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周宇杰
不知從何時起,并繼竿圈子里流傳起“輕量竿是新手用的,老手都不用輕量竿”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從某二手并繼竿群慢慢傳開的,該群的群主是圈兒內(nèi)有名的匠人,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玩家,多年前就開始在那個群里做二手竿生意。這位群主自用一支21尺伽瑪卡茲黑拉初代,且經(jīng)常在群里分享釣友們寄給他的請他維修的輕量竿的斷節(jié)圖片,群里的粉絲們也慢慢地接受并推崇長尺黑拉初代,后來就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那種說法。
客觀地講,當(dāng)時沒有多少釣友對黑拉初代這種長尺并繼老竿感興趣,如果再往前推個七八年,這種竿子在二手市場也就賣七八百。我2017年元旦在某論壇發(fā)文稱18尺枯法師枯六代目(以下簡稱“枯六”)持感不錯,結(jié)果遭到眾多釣友口誅筆伐,更不用說黑拉初代這種18尺款就能達到150克的老古董了,當(dāng)時的并繼竿玩家們遠未達到能夠欣賞長尺之美的水平。因此,那位群主在推動長尺并繼竿(更確切地說是長尺非輕量并繼竿)方面是有貢獻的,只不過他過于抬高了長尺非輕量竿,而踩扁了輕量竿。到了2019年,網(wǎng)絡(luò)上已然出現(xiàn)了一股將輕量并繼竿貶得一無是處的風(fēng)氣,為此我專門在論壇發(fā)文,以事實為依據(jù),客觀講述我對輕量竿的看法,引起很多釣友的共鳴。
一轉(zhuǎn)眼已經(jīng)到了2023年,并繼竿圈子飛速發(fā)展,很多釣友已經(jīng)體會到了長尺非輕量竿之美,可對輕量竿的偏見卻似乎更大了。以前他們只說輕量竿不好,現(xiàn)在連使用輕量竿的釣友都被說成新手,過于極端了。
圈兒里人一般認為,輕量竿是從禧瑪諾第二代閃光,即彩虹閃光開始的。我認為,長尺款彩虹閃光才是真正的起點,因為無論是看自重還是強度,中短尺彩虹閃光都不屬于輕量竿,甚至連漆水涂裝也不是輕量竿的做法,因此也有一部分玩家認為第三代閃光G才是禧瑪諾輕量竿真正的開端。
輕量竿易損壞的主要原因多是人為所致
而到了第四代閃光R,閃光系列真正步入超輕量行列,可謂將輕量化做到了極致。后面的第五代X、第六代L,在數(shù)據(jù)上基本保持一致,甚至還略微重了幾克。以21尺為例,閃光R重97克,而閃光X和閃光L都是100克。
我剛買閃光R時,老手們大多不建議新人玩這種輕量竿,因為輕量竿比較嬌氣,對使用者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他們覺得積累一定的并繼竿使用經(jīng)驗后再入手輕量竿比較合適,否則容易出現(xiàn)意外。簡言之,以前的玩家覺得輕量竿更適合老手使用,而現(xiàn)在的情況則完全相反,真的是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
長期持“ 輕量竿是新手用的,老手都不用輕量竿”觀點的人,理由不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輕量竿壁薄,含碳量高,比較脆,易損壞;
第二,長尺非輕量竿能被他們駕馭,他們進而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
輕量竿“壁薄、較脆、易壞”的整體印象和十幾年前并無二致,可結(jié)論為何截然相反呢?原因就在于第二點:長尺非輕量竿能被他們駕馭。在以前,長尺非輕量并繼竿是很多釣友難以逾越的高山,他們玩慣了短尺竿,即使玩長尺竿,也是玩大元徑、大錐度且重心靠后的長尺竿,而且用的是借助小臂力量的戰(zhàn)斗式握竿法,所以他們無法發(fā)現(xiàn)長尺非輕量竿之美。沒有長尺非輕量竿使用經(jīng)驗的釣友會覺得長尺并繼竿持感十分重頭,而且軟綿綿的。近幾年,由于二手市場力推長尺老竿以及垂釣資源競爭日益加劇等原因,才使得一些釣友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長尺竿,他們當(dāng)中的一部分人確實慢慢接受了長尺竿。還有一部分人,不過是征服了這些曾經(jīng)“傷害”過他們心靈的長尺非輕量竿之后,忍不住抬高一下自己,炫耀一番罷了。
其實,他們是無需炫耀的,更不應(yīng)對處于“菜鳥”階段的新人表示不屑,畢竟我們都曾是“菜鳥”。他們更未意識到,他們所不屑的,可能恰恰是正在自鳴得意的自己。因為這些人駕馭長尺非輕量并繼竿的方式是不倫不類的戰(zhàn)斗式握竿法,這種握法實在不應(yīng)該用在纖細的并繼竿上,至少在我看來,用戰(zhàn)斗式握竿法的并繼竿玩家算不上真正的玩家。我們不妨看看禧瑪諾、達億瓦、伽瑪卡茲的官方宣傳視頻,在這些視頻中,任何一位竿師都不會用戰(zhàn)斗式握竿法來使用并繼竿。這絕非崇洋媚外,全盤照搬。我之所以會以握竿方式來評價一個玩家是否資深,是因為我認為握竿方式是玩并繼竿的基本精髓所在,即只有握葫蘆把的方式才是玩并繼竿該有的樣子,也只有通過握葫蘆把的方式才能讓并繼竿中魚后的美妙手感體驗最大化。如果連最基本的樣子都沒有,連竿子反饋的手感都無法接收,還談何深入理解?我向來不覺得資深的并繼竿玩家必須配備膳臺、玉置、玉網(wǎng)等裝備,也不認為并繼竿玩家釣魚時必須盤腿而坐。你可以說不釣高背鯽就不算地道的黑拉釣法,但你不能說不盤腿,不用萬力、玉置、膳臺等裝備就不是并繼竿玩家。并繼竿玩家玩的不是對象魚,也不是黑拉裝備,而是并繼竿本身。你若用玩振出竿的戰(zhàn)斗式握竿法去玩并繼竿,就屬于沒玩好、玩錯了。
