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市東湖學校(241000) 王小慶
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無奈地嘆息:“唉,孩子們又不聽,我們也是沒辦法?”沉下心來思考,作為教師真的不需要向內去尋找原因嗎?我們的語文課學生為什么不想聽、不愛聽?除了學生的一些主觀情緒,我們要不要思考核心素養(yǎng)下,如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吸引力、更具魅力呢?要想我們的語文課堂有靈魂,就不能只守著經(jīng)驗,握著過去的“老船票”來乘坐這艘核心素養(yǎng)下的“新船”。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理念,讓語文課堂轉型升級。
對教師而言,課堂意味著什么?也許有的教師會侃侃而談:“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課堂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在這里傳道授業(yè)解惑……”那么,大家是不是看到過這樣的課堂:教師的青絲熬成了白發(fā),但在課堂中仍一遍又一遍地對吵鬧的學生說著“別講話”;教師的額頭已經(jīng)爬滿皺紋,卻仍是無力地在講臺上自說自話;教師很威嚴,不管什么時候,課堂上都安靜得猶如只有他一個人……面對這些情景,還能說我們教師在課堂中播種希望嗎?還能驕傲地說我們教師在培育祖國的花朵嗎?也許,我們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沒有想過要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即讓課堂轉型。
課堂轉型的確麻煩。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滲透新的教學理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得精心備課、認真預設,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可能會為了一個教學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汁,這是因為一個個巧妙的設計能夠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可能會為了做好一次微課而煞費苦心,甚至可能會為了一個課堂導入或課堂收尾的設計而用心良苦,這是因為有啟發(fā)的語言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考之門……
但是,有了這些“麻煩”后,課堂將會呈現(xiàn)出新的樣態(tài):課堂中不會慌亂,教師的目光是柔和安定的,語言是溫柔有力的,心態(tài)是平和安靜的;課堂不會沉悶,而是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學生也不會自卑、怯懦、一言不發(fā),他們將變得靈動、真實,他們會思考、會提問、會爭辯,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中自由碰撞……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人感到幸福?課堂轉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到可以就這個問題寫一本書;但是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很小的問題,小到一間教室的時空。很多教師會說,其實不是不想轉型,而是不知道如何改變;或者說形式上的改變不難,但內容和意義上的改變真的很難。
一些教師會說:“我一直都是這么教的!”那么,一直這么教就一定是對的,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學生最想要的嗎?顯然不是。教師不能只憑經(jīng)驗來開展教學,而應當與時俱進??墒?,這太難了!因為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需要不斷地把舊的經(jīng)驗和新的知識進行融合,還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因為每個時代的學生都有所不同……
但是,課堂轉型其實是有章可循的,仔細想來,也不難。
人生有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教學也有三問: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其中,“教什么”就是教學目標。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呢?當然是要更加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許這是老生常談了,但一些教師常常是意識當中雖清楚自己是課堂的主導,但在教學行為中又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課堂的主角。如今的課堂教學常常會用到一個詞:學習活動。學習是什么?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它可能是單向的、自我的過程。而加上“活動”兩個字,這個學習過程就是多向的、立體的?;顒涌赡苁菐熒g的,也可能是生生之間的,還可能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活動。這樣,教學就是“活”的教學,學習也是“活”的學習。目標的轉型真的能促進課堂的轉型嗎?當然!現(xiàn)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西門豹治鄴》的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例進行說明。
【教目學標】
(1)會讀“豹、娶”等生字,會寫“豹、派”等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
(3)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品詞析句,體會西門豹有勇有謀、敢作敢為的人物形象。
從以上教學目標不難看出,目標一是基礎知識,列出的“豹、派”兩個字具有共同特點,即撇畫較多,是寫字教學的難點。統(tǒng)編語文教材提倡一課一得,那本課寫字方面的“得”就是寫好不同的撇畫。如此具體的教學目標直指學生的學,毫不含糊。目標二中“讀好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更是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原則,因為這種代入式的朗讀訓練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的“學”,目標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目標三,“在……的基礎上品詞析句”,指向的仍然是學生的學,“品”即在協(xié)同學習的基礎上生成的一種課堂的美好樣態(tài)。
同樣以《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教學為例。基于以上教學目標,執(zhí)教教師設計了以下學習過程。
學習活動一:認識西門豹,指導寫好“撇”畫。
學習活動二:初讀文本,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并解決讀前疑問。
學習活動三:合作品讀對話,感知西門豹有勇有謀的形象。
學習活動四:品詞析句,體會“鬧”字背后的含義。
不難看出,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我們平時的教學設計最明顯的不同是:它是以學生課堂真實的學習與操練為主,打破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教學設計,采取活動式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凸顯了閱讀課堂的深度學習;同時,它基于“課文語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憑借與基礎”這一理念,引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能讓學生在含蓄而生動的文本語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中,感知西門豹有勇有謀、為民除害的形象特征。
