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德舜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開封 475001)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是一部編年體北宋史,始撰于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左右,著者李燾(1115—1184),宋代著名歷史學家。李燾在撰寫《長編》時博覽群書,查閱了大量資料,取材非常豐富,既包括正史資料同時也使用了大量的宋代筆記資料。裴汝誠和許沛藻對《長編》太祖和太宗兩朝的史料來源予以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引用文獻達百種之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宋代筆記資料,“李燾在撰寫太祖、太宗兩朝《長編》,使用了國史、實錄、會要、寶訓等官修史書和文書檔案,以及包括文集、筆記、墓志、行狀等私家撰述,總計百種左右,可謂‘采摭浩博’”[1]49?!堕L編》涉及西北吐蕃的內容達數(shù)十萬字之多,這些內容大多取材于國史和實錄等正史資料,部分取材于宋代私人撰述的筆記資料。《長編》吐蕃文獻資料是研究宋代西北吐蕃最重要的文獻資料,有著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湯開建先生在20 世紀80 年代曾將《長編》中的吐蕃史料全部輯錄并出版發(fā)行,為學術界研究宋代西北吐蕃提供了巨大的便利[2]。學術界對《長編》吐蕃文獻目前僅限于輯錄和校對等基礎性工作,對《長編》吐蕃文獻的史料來源和取材傾向,尤其是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在《長編》吐蕃文獻編纂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學術界尚無專門的涉及與探討,甚至于對《長編》其他類別史料來源的研究,成果也是屈指可數(shù)①學術界對《長編》文獻來源的研究專著類主要有裴汝誠、許沛藻所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考略》(中華書局1985 年版)和謝貴安所著《宋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論文類主要有燕永成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神宗朝〉取材考》(《史學史研究》1986 年第1 期)和楊佳鑫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注引私家傳記考》(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8 年第11 期)等等。。本文不揣冒昧,嘗試對《長編》吐蕃文獻注引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的類別和方式作一初步探討,以此更進一步探索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的史料價值。
李燾編纂《長編》的一個重要原則即盡量取材于實錄、國史與會要等官修史書,由于西北吐蕃地處偏遠,遠離政治中心,官修史書不可避免存在著漏載失載、文獻缺失、史實不清等諸多情形,為彌補官修史書的不足,李燾在編纂《長編》吐蕃文獻時引用了大量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的相關內容?!堕L編》正文直接取材于實錄、國史、會要等官修史書文獻的部分一般不會特別注明,《長編》正文直接取材于非官修史書的部分,李燾大多都會在注文中一一加以說明,這一編纂原則在《長編》宋代西北吐蕃文獻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凡是依據(jù)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編纂而成的正文,李燾一律注明出處,如《長編》卷128“康定元年八月癸卯條”關于劉渙出使青唐城的路線一部分,正文如下:
