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語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戰(zhàn)國時期,魏國和趙國之間隔著一條漳河。魏國強大,趙國弱小,魏國早就想吞并趙國。這一年,魏國將軍龐涓率領(lǐng)八萬精兵出征趙國,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趙國都城邯鄲,把一個小小的邯鄲城圍得嚴嚴實實。
眼看趙國撐不住了,趙國國君一面竭力防衛(wèi),一面派人去齊國求救。齊國擔(dān)心趙國滅亡后,魏國乘勝追擊,會將戰(zhàn)火燒到齊國。為了自己的安全,齊國決定出兵。
齊威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大軍出征。
田忌打算直奔邯鄲,去解救趙國。
孫臏卻連連搖頭,對田忌說:“不等我們趕到,邯鄲就會失守,你這樣做又有什么用呢?”
田忌說:“你說該怎么辦?”
孫臏說:“要解開雜亂的絲線,不能強行拉扯;要阻止爭吵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動手?,F(xiàn)在魏國集中全國的主力去打邯鄲,自己的都城大梁卻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這不正是個大好機會嗎?我們現(xiàn)在去救邯鄲,跟魏國主力硬拼,傷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虛而入,直取大梁。魏國國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會回師自救。我們在他們返回的途中做好準備,以逸待勞,豈不是穩(wěn)操勝券?”
一番話說得田忌心服口服,他立即下令,大軍直奔魏國而去。
為了麻痹龐涓,孫臏又故意派出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兩個將軍率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魏國的軍事要塞——襄陵,而主力卻繞道直奔大梁。佯攻襄陵城的齊兵吃了個大敗仗,龐涓很得意,心想田忌哪是自己的對手。
魏王發(fā)覺齊軍已經(jīng)逼近都城,頓時驚慌失措,立刻派人火速傳令,要龐涓快來保駕。龐涓得到命令,自然不敢怠慢,只好撤離邯鄲,帶領(lǐng)自己的部下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救援。
再說魏軍這次攻趙,連續(xù)行軍打仗,一直就沒有好好休息過?,F(xiàn)在一聽說自己的國都被齊軍包圍,后院起火,一個個都亂了方寸,連武器、糧草都顧不得多帶,就一個勁兒地往回趕,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桂陵是通往魏國的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孫臏就在這里布下天羅地網(wǎng)。魏軍急急忙忙趕到桂陵時,早已是精疲力竭。
田忌見魏軍進入了伏擊圈,便命令齊軍一齊殺出。魏軍措手不及,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龐涓見大勢已去,知道無力回天,只得率殘兵敗將落荒而逃。齊軍大獲全勝。
(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改動)
巧學(xué)一技
逆向思維,出其不意。圍魏救趙是一種逆向思維,針對存在的問題,繞開問題的表象,探尋問題的本質(zhì),反方向思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圍魏救趙中,問題的表象是趙國被魏軍圍困。普通人的想法是,既然要去救援,那就派兵到趙國去參戰(zhàn)解救。大將田忌也是這種想法。但孫臏智高一籌,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魏國精兵強將圍困趙國,國內(nèi)兵力必然空虛。如果帶兵到趙國直接對抗魏軍,可能會加速趙國的滅亡,還會讓自己遭受巨大損失,不如出其不意,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逼迫魏國從趙國撤軍。魏軍撤軍回來,長途奔波,必然疲勞。要是提前埋好伏兵,以逸待勞,一定能取得大勝。事實證明,孫臏的想法是絕妙無比的。后人研究這個戰(zhàn)例,把它總結(jié)為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其撤兵的戰(zhàn)術(shù),它也是“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同學(xué)們,當(dāng)我們遇到困難時,不妨反方向去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