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活動障礙,臨床多見于腦中風患者。偏癱不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生活質量下降,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還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而康復治療在改善偏癱預后方面的重要性是臨床公認的,有關資料表明,偏癱患者經康復訓練后,60%的患者可以達到日常生活自理,其中30%處在工作年齡的患者還能恢復較輕的工作。因此,偏癱患者要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接受康復治療。
近些年,中醫(yī)康復治療技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中醫(yī)康復治療是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yī)傳統(tǒng)適宜技術、中醫(yī)藥及物理療法,改變機體病理過程,緩解或者消除疾病癥狀,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修復損傷、促進功能恢復的目的。在促進偏癱康復方面,中醫(yī)主要應用以下方法——
祖國醫(yī)學認為,偏癱因淤血所致。因此,治療應以通經活絡、活血化淤為主。按摩就是利用各種手法刺激相關的穴位,以疏通經絡,促進神經功能的重組和功能再現(xiàn),改善癱瘓肢體的功能,同時可降低制動對患者肢體功能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對于存在意識障礙或較嚴重的心功能障礙的患者,家屬可為其按摩癱瘓的肢體,幫助患者做關節(jié)的屈伸動作,防止關節(jié)因為長時間不活動而變得僵硬。同時可重點按摩三陰交、足三里、列缺、合谷、內關、風池、百會等穴位,以疏通患者經絡,喚醒肢體功能。
已經恢復意識的患者,可進行自我按摩。按摩手法有推法、按法、拿法、揉法、捻法、拍打法等,先用健側上肢將患側肢體從上到下按摩一遍,然后重點按摩指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等關節(jié)部位。
針灸主要是根據經絡的循行,選擇相應的腧穴和刺灸方法,使經絡通暢,促進氣血運行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臨床上,針法包括幾十種,應用于偏癱時最為常用的是頭針和體針?!端貑枴ゐ粽摗费浴爸勿舄毴£柮鳌?,認為風病多犯陽明,陰明經多氣多血,又主宗筋,故針灸治療偏癱多以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常用穴位包括肩髃、極泉、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豐隆、太沖、太溪等。
偏癱患者還可以請專業(yè)的中醫(yī)師辨證處方通經活絡、養(yǎng)血柔肝、健脾補氣的藥方來緩解病癥。臨床常用的中藥方劑包括:(1)補陽還五湯,由川芎、地龍、赤芍、當歸尾和黃芪等組成,具有通絡、活血和補氣的功效;(2)大活絡丹,由熟地黃、甘草、茯苓、赤芍、當歸、白術和人參等組成,具有化痰熄風、活絡止痛、祛風除濕、調理氣血的功效;(3)華佗再造丸,由冰片、吳茱萸和川芎等組成,具有行氣止痛、化痰通絡和活血化淤的功效。
可以取伸筋草30克,炙山甲、生川烏(去皮)各60克,棋子大小的紅海蛤,共同研磨成細粉末狀,每份15克使用搗蔥汁調制成厚餅形狀,貼敷在手心或者腳心,并固定好,在貼敷的過程患者要注意避風保暖,每間隔3天貼敷1次。如果患者上肢活動功能比較差,可以再加入30克的桑枝;如果下肢功能障礙明顯,可以加入30克的獨活。
選擇具有活血通絡作用的中藥,煎煮后用來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2次或隔日1次,每次15~30分鐘,水溫宜在37~40℃,浸泡數(shù)分鐘后,再逐漸加水至踝關節(jié)以上,水溫不宜過高,以免燙傷皮膚。熏洗結束后,可以用手輕輕拍打相應的穴位10~15分鐘。但如果偏癱患者伴有靜脈血栓,就不適合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