遣屯田員外郎劉渙使邈川,諭唃廝啰出兵助討西賊,渙請行也,渙出古渭州,循木邦山至河州國門寺,絕河,踰廓州,抵青唐城。唃廝啰迎導供帳甚厚,介騎士為先驅,引渙至庭,唃廝啰冠紫羅氈冠,服金線花袍、黃金帶、絲履,平揖不拜,延坐勞問,稱“阿舅天子”安否,道舊事則數(shù)十二辰屬,曰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云。渙傳詔已,唃廝啰召酋豪大犒,約盡力無負,然終不能有大功也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28,康定元年八月癸卯,第3035 頁。。
李燾在此段文字的注文中明確注明劉渙出使青唐城的路線取材于《夢溪筆談》,“渙所經行地理,據(jù)《筆談》”③〔宋〕沈括《夢溪筆談》卷25《雜志二》,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 編第3 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196 頁。。查《夢溪筆談》,的確有劉渙出使青唐路線的相關記載,“屯田員外郎劉渙獻議通唃廝啰,乃使渙出古渭州,循末邦山至河州國門寺,絕河,逾廓州至青堂,見唃廝啰,授以爵命,自此復通”③??梢姡秹粝P談》此段內容即《長編》劉渙出使青唐城路線的原始史料來源。
在《長編》所引用的宋代筆記當中,《曾公遺錄》是《長編》引用最多的宋代筆記?!对z錄》作者曾鞏(1035—1107),字子宣,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紹圣年間曾拜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大觀元年去世,謚文肅?!对z錄》又名《曾布日錄》,現(xiàn)僅存殘本,程郁曾將《長編》卷50“元符二年五月”記事與《曾公遺錄》進行對勘,發(fā)現(xiàn)《長編》共引用《曾公遺錄》25 處,因此認為《曾公遺錄》是《長編》的原始史料之一,“在現(xiàn)存的宋代史料中,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最早提到本書,而且與本書的關系最為密切,除考異中屢屢注明引用《曾布日錄》外,對照其文字,尚可見大量記載直接錄自本書,故此書實為《長編》的原始史料之一。以《長編》卷五百十為例,記載元符二年五月之事,今中華書局標點本分為68 件事目,而其中第1、2、5、6、7、8、9、15、16、22、24、25、29、33、35、36、40、45、49、53、56、57、61、62、66 條共25 條,或正文可與今《曾公遺錄》對勘,或在考異中記載了曾布的不同說法,可見此書在《長編》原始史料中的地位?!盵3]303-304
具體到宋代西北吐蕃方面,《曾公遺錄》中有關西北吐蕃的內容同樣是《長編》最原始的史料來源之一,如《長編》卷517“元符二年十月辛亥條”有關朝廷嘉獎收復鄯州和湟州后勤人員的詔書,“詔鄯、湟般運人夫腳乘頭口等為賊殺擄者,人支絹十匹,腳乘頭口給還價錢”④〔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7,元符二年十月辛亥,第12300 頁。。這則正文之后,李燾注明此段取材于《布錄》,即《曾公遺錄》,查閱《曾公遺錄》卷8 確有相關文字,“同呈,令鄯、湟般運人夫、腳乘頭口等為賊殺虜者,人支絹十疋,腳乘頭口給還價錢”⑤〔宋〕曾鞏《曾公遺錄》卷8,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1 編第8 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第179 頁。。再如《長編》卷514“元符二年八月甲午條”記載孫路招降吐蕃三千余人,“孫路奏,前后招到西蕃大小首領、蕃僧等三千余人”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4,元符二年八月甲午,第12228 頁。。