在一些玩家看來,飛天弓閃光G是禧瑪諾輕量竿的開端
回到輕量竿“壁薄、較脆、易壞”的話題上來。與非輕量竿相比,閃光這種輕量竿確實存在“壁薄、較脆、易壞”的特點,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輕量化,就得有所犧牲。不過,我和眾多玩家經(jīng)實踐得出的結(jié)論是:只要控制好子線號數(shù),正常操作輕量竿是不會出問題的。包括我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的觀點是,只要子線不超過0.6號,竿子基本上就不會出問題。在國內(nèi),釣友若把鯽魚作為目標(biāo)魚,且不追求上魚速度,用0.4號子線足矣。
輕量竿易損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使用者刺魚手法不對。網(wǎng)上常有釣友吐槽第一次使用輕量竿就斷了手把節(jié),有人說這是竿梢插水太深、水阻過大所致,我覺得水阻確實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釣友在抓口時寸勁兒過大,且沒有泄力手法,竿子是被其自身慣性撅斷的。
另一個有害的力是風(fēng)阻。相比竿梢入水時的水阻,水面之上的竿體受到的空氣阻力要大得多,直上直下發(fā)力刺魚時竿梢移動的速度很快,瞬間產(chǎn)生的風(fēng)阻會很大,只是不像冬季刮大風(fēng)時那般明顯罷了,畢竟冬季刮風(fēng)時我們是被動受力方,而刺魚時我們是主動發(fā)力者。我們不妨拿一根蘆葦稈,手腕用力一抖,看它會不會斷,這種試驗很多人孩提時就玩過。關(guān)于長尺輕量竿的起竿手法,其核心點是“兩個盡量”,即盡量減小垂直方向的力,盡量避免直上直下發(fā)力刺魚,要充分利用竿子自身的彈性刺魚。沒有人專門教過我如何提竿刺魚,我只是看了幾次官方宣傳視頻,找到了門道——刺魚時帶一些旋轉(zhuǎn)就行了。釣魚是需要一些悟性和天賦的。其實,很多對輕量竿不屑一顧的所謂“大師”用長尺并繼竿刺魚的手法往往是錯誤的,他們會說那種正確的手法“花里胡哨”,是用來裝樣子的。在他們眼里,那種將握把抵著小臂,直上直下地揚竿刺魚才是實用的正確刺魚手法,基于這種戰(zhàn)斗式刺魚手法而造成的斷竿事故自然是竿子自身有問題。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除了提竿的速度,力矩也影響著動量的大小。竿子越長,力矩越大,速度相同的情況下動量也就越大。我們還可以繼續(xù)深入,去看竿子剛性與韌性,非輕量竿不像輕量竿那么容易斷,不僅僅是因為它強度更高,實際上它的韌性也發(fā)揮了作用。好比你拿一根藤條,任你怎么甩,它也不會斷。
另外,使用輕量竿還須避免磕碰。非輕量竿都有較厚重的漆水,不僅能對竿體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竿子的強度,這就如同一張油畫布,未涂顏料時很軟,畫好晾干后就會比較硬,這也是各大廠家的旗艦竿都是漆水厚重的非輕量竿的原因之一。輕量竿與硬物相碰時,其薄薄的漆水幾乎起不到緩沖和保護作用,因此使用時應(yīng)避免碰撞,尤其在大風(fēng)天釣魚時要格外小心,防止竿子被風(fēng)吹落,一旦它掉在石頭上或碰到其他硬物,要么當(dāng)場斷竿,要么內(nèi)傷嚴(yán)重,下一次起竿或受力時就會斷竿。
時至今日,長尺款閃光依然是我釣鯽魚的首選
我駁斥“ 輕量竿是新手用的,老手都不用輕量竿”的最后一條理由就更加直接且有力了:目前最長的非輕量竿只做到21尺,往前推三十年,只有枯法師天成達到了25尺,想用更長的竿子,釣友們只能從輕量竿中選。反過來講,如果還有人堅持說“ 輕量竿是新手用的,老手都不用輕量竿”,那就只能證明他用的長尺竿還不夠長,駕馭30尺閃光的難度絕對比駕馭24尺普天元或枯法師要大得多。
綜上所述,“ 輕量竿是新手用的,老手都不用輕量竿”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甚至覺得輕量竿反倒是更適合有經(jīng)驗的老手去使用,尤其使用24尺以上的超長尺竿是特別講究技巧的,若非真正的高手,肯定無法很好地駕馭。
當(dāng)年,我?guī)е?8尺閃光R走進并繼竿的圈子,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已然不再是新人的我去大水面野釣時基本上都在使用24尺“枯二”這把“重劍”。但是坦率地講,若問我釣鯽魚會選哪款長尺竿,我的答案依然是閃光,哪怕是18尺這種在持感上對我而言毫無顧慮的尺寸,我也會把閃光作為釣鯽魚的首選。這是在滿足了征服長尺非輕量竿的那種虛榮心后,回歸本真而自然做出的最真實的選擇。而克服這種虛榮心,是很多釣友需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希望各位能夠早日進階,步入大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