再細看,上述學習活動中出現(xiàn)了“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品讀”“體會‘鬧’字背后的含義”等關鍵詞句。從這些詞句中不難看出,本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始終把“學生學”“協(xié)同學”“研究學”放在首要位置。如“體會‘鬧’字背后的含義”這一學習活動,首先,學生要找出含有“鬧”字的句子(自主學);其次,要在小組內交流,說說自己從三個“鬧”字中分別體會到了什么(協(xié)同學);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小結?;顒訉訉舆f進,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落實這樣的教學目標,必然會生成動態(tài)的課堂,即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互動,學生與學生的思維有碰撞,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有交流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既有獨立的思考,也有協(xié)同學習時生成的新思考;既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訓練,又有了協(xié)同學習之后的思維沉淀。如此,學生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學方式的轉型,即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如此看來,教學方式的轉型與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遙相呼應。吳忠豪教授在新課標的培訓講座中將新舊課標進行了對比,指出2022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增加了“學習任務群”和“學業(yè)評價”的相關內容。而“學習任務群”的提出正擊中教學轉型的“點”。
例如,在學完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后,學生很容易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之所以對爬山虎和蟋蟀那么了解,是因為他們都對事物進行了連續(xù)地、細致地觀察。而本單元的第二個語文要素正是“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于是,趁著國慶節(jié)放假,我給學生設置了以下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群】
真實情境:開展《小“豆”苞里的秘密》網(wǎng)絡展覽會。
學習任務:對生活中的“豆家族”(紅豆、綠豆、黑豆……)成員發(fā)芽成長的過程進行連續(xù)性觀察,并做好記錄,形成觀察日記,把記錄的結果上傳到智慧平板中的“七彩任務”欄,同學之間可以進行分享、點贊、評論,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論。
實踐活動:網(wǎng)購“豆家族”成員,并用適量水浸泡,觀察其變化;觀察“豆家族”成員在水中的變化過程,思考或向家人請教它們的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繼續(xù)觀察“豆家族”成員發(fā)芽后的生長情況;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把過程記錄下來;圖文結合形成連續(xù)性觀察日記新樣式。
學習資源:《科學》教材,智慧平板,網(wǎng)絡資源。
習作任務:寫連續(xù)性觀察日記,形成文字記錄、圖文結合記錄、表格式記錄、視頻記錄等,把成果上傳至智慧平板中的“七彩任務”欄。
以上學習任務群的設置,顯然是以任務為驅動,將課堂從教室“搬”到了家,教學方式由教師的“教”轉變?yōu)閷W生自主的“學”和自主實踐;強調的是完成任務的實踐性學習,使學生在運用中逐步領會知識;做到了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的轉變,使語文課程教學從靜態(tài)語文知識學習轉變?yōu)閯討B(tài)的語文實踐過程,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徹底改變了以知識為中心,只強調對靜態(tài)知識的認識(知識是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何意義等),而忽略知識的運用的課堂傾向,由知識的靜態(tài)認識轉向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和實踐,真正落實了“學習語文恰恰是為了讓學生用語文”的目標。
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教學效果的改變。從學生交上來的一張張生動的實踐圖片、一篇篇充滿生活味道的觀察日記、一個個生動活潑的視頻來看,這樣教學是高效的,是有意義的,也是靈動的,是充滿活力的。
關于教學評價,一些教師仍停留在“你真棒”“你真聰明”的單一的評價體系中。那么,評價是要從認知、情感、興趣等多方面進行激勵,還是一味地以成績論英雄呢?是只有教師參與,還是既有師生,也有生生,甚至家長的評價呢?評價是只評價結果,還是更加注重過程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除增加學習任務群之外,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學業(yè)評價”的轉變了。任務群的設置本身就是一個連續(xù)的學習過程,所以評價的方式除了多樣化,還要注重持續(xù)性,每一個過程,都要設置對應的評價方案,這樣就能關注到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客體。
仍然以學習任務群《小“豆”苞里的秘密》為例進行說明。
本次學習任務群的評價方案是立體的,是多角度、多層次的。由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給出評價,比重分別占60%、30%、10%,評價的方式是點贊和評論。學生在智慧平板“七彩任務”欄中的“分享展示”部分上傳自己的作品,同時可以欣賞同伴的作品并在作品下方進行點贊和評論,教師則可以批注、點評、點贊。評價內容是學生上傳的作品,既可以是活動過程中的圖片,也可以是視頻,這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察,也能使活動過程得以更加全面、生動、鮮明地展示出來。而觀察日記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個性化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觀察日記,擅長繪畫的可以用圖配文,擅長寫作的可以形成文字記錄,邏輯思維縝密的可以用表格來記錄觀察所得……這樣的作業(yè)學生喜歡——因為他們的成果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他們得到的評價更加客觀;這樣的作業(yè)教師也歡迎——因為可以看到不同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能,能看到學生心目中的評價標準,從而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課堂的轉型也不是說轉就能轉的。這需要教師用一次次的精心準備去涵養(yǎng)、去澆灌、去滋潤語文課堂。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閱讀、不斷學習。只有學習更多的新知識,我們才有勇氣、有底氣、有力氣去給課堂轉型,使它變成讓學生更受益、更喜歡的樣子,變成讓教師更喜悅、更幸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