此段正文后李燾同樣注明取材于“《布錄》甲午”,查閱《曾公遺錄》卷8“元符二年八月甲午條”原文為“又呈孫路奏,前后招到西蕃大小首領、蕃僧等三千余人”②〔宋〕曾鞏《曾公遺錄》卷8,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1 編第8 冊,第153 頁。,《長編》正文幾乎完全照抄《曾公遺錄》原文。還有《長編》514“元符二年八月乙未條”關于修筑打繩川之事,“詔熙河速相度筑打繩川”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4,元符二年八月甲午,第12229 頁。。李燾注明此段文字同樣取材于《布錄》,查閱《曾公遺錄》卷8“元符二年八月乙未”條確有同樣相關記載,“又促熙河相度筑打繩川”④〔宋〕曾鞏《曾公遺錄》卷8,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1 編第8 冊,第154 頁。。通過對比《長編》和《曾公遺錄》吐蕃文獻中的相關內容,總共發(fā)現(xiàn)《長編》吐蕃文獻正文直接取材于《曾公遺錄》共有17 處,這些《長編》的正文均在《曾公遺錄》中找到幾乎完全相同的原文,如卷497(條目:元符元年四月乙酉;內容:王愍與苗履統(tǒng)制擾耕)、卷505(條目:元符二年正月丁卯;內容:涇原、熙河等四路撥銀)、卷516(條目:元符二年閏九月戊子;內容:疊、宕蕃部彭布錫卜薩歸降)、卷518(條目:元符二年十一月庚午;內容:詔王贍引兵歸邈川)、卷519(條目:元符二年十二月庚申;內容:遣使臣召王贍回湟州)……
《長編》吐蕃文獻取材較多的另一本宋代筆記是司馬光的《司馬光日記》?!端抉R光日記》又名《溫公日記》《司馬光日錄》等等,是司馬光為編撰《資治通鑒后紀》而準備的編年記事材料,資料翔實,內容廣泛?!端问贰に囄闹尽酚涊d《司馬光日記》共有三卷,“《司馬光日錄》三卷”⑤《宋史》卷203《藝文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第5106 頁。,《直齋書錄解題》則記載《司馬光日記》一卷,主要記述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間事,“《溫公日記》一卷。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起熙寧元年(1068)正月,至熙寧三年(1070)十月出知永興軍而止”[4]211。《司馬光日記》久已散佚,明以后書目中甚至已不見有《司馬光日記》的相關著錄。20 世紀90 年代初,李裕民先生在日本發(fā)現(xiàn)《增廣司馬溫公全集》中收有《司馬光日錄》三卷(卷103 至105),絕蹤數(shù)百年的《司馬光日記》由此得以重現(xiàn),《司馬光日記》殘本的發(fā)現(xiàn)證明《司馬光日記》的真實存在?!端抉R光日記》同樣是李燾編纂《長編》時最重要的原始史料來源之一,如《長編》卷212“熙寧三年六月丙寅條”有關王師中罷帥之事,李燾在注文中注明此段事實是依據(jù)《王安石日錄》和《司馬光日記》編纂而成,“按:師中罷帥,《王安石日錄》并司馬光《日記》頗詳,蓋不專坐此疏。今參用《日錄》、《日記》刪修,不取本傳”⑥〔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2,熙寧三年六月丙寅,第5146 頁。。《長編》西北吐蕃文獻共取材于《司馬光日記》共有6 處,如卷210(條目:熙寧三年四月癸未;內容:高遵裕提舉秦州西路蕃部)、卷212(條目:熙寧三年六月丙寅;內容:竇舜卿、李師中永興軍聽旨)、卷214(條目:熙寧三年八月辛巳;內容:慶州解圍之戰(zhàn))、卷218(條目:熙寧三年十二月庚申;內容:折繼世生?。?、卷235(條目:熙寧五年七月乙未;內容:折繼世卒)……
