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
任務群闡釋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設置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探索與發(fā)現(xiàn)”為人文主題,以知識性讀物為選文對象,引導同學們了解科學探索、學術研究的動機、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平實嚴謹?shù)恼Z言,感受學者的品格和學術精神;把握作者陳述見解的思維過程,掌握闡釋、推理的方法;借鑒其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學習探究具體問題與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理;感受學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究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體會人文之美與理性價值。
閱讀指津
閱讀知識性讀物不是簡單地獲取信息,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梳理文本所述的研究歷程、成果等信息,理解這些信息在闡釋事理中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材料來源,借以了解作者的知識體系,思考作者闡釋事理的角度及理由。
2.把握關鍵概念,在梳理文本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關鍵概念的位置和作用,區(qū)分主要與次要概念、概念間的關系,理解概念與觀點間的關系,探究引入概念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3.品讀、積累嚴謹準確的語言,探究語言與思維、思想之間的關系?!皣乐敎蚀_”的語言表達除了體現(xiàn)在修飾、限制性詞語的使用上,我們還可以從作者的身份角度去理解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差異及表達效果。
選文品讀
中國手卷繪畫中的時間長線
◎祝 勇
最長的線,不是山脈,也不是江河,是時間。
中國古代手卷繪畫,不僅收納空間,更收納時間,把不同的時間點連成一條線——這一點,在晉唐五代的繪畫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因為那個時代的手卷,習慣于采用近乎連環(huán)畫的形式,更像電影中的蒙太奇,連續(xù)展現(xiàn)一個事件的不同過程。一如《洛神賦圖》卷,采取的就是連環(huán)畫的形式,畫上的四個場景(相遇、相伴、相思、相別)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反復出現(xiàn),仔細看,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畫中的燭光出現(xiàn)過兩次,表明他們的故事貫穿了三天兩夜。這種連環(huán)圖畫的方式,是漢魏以來佛教從印度傳入后出現(xiàn)的,在漢代藝術中幾乎看不到連環(huán)畫的淵源。漢代畫卷一般采用圖文相間的形式,一段文,配一張圖,再一一銜接起來,像看圖說話,顧愷之的另一卷名作《女史箴圖》就是采用這樣的形式。
五代《韓熙載夜宴圖》和《重屏會棋圖》兩幅長卷,同樣存在著這條時間連線?!俄n熙載夜宴圖》卷共分五幕,分別是:聽琴、觀舞、休閑、清吹和調(diào)笑,像一出五幕話劇,或者一部情節(jié)跌宕的電影,把一場夜宴一點點推向時間深處。《重屏會棋圖》是獨幕話劇,只有一個場面,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三個兄弟一起圍坐下棋,畫面上二人弈棋,二人旁看,又有一童子立于右側(cè),布置僅屏嶂、幾榻等物,但畫面上仍然看得見時間的流動,那流動是通過現(xiàn)場的兩件道具暗示的。這兩件道具,一件在畫面左邊,是一只投壺(一種投箭入壺的玩具),還有兩支落在榻上的箭,暗指著已經(jīng)過去的時間(他們剛剛玩過投壺的游戲);另一件在畫面右邊,就是侍童身邊的那只食盒,暗指著未來的時間(等他們下棋餓了,就會吃點心)。假如觀眾的目光沿著這條時間線放得更遠,就會透過兄弟四人圍案小坐、弈棋閑話的一團和氣,看見后來命運里的刀刃冰涼。
