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生
(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遼寧 朝陽 122000)
高粱是一種短日照異花授粉作物,具有抗旱、抗?jié)骋约澳望}堿等特征,光合效率較高,在我國廣泛種植,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吉林以及四川西部。高粱原產于熱帶地區(qū),生長階段需要充足的陽光,具有較高的生物學產量,經濟價值較高。
高粱是重要的禾谷類作物,總產量僅次于玉米、小麥、水稻以及大麥。其抗旱性與適應性較強,可以廣泛種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我國高粱主要種植于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以及黃河流域等溫帶地區(qū)。高粱是一種光合效率較高的農作物,具備較高的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產量。
高粱產量涉及品種、氣候、栽培措施等諸多影響因素。種植密度是影響種植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合理的密度設置可以構建良好的群體結構類型,獲得可觀的光合面積。在種植工作中應降低漏光損失率,提升光能利用率,提升農作物產量。對高粱種植密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對農藝性狀、產量以及構成因素等具有重要影響[1]。部分研究報告指出,在特定期間內提升種植密度可以有效提升高粱產量,但超過一定限度會導致粒重明顯下降,產量降低。因此,在種植過程中,需合理調整種植密度,調節(jié)穗數(shù)及粒重等,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增加種植數(shù)量,擴大種植規(guī)模。
在作物品種的高產潛力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作物產量與群體的光合性能關聯(lián)密切。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作物診斷技術得以優(yōu)化。利用面積指數(shù)可以評價處理作物的生長速率和群體之間的生理指標,是一種評價作物最佳生理生態(tài)指標的模式。不同作物品種以及種植密度會對群體生理指標產生影響。
高粱產量會受到品種、環(huán)境以及栽培措施等諸多因素影響。隨著種植技術的發(fā)展,高粱單產大幅提高,其中種植密度是有效提高產量的關鍵要素[2]。部分學者分析不同種植密度下高粱品種葉片光合作用得出,不同基因型的耐密性不同,各品種葉面積指數(shù)以及光合速率可以在灌漿期間得到最大化的處理效果??扇苄蕴呛客ǔ?梢栽谕陆z期實現(xiàn)最佳效果。種植密度會直接影響不同時期的高粱群體結構,導致高粱群體對光溫資源的利用率、干物質的積累能力以及籽粒的產量產生影響。
部分學者提出,種植密度不斷增加會提高群體干物質的質量和產量,但會明顯控制單株干物質的質量與產量,同時提升葉片對于干物質的積累?,F(xiàn)階段,種植密度的提升會對其后續(xù)生長產生一定影響。分析栽培密度發(fā)現(xiàn),提升葉面積指數(shù)可以調整植物生長過程中的源庫比關系,最大程度提升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群體品質[3]。
國內外關于種植密度的研究主要傾向于植物籽粒、莖稈品質等方面,以此明確對作物生理生化方面的直接反應。但研究方向比較單一,研究的作物種類主要集中于玉米、水稻以及小麥,對大田高粱種植密度與產量之間的研究不深入,相關文獻較少。文章基于對高粱種植密度與產量的有效研究,提出相應的研究內容,為后續(xù)提升高粱單產提供技術支持。
試驗采用晉雜23 號高粱,其株型緊湊、適宜密植,是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高粱研究所提供的農作物。
試驗地種植密度分別為4.5 萬株/hm2、7.5 萬株/hm2、10.5 萬株/hm2以及13.5 萬株/hm2,分別用A1、A2、A3、A4 編號表示。試驗過程中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方式,保障每個地區(qū)進行3 次重復試驗,生育期開展兩次除草、灌水和農藥噴灑工作。
試驗過程中需在拔節(jié)期、大喇叭口期、挑旗期、抽穗期、揚花期以及灌漿期進行相應的處理。每一種植區(qū)域均代表特定植株數(shù)量,工作人員需使用卷尺測量植株,用游標卡尺測定植株基部的莖粗。全生育期間需對高粱植株的不同器官進行分解處理。測定干物質積累的過程中,需針對性分析調查測定的生物學產量。
采集試驗數(shù)據后,需使用LSD 軟件統(tǒng)計與分析數(shù)據,處理平均值間的差異性。
拔節(jié)期至開花期,隨著柱高的增長,高粱生長較為平穩(wěn)。不同生育期間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株高會顯著提高。特別是大喇叭口期,不同的種植密度會直接影響產量。試驗發(fā)現(xiàn),種植密度會對高粱株高與莖粗產生明顯影響[4]。
高粱生育期會不斷積累干物質,抽穗期達到最大生長量,后續(xù)揚花期逐漸平穩(wěn)。種植后81 d 內,干物質積累量不會受到種植密度影響,但81 d 后干物質積累量與之前相比會有明顯差異。同時,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高粱單株干物質和積累量呈明顯下降的趨勢,低密度下的單株高粱干物質積累量比較明顯[5]。
4.2.1 種植密度與葉面積指數(shù)
隨著高粱的生長,葉面積指數(shù)明顯提升。播種70 d后高粱的葉面積達到最大值,之后呈明顯下降趨勢。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高粱葉面積指數(shù)上升,大喇叭期差異尤為明顯。由此可見,高粱的葉面積指數(shù)會受到植株種植密度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生長過程中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光照、水分以及養(yǎng)分等資源發(fā)生了明顯改變[6]。
4.2.2 種植密度與光合勢
分析高粱整個生長發(fā)育期發(fā)現(xiàn),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高粱的光合勢呈明顯增加的態(tài)勢,灌漿期群體光合勢達到最大值。
4.2.3 種植密度與光照強度和透光率