除此之外,《長編》卷479“元祐元年十二月丙子條”有關蘇轍建議熙河進筑之事,李燾注明取材于蘇轍筆記《龍川別志》,“此據(jù)《龍川別志》及《穎濱遺老傳》,西人乞和在明年正月十二日,今因附百祿兩奏,即見此”⑦〔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9,元祐七年十二月丙子,第11413 頁。;《長編》卷507”元符二年三月庚午條”有關河南部族世系傳承及內訌之事,李燾注明其中一部分取材于王鞏的《甲申雜記》,“正月七日,二月七日當參照。此段《實錄》殊不詳,參取高永年《隴右錄》、汪藻《青唐錄》、王鞏《甲申雜記》增入之”⑧〔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07,元符二年三月庚午,第12092 頁。。
《長編》正文除取材于《夢溪筆談》《曾公遺錄》《龍川別志》《甲申雜記》等等這些現(xiàn)存宋代筆記吐蕃文獻之外,還大量取材于已經佚失的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如李遠所編纂的《青唐錄》、汪藻所編纂的《青唐錄》、高永年所編纂的《隴右日錄》等,由于這些筆記現(xiàn)在已經佚失,只能透過《長編》正文所注引的內容來窺見這些筆記的一些斷簡殘牘。
《長編》正文取材較多的是《青唐錄》,《青唐錄》共有兩種,一種由李遠撰寫,現(xiàn)大部分已經佚失,僅存殘本;一種則是由汪藻撰寫,現(xiàn)已全部佚失。李遠的《青唐錄》見于陳振孫所撰《直齋書錄解題》卷7,陳振孫認為《青唐錄》是李遠隨軍出征邈川和青唐時的隨軍筆記,“《青唐錄》一卷,右班殿直李遠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已而皆棄之。遠,紹圣武舉人,官鎮(zhèn)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粲然可觀”[4]215?,F(xiàn)存李遠《青唐錄》見于陶宗儀《說郛》卷35,全文僅958 字,主要內容是河湟地區(qū)的地理及青唐城布局,并未見《直齋書錄解題》中提及的李遠在軍中的經歷見聞的內容。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湯開建先生認為《說郛》中的《青唐錄》僅是李遠《青唐錄》全本的一個節(jié)選本而已,“根據(jù)陳氏所言,與《說郛》本之《李錄》對照,我認為,《說郛》所收《李錄》并非全文,很可能是一刪修本,或者是節(jié)選本”①湯開建《安多吐蕃史四札》,湯開建《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504 頁。?!端问贰に囄闹尽酚涊d汪藻的《青唐錄》共有三卷,“汪藻《裔夷謀夏錄》三卷,又《青唐錄》三卷”②《宋史》卷203《藝文二》,第5124 頁。。李燾認為汪藻的《青唐錄》是刪修李遠《青唐錄》后的著作,屬抄襲之作,“議者即王愍與李遠言:青唐四不可守,遠自有《青唐錄》,汪藻刪修,遂沒愍遠姓名”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6,元符二年閏九月壬辰,第12286 頁。。因此,李遠在《長編》正文取材于《青唐錄》時大多籠統(tǒng)標記為《青唐錄》,至于是取材于李遠《青唐錄》還是汪藻《青唐錄》大多并未詳細區(qū)分,如《長編》卷506“元符二年二月丙戌條”有關邈川蕃部溫阿敏走投夏國之事,李遠在注釋中明確指出此條取材于《青唐錄》④〔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06,元符二年二月丙戌,第12058 頁。。湯開建先生對李燾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汪藻的《青唐錄》并非抄襲之作,而是汪藻的新作⑤湯開建《安多吐蕃史四札》,湯開建《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第507 頁。。