一幅橫卷,可以無限延長,有始而無終。即使畫家的筆停止了,像顧愷之的筆終止在曹植棄岸登車之處,收藏者卻意猶未盡,以跋文的方式將它一次次地延長,使一幅長卷有如一棵樹,在時間中開枝散葉,茁壯生長。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卷,通常被裝裱成一個包含著歷代題跋的復雜結(jié)構(gòu)。按前后(從右至左)順序,長卷的構(gòu)成部分大致是:天頭、引首、隔水、副隔水、畫心(即繪畫作品)、隔水、副隔水、拖尾等。
天頭多用花綾鑲料,引首是書畫手卷前面裝的一段素箋,原意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卷心,后來有人就在此紙上題上幾個大字,標明畫心的內(nèi)容和名稱,就像一部電影,在開篇的部分映出片名,而且那片名,一般是名人題字,與畫心的部分,通過隔水、副隔水相連。宋徽宗題畫名,習慣寫在黃絹隔水的左上角,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卷、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都是他題寫的畫名。乾隆過手的清宮藏畫,一般不會放過在引首上題寫畫名的機會。
隨著一件手卷的流傳,會有一代代的收藏者、欣賞者寫下自己觀畫的心得體會,續(xù)裱在畫后,使這件手卷不斷延長,這部分,被稱作“拖尾”(與畫心仍然以隔水、副隔水相連)。從這拖尾的題跋里,可以讓后人看到它的流傳史,一件古代的繪畫傳到我們手里,途經(jīng)的路徑清晰可見(所謂“流傳有序”,一幅古畫不可能橫空出世);可以作為鑒定繪畫真?zhèn)蔚母鶕?jù)(許多假畫就是在題跋里露出破綻);那些精美的詩文書法,亦與繪畫本體形成一種奇妙的“互文”關系,見證了畫家與觀者之間的隔空對視、聲息相通,即使像倪瓚、徐渭、八大山人、石濤這樣的藝術怪物,也不可能陷入永久的孤獨,因為有許多隔世知音熱烈地追捧他們。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現(xiàn)實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边@是一種比喻,但它在藝術史中確乎存在著,這些“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就密密麻麻地寫在長卷拖尾的文字中。
因此,一幅長卷,在中國絕非一個孤立、封閉的創(chuàng)作,而是一個吸納了歷朝歷代的藝術家“集體創(chuàng)作”的綜合性藝術品、一個沒有終結(jié)的“跨界藝術展”(至少跨了繪畫、書法、文學、篆刻、文物鑒定諸界)、一個開放的體系,如山容萬物,如海納百川。一件手卷,在不同朝代、不同門類藝術家的“互動”中生長,中國的繪畫,通過在時間中的不斷積累、疊加,實現(xiàn)它對永恒的期許。那些寫滿題跋的尾紙,見證了手卷從一只手傳向另一只手的過程。那些神秘的手已然消失,但它們同樣構(gòu)成了一條線——一條時間的長線,穿過一件繪畫的前世今生。
(節(jié)選自《故宮的古物之美2》,文章有刪減,題目為編者加)
閱讀體驗
江卓軒:我特別關注到,作者把中國古代手卷繪畫收納時間的特點與蒙太奇鏡頭相類比。電影中,“蒙太奇”不僅是一種剪輯規(guī)則,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閱讀本文,我了解到中國手卷繪畫中早就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令我既驚訝又自豪。
李潔:作者開篇就亮出手卷繪畫中的“時間性”這個關鍵概念,接著從畫家創(chuàng)作形式、繪畫內(nèi)容到手卷結(jié)構(gòu),逐層推究時間在繪畫中的不同體現(xiàn),觀點明確,邏輯清晰。
陳麗華:通過作者的闡述,我發(fā)現(xiàn),欣賞一幅畫,不僅要欣賞畫面的內(nèi)容,還要了解內(nèi)容背后的“時空”。如同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成就的,一幅畫的背后不僅有創(chuàng)作者,還有欣賞者。中國手卷繪畫在時間的長線中,在不同時空的藝術家的互動中,在“從一只手傳向另一只手的過程”中,延續(xù)著它的無限魅力。
許業(yè)奧:我關注到文中用了多處括號,有些是說明,有些是補充,可見作者語言表達的嚴謹。我還看到如“實現(xiàn)它對永恒的期許”“穿過一件繪畫的前世今生”這樣帶有一定文學色彩的語言,覺得很有意思,這應該是跟作者學者作家的身份有關系。
教師點評
學者祝勇多年來勤勉書寫故宮,他堅持把故宮里的文物稱為“古物”,以強調(diào)它們的時間屬性。每一件古物都凝聚著時間的力量,繪畫“猶如時間的肌體上剝離下來的一個碎片,觀者可以循著線條、筆墨的指引,一步步往回走,仿佛一場逆光的旅行”。正是在這樣的知識體系背景下,作家沒有把文本變成美術史論,而是穿透時空阻隔,去探究古物背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