗,對航天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57歲的聶海勝來說,不管是身體、技術(shù),還是心理,他都要求自己保持最好狀態(tài)。 為了適應(yīng)太空的生活,聶海勝變身“太空運動達人”,通過跑步、蹬太空自行車等運動,防止肌肉萎縮和骨質(zhì)疏松,增強心血管的調(diào)節(jié)能力。
2021年8月20日,隨著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第二次出艙任務(wù)的完成,一張“太空照片”引發(fā)了熱議。攝影師是航天員劉伯明,他為站在核心艙機械臂上的聶海勝拍攝了一張與地球的合影。
在太空生活工作了三個月,以聶海勝為首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全部任務(wù)。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返回。
三巡太空,聶海勝成為了中國首位在軌百天的航天員。2022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聶海勝榮獲“八一勛章”,為他二十余年飛天之路再添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