盡管圍繞著李遠的《青唐錄》和汪藻的《青唐錄》學術界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青唐錄》在李燾編纂《長編》時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長編》有關西北吐蕃史實的重要資料來源,如卷188(條目:嘉祐三年九月乙亥;內容:唃廝啰與契丹聯(lián)姻)、卷340(條目:元豐六年十月庚子;內容:阿里骨繼立青唐吐蕃贊普)、卷404(條目:元祐二年八月戊戌;內容:種誼擒鬼章)、卷511(條目:元符二年六月己亥;內容:鬼章孫降宋)、卷518(條目:元符二年十一月癸未;內容:多勒瓦與朗阿章攻嘉木卓城)……
《青唐錄》之外,《長編》吐蕃文獻正文取材較多的還有高永年所著筆記《隴右日錄》。高永年曾于元符二年(1099)率蕃兵隨王贍進取青唐城,崇寧初年高永年知岷州,崇寧三年(1104)又隨軍征蕃部溪賒羅撒,后被蕃部多羅巴所殺。高永年將自己在西北征戰(zhàn)與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撰寫成《隴右日錄》,又稱《元符隴右錄》《隴右錄》,“永年略知文義,范純仁嘗令贄所著書詣闕,作《元符隴右錄》,不以棄湟、鄯為是,故蔡京用之,雖成功,然竟以此死云”⑥《宋史》卷453《高永年傳》,第13316 頁。?!峨]右錄》現(xiàn)已佚失,李燾在編纂《長編》西北吐蕃文獻時大量取材于《隴右日錄》,《隴右日錄》也成為《長編》西北吐蕃文獻的重要原始資料來源。如《長編》卷188“嘉祐三年九月乙亥條”有關契丹與唃廝啰聯(lián)姻后相約舉兵攻夏國之事,李燾明確指出取材于《隴右日錄》和《青唐錄》,“此據(jù)高永年《隴右日錄》并汪藻《青唐錄》”⑦〔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8,嘉祐三年九月乙亥,第4527 頁。。再如《長編》卷511“元符二年六月己亥條”有關吐蕃畢斯波結歸附一事,李燾注明此段取材于《青唐錄》和《隴右日錄》,“七月六日,七月十一日,此據(jù)高、汪二錄增修”⑧〔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11,元符二年六月己亥,第12172 頁。。疏理《長編》吐蕃文獻,正文共有16 處取材于高永年所著之《隴右日錄》,如卷119(條目: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內容:唃廝啰西徙青唐城)、卷188(條目:嘉祐三年十月辛丑;內容:瞎氈子木征為河州刺史)、卷340(條目:元豐六年九月庚子;內容:董氈去世,阿里骨承繼)、卷511(條目:元符二年六月己亥;內容:鬼章孫降宋)、卷517(條目:元符二年十月己未;內容:小隴拶據(jù)青唐峗)……
王安石《日錄》是另一種李燾編纂《長編》時大量取材且目前已經佚失的宋代筆記,《王安石日錄》是王安石在當政期間記錄政事及奏對之語而成,又名《熙寧日錄》《熙寧奏對》等。《宋史·藝文志》記載王安石《日錄》共有78 卷,“王安石《熙寧奏對》七十八卷”①《宋史》卷203《藝文二》,第5106 頁。,《直齋書錄解題》記載王安石《日錄》原有80 卷,僅存40 卷,“《熙寧日錄》四十卷。丞相王安石撰?!瓡居邪耸?,今止有其半”[4]210。王安石《日錄》現(xiàn)已全部佚失,李燾在編纂《長編》西北吐蕃史實時也曾大量取材于《日錄》,如《長編》卷213“熙寧三年七月丙辰”有關蕃僧結斡恰爾和康藏星羅結兩人犯董裕立文法之事,李燾注明取材于王安石《日錄》,“此并據(jù)王安石七月二十七日《日錄》刪修,兩人皆蕃僧,據(jù)《王韶本傳》”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3,熙寧三年七月丙辰,第5189 頁。。再如《長編》卷214“熙寧三年八月辛未”有關宋神宗與王安石討論王韶之事,李燾注明同樣取材于王安石《日錄》,“此段并據(jù)八月十三日《日錄》,《朱本》乃于十月己卯附見,非也,今改之”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4,熙寧三年八月辛未,第5206 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長編》吐蕃文獻正文取材于王安石《日錄》合計有28 處,如卷212(條目:熙寧三年六月丙寅;內容:李師中罷熙河帥)、卷213(條目:熙寧三年七月丙辰;內容:防御甘谷城)、卷221(條目:熙寧四年三月癸卯;內容:啰兀城存廢之議)、卷243(條目:熙寧六年三月己未;內容:禁李憲獨奏熙河事)、卷275(條目:熙寧九年五月己巳;內容:王韶請辭)……
