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維
女兒帥帥兩歲大時最喜歡玩捉迷藏。只見她慌慌張張地跑向墻角,小身體緊貼墻壁,兩只小手捂住眼睛,自認為已經藏在最安全的“寶地”,高聲大喊:“媽媽爸爸快來找我呀!帥帥藏好啦!”
“呃……”我和老公只能假裝無視那只明顯的小腦袋瓜,開始故作艱難地尋找,硬生生演繹出“挖地三尺”的感覺。我們在各個房間裝作“虛張聲勢”“漫無目的”,邊找邊說:“帥帥藏在哪里啦?怎么這么難找呢?”我們找得越艱難,她就越開心,還捂著眼睛咯咯笑。每次游戲都以她“自我暴露”為結局,看著她沾沾自喜的樣子,我們也無比開心。
有時女兒還會換換藏法,但也依舊另類—她把頭深深埋在被子里,屁股卻在外面高高撅著,自以為已經高枕無憂。這也太掩耳盜鈴了吧?我忍不住想直接把她從被子里拎出來。
后來,我和老公去同事家做客,發(fā)現(xiàn)同事家的小奶娃捉迷藏居然跟帥帥一模一樣。好笑之余,我倆也不禁好奇:孩子為什么捉迷藏都這么“顧頭不顧腚”呢?頗有鉆研精神的老公花費兩天時間,終于在國外某科學期刊網上找到了一篇文章,解開了這個謎團。
劍橋大學曾對一組3~4歲的孩子進行實驗,研究人員蒙上孩子的眼睛,然后問孩子是否認為別人能看見自己。孩子們的回答絕大多數(shù)是否定的,他們認為只要自己看不到別人,別人就看不到自己。
我聯(lián)想到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理論:2~6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自我不是自私或自大,而是用一種簡單的眼光看待一切,認為“我即世界”。這是一種純真無瑕的底色,在人生的旅程中,因為太過短暫,所以彌足珍貴。
大概7歲以后,孩子逐漸“去中心化”,開始具備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然后逐漸遠離童真,成長為大人。上幼兒園之后,帥帥開始明白,即使蒙住眼睛,別人依舊能捉住自己;也開始明白“我非世界”,自己不能決定一切。
如今,帥帥早已不用我再陪玩捉迷藏,但我很慶幸自己那時的“視而不見”和努力找尋。為人父母,不過是盡己所能護孩子一時快樂與周全,即使知道她終將長大,也要努力呵護那份天真與美好,傾盡所能地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