分析群體光照強度發(fā)現(xiàn),從植株的頂部到植株的底部群體光照強度呈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在較高的種植密度下,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會出現(xiàn)光照強度不斷下降的情況。
分析高粱群體透光率發(fā)現(xiàn),群體光照強度與自然光照強度密切相關。不同位置植株的透光率存在明顯差異,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高粱植株的各個部位透光率均會降低。在高粱種植過程中,種植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群體透光率明顯降低[7]。
4.2.4 種植密度與凈同化率
高粱群體凈同化率分析結果顯示,隨著高粱不斷生長,群體凈同化率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M型雙峰曲線發(fā)展趨勢,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凈同化率均明顯不同。分析不同種植密度下高粱群體凈同化率發(fā)現(xiàn),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高粱群體中的凈同化率明顯下降,但是實際差異不明顯。高粱灌漿期之后,受不同種植密度的影響,凈同化率保持一致[8]。
4.2.5 種植密度與生長率
高粱生長階段,生長率是重點考量對象。分析試驗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不同生長階段高粱的生長速率不一致。高粱種植密度的提升會導致高粱群體生長率呈明顯的遞減趨勢。特別是在播種期之后,高粱群體生長率會達到最大值。同時,該時期的曲線變化以及群體生長干物質積累量均保持在相應范圍內[9]。
研究和分析相應試驗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不同的種植密度會對高粱產量以及產量構成造成直接影響,種植密度不斷增加使得產量明顯提升。分析高粱籽粒的產量發(fā)現(xiàn),籽粒的產量在A1~A3 會發(fā)生明顯的增加趨勢。但是超過這個階段后,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籽粒產量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收獲指數(shù)也會隨著種植密度提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從產量構成的角度分析,隨著種植密度提升,單位面積的穗數(shù)明顯提升[10]。
研究種植密度與高粱群體指標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關系。楊花期高粱種植密度提升之后會導致葉面積指數(shù)以及群體光合勢受到明顯影響,在透光率、群體生長率以及凈同化率方面,會出現(xiàn)明顯的負面影響[11]。
科學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可優(yōu)化群體結構、協(xié)調群體,實現(xiàn)個體生長的調整,解決穗數(shù)、粒重之間的關聯(lián)和矛盾問題,極大提升群體的生產力,利用較為合理的群體實現(xiàn)對種植工作的調整。當前,學者普遍認為提升種植密度可以有效增加單位面積的穗數(shù),但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會下降,單株籽粒的產量也會呈下降趨勢,群體籽粒的產量會發(fā)生波動。
為了確定適合的種植密度,相關人員要詳細勘查當?shù)胤N植環(huán)境,合理調整土壤條件、生產條件以及品種特性等諸多因素,有效開展種植工作。另外,在農作物的產量分析中,需重視光合作用,絕大部分作物受光合作用的影響,會產生有機物,增加產量[12]。
為了提升光合效率,需明確群體指標,分析葉面積指數(shù)、葉片光合勢以及凈同化率。葉面積指數(shù)是能直接反映植物群體生長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其數(shù)值大小與最終產量密切相關。在特定范圍中,作物產量會隨著種植葉面指數(shù)增加,增加到特定限度后,會導致田間出現(xiàn)光照不足的問題,從而降低光合效率,導致產量下降。光合勢的分析過程是綜合考量綠葉面積與光合作用時間的過程。凈同化率是對光合作用以及呼吸消耗能量的綜合性評定,保持較高凈同化率會提升高粱作物同化產物的積累能力。群體光合指標是評價農作物的重要綜合性參數(shù)[13]。
高粱株高是十分重要的評定標準。隨著種植栽培工作的開展,有關人員通常利用株高動態(tài)性分析莖粗大小,并采用多種衡量技術手段評估作物生長狀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高粱株高越來越高,莖粗逐漸降低。在種植密度較低的情況下,高粱株高會越來越低,莖會越來越粗。高粱拔節(jié)期,株高明顯增加,直到開花期結束。開花期之后株高達到最大值,并保持穩(wěn)定。種植密度的提升會對高粱植株的干物質積累產生積極作用,但若種植密度較大,會導致干物質積累水平降低[14-15]。
作物群體葉面積是影響作物光合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作物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考量內容[16]。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植物的種植密度會使得高粱的總體葉面積指數(shù)提升,但超過特定的種植密度會導致葉面積指數(shù)下降。因此,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需確定合理密度范圍,確保高粱健康生長[17]。揚花期高粱種植密度會與葉面積指數(shù)、葉片光合勢呈現(xiàn)明顯的正比關系,但對透光率、作物生長率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與生物產量以及籽粒產量具有一定聯(lián)系[18]。
文章通過綜合群體生理指標的方式,對高粱產量和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分析,全面了解到高粱生長過程中的各種影響要素,以此滿足相應的種植分析需求,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種植參考,最大化提升高粱種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