吐蕃地處偏遠,遠離政治中心,官修史書對涉及西北吐蕃的相關史實往往不甚重視,這就造成一些事件在官修史書當中記載得往往相對簡略,語焉不詳。由于李燾編纂《長編》的總體原則是盡可能取材于官修史書,對于語焉不詳?shù)纳婕拔鞅蓖罗氖录顮c則采取正文取材于官修史書,注文引用宋代筆記吐蕃文獻予以補充的編纂方式,力求完整展現(xiàn)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如《長編》卷188“嘉祐三年十月辛丑條”中有關木征(趙思忠)返回河州之事,《長編》正文取材于《趙思忠本傳》,僅編纂成一句“秦州以其近邊,逐之,乃還河州”④〔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8,嘉祐三年十月辛丑,第4530 頁。。至于木征返回河州的具體過程,《本傳》并沒有詳細交待,《長編》正文自然也無法交待。然而這一事件在汪藻的《青唐錄》中記載得卻比較清楚,李燾于是在正文之后的注文中摘錄《青唐錄》中的相關內容對此事予以補充,“此據(jù)《本傳》。又汪藻《青唐錄》云:瞎藥雞羅及僧鹿遵共迎木征,徙帳居宕州,欲立文法服諸羌,秦州遣人諭之,會諸羌不從。木征逐瞎藥,復還河州”⑤同注釋④。。從注文內容來看,木征返還河州并非被驅逐,而是主動返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立文法遭到抵制,原因之二是與瞎藥產生矛盾所致。如此一來,木征返還河州一事就比較完整清楚了。
再如《長編》卷253“熙寧七年五月甲辰條”中有關熙河開邊之后北宋財政花費巨大之事,《長編》正文同樣取材于《趙思忠傳》,“詔熙河路歲計用錢,令秦鳳等路轉運司、熙河路經略司,用具無事時各一年收支數(shù)申中書。自開建熙河,歲費四百萬緡,七年以來財用出入稍可會,歲常費三百六十萬緡”⑥〔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3,熙寧七年五月甲辰,第6191 頁。?!堕L編》正文僅僅是統(tǒng)計了熙河開邊后的財政支出數(shù)據(jù),對于巨大花費造成的沉重負擔并未提及。為彌補缺失,李燾在注文中引用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對熙河開邊后北宋政府的財政的窘迫狀況予以補充,“邵伯溫《聞見錄》云:自開熙河以來,陜西民日困,朝廷財用益耗,獨岷州白石、大潭,秦州屬縣有賦稅,余無斗粟尺布,惟仰陜西州郡及朝廷帑藏供給耳”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3,熙寧七年五月甲辰,第6191 頁。。查閱現(xiàn)存《邵氏聞見錄》果有相關記載,只是文字略有差異,“獨岷州、白石、大原、秦州屬縣有賦稅,其余無粟尺布,唯仰陜西諸郡朝廷帑藏供給。故自開熙河以來,陜西民日困,朝廷財用益耗”[5]77。通過《邵氏聞見錄》的補充,北宋熙河開邊后財政面臨的窘迫狀況盡顯無遺。核理《長編》吐蕃文獻,正文取材官修史書,注文用宋代筆記吐蕃文獻予以補充的共有24 處,如卷119(條目: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內容:唃廝啰西徙;注文補充筆記:《隴右日錄》)、卷253(條目:熙寧七年五月甲辰;內容:熙河財政窘迫;注文補充筆記:《邵氏聞見錄》)、卷495(條目:元符元年三月庚申;內容:鐘傳進軍天都山;注文補充筆記:《曾公遺錄》)、卷507(條目:元符二年三月庚午;內容:河南蕃部內訌;注文補充筆記:《隴右日錄》)、卷516(條目:元符二年閏九月壬辰;內容:邈川被圍;注文補充筆記:《曾公遺錄》)……
除語焉不詳之外,官修史書所記載的西北吐蕃史實還存在著年代顛倒、前后矛盾、史實不清等一系列問題,這也是李燾在編纂《長編》時不得不面對和需要解決的難題。為確?!堕L編》史實的權威性與可靠性,李燾充分利用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對官修史書予以???,直言官修史書的訛誤之處。如《長編》卷407“元祐二年十二月庚辰條”有關齊暖城兀征聲延攜父母及妻兒內附一事,《新錄》《舊錄》和《青唐錄》對此事均有記載,但是內容卻不盡相同,李燾通過對《新錄》《舊錄》《青唐錄》相關內容相互??焙笳J為《新錄》中有關宋朝廷詔諭阿里骨與溫溪心同謀并力以拒青唐的相關內容并不可信,正文遂取材于《舊錄》,“《新錄》及《青唐錄》與此小異,具載后,當考。兀征聲延前此未見?!肚嗵其洝吩疲哄愦|界齊暖城等處大首領兀征聲延聞鬼章擒,部族震恐,以為漢兵朝夕及己也,遂請知蘭州王文郁乞同父母妻子部落一萬口內附。劉舜卿以聞,朝廷許之。徙于河州南境,授兀征聲延供備庫使?!缎落洝穭h改云:樞密院言:西蕃齊暖城首領兀征聲延舉其家內附。昨阿里骨數(shù)欲遣使入貢,宜乘此獎勵兀征聲延,密諭阿里骨令與溫溪心同謀并力以拒青唐,兼許兀征聲延招諭未附舊族過河北,主領舊地。從之。按:青唐,即阿里骨也,今令阿里骨與溫溪心同拒青唐,殊不可曉。《新錄》刪改《舊錄》,似相牴牾,今只用《舊錄》”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07,元祐二年十二月庚辰,第9905 頁。。再如《長編》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條”有關明道元年唃廝啰西徙青唐城一事,李燾利用《隴右日錄》對《聚米圖經》予以???,認為唃廝啰西遷至歷精城城而不是南遷歷精城,《聚米圖經》記載有誤,“歷精城在宗哥西,《聚米圖經》云南徙歷精城,誤也,今從《隴右日錄》,歷精城去渭州西約十五程”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第2814 頁。?!堕L編》利用宋代筆記吐蕃文獻??惫傩奘窌炚`的共有6 處,如卷119(條目: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眱热荩簹v精城地理;??闭罚骸毒勖讏D經》;使用筆記:《隴右日錄》)、卷145(條目:慶歷三年十二月辛丑;??眱热荩喉n琦奏疏時間;??闭罚骸秾嶄洝?;使用筆記:《司馬記聞》)、卷214(條目:熙寧三年八月辛未;??眱热荩核紊褡谂c王安石討論王韶經略青唐時間;??闭罚骸吨焓贰ね跎乇緜鳌?;使用筆記:《王安石日錄》)、卷506(條目:元符二年二月己卯;校勘內容:張誠討擒凌結鄂裕時間;??闭罚骸秾嶄洝?;使用筆記:《曾公遺錄》)、卷520(條目:元符三年正月丙戌;校勘內容:曾布奏青唐事;??闭罚骸秾嶄洝?;使用筆記:《曾公遺錄》)……
事實上,不僅官修史書吐蕃文獻存在訛誤,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同樣存在著訛誤之處,因此李燾在編纂《長編》時也經常利用官修史書或其他宋代筆記中的吐蕃文獻對宋代筆記予以??保毖运未P記吐蕃文獻的訛誤之處。如《長編》卷474“元祐七年六月甲戌條”有關吐蕃瞎養(yǎng)兀兒投夏國一事,李燾通過對比官修史書文獻和《隴右日錄》后確認此事應該發(fā)生在元祐七年(1092)六月,《青唐錄》記載此事發(fā)生在元祐六年(1091)是錯誤的,“溪巴溫即瞎養(yǎng)兀兒也。據(jù)《隴右錄》,差人不敢斥溪巴溫名,呼為瞎養(yǎng)兀兒。經略司及沿邊安撫司各奏,故稱號不同。汪藻《青唐錄》誤載此事于六年六月,今不取”④〔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4,元祐七年六月甲戌,第11313 頁。。再如《長編》卷187“嘉祐三年五月壬午條”有關唃廝啰次子磨氈角子嗣之事,高永年《隴右日錄》記載磨氈角無子,事實上磨氈角有一子瞎薩欺丁,高永年所記明顯是一訛誤,“高永年《隴右日錄》云磨氈角死,無子,遂絕。蓋不知有瞎薩欺丁也?;蛞蛳顾_欺丁弱不能自立,謂之絕則可,然非無子也,今不取”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7,景祐三年五月壬午,第4510 頁。?!堕L編》共??彼未P記吐蕃文獻11 處,如卷187(條目:嘉祐三年五月壬午;??惫P記:《隴右日錄》;校勘內容:磨氈角子嗣)、卷366(條目:元祐元年二月辛巳;校勘筆記:《青唐錄》;校勘內容:朝廷爵命阿里骨時間)、卷402(條目:元祐二年六月甲辰;??惫P記:《青唐錄》;??眱热荩撼⒊鰩熚鹾訒r間)、卷476(條目:元祐七年八月己卯;校勘筆記:《青唐錄》;校勘內容:阿里骨囚溫溪心日期)、卷519(條目:元符二年十二月癸丑;??惫P記:《青唐錄》;??眱热荩黑w懷義授爵時間)……
補充和??敝?,當官修史書與宋代筆記對于同一事件的記載不盡相同且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之時,李燾會將各種記載一并注出,以待后世學者進一步考證。如《長編》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條”有關唃廝啰西徒以及瞎氈居地一事,《隴右錄》和《王安石日錄》以及《聚米圖經》記載差異很大,李燾遂在注文中一并列出,以待考證,“《日錄》云:廝啰勢折,西徒青唐城,或歷精即青唐也,當考?!峨]右錄》云:瞎氈據(jù)河州?!毒勖讏D經》云:瞎氈在鞏沁城,與河州地圖各別,未知孰是,當考?!侗緜鳌吩疲好鞯涝?,自邈川徙青唐,與《隴右日錄》不同,當考”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第2814 頁。。再如李都克占與瞎氈分裂之事,正史及各種筆記記載亦差別很大,高永年認為木征遷徙至安鄉(xiāng)城并認為李都克占為李立遵之子,汪藻則認為李都克占為李提克星之子,“木征徙居安鄉(xiāng)城,偽與都克占和,遂殺都克占。永年所云徙安鄉(xiāng)城與《本傳》及《青唐錄》不同,兼不載還河州事當考。永年稱都克占即李遵子熙州蕃官李藺氈納支叔,而汪藻乃以都克占為提克星子轄智母恰凌之弟,不知孰是也”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8,嘉祐三年十月辛丑,第4530 頁。。李燾在《長編》中認為官修史書與宋代筆記吐蕃文獻記載不一致應當進一步考證的情況共有7 處,如卷230(條目:熙寧五年二月丙寅;內容:董氈稱敕時間;正史與筆記:《墨史·本傳》、《日錄》)、卷497(條目:元符元年四月乙酉;內容:孫路進軍不雇車乘;正史與筆記:《曾公遺錄》)、卷503(條目:元符元年十月丁亥;內容:呂永信降宋;正史與筆記:《實錄》、《曾公遺錄》)、卷515(條目:元符二年九月甲子;內容:賜森摩新寨名新泉;正史與筆記:《舊錄》、《曾公遺錄》)、卷516(條目:元符二年閏九月癸酉;內容:青唐等建州時間;正史與筆記:《實錄》、《曾公遺錄》、《隴右錄》)……
綜上所述,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在李燾編纂《長編》時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由于官修史書的缺失,李燾在編纂《長編》吐蕃文獻正文時大量取材于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宋代筆記吐蕃文獻成為《長編》吐蕃文獻的重要史料來源之一;第二,李燾在編纂《長編》吐蕃文獻時,無論是正文還是注文均大量采擷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對官修史書中語焉不詳?shù)耐罗穼嵱枰匝a充,宋代西北吐蕃的相關史實也由此得以完整呈現(xiàn);第三,李燾在編纂《長編》取材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官修史書文獻和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相互???,最終確保編入《長編》正文的每一條史料的權威與可信度;第四,對于官修史書和宋代筆記吐蕃文獻對同一事件記載不一致且無法確定孰是孰非的情況,李燾并未一味迷信權威推崇官修史書而貶低宋代筆記,而是將不一致的情況一一列出,以待考證,這也從另一側面證明了宋代筆記吐蕃文獻的重要性與可信性,從而給后世考證相關史實提供了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