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于洋朗讀著:“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二百七十三間?!?/p>
譚老師:大家讀到這些數(shù)字時有什么感受呢?
徐靜涵:具體數(shù)據(jù)能讓人感受到長廊的“長”。課文中,我進入頤和園的大門,先看到了長廊,穿過長廊來到萬壽山,登上萬壽山又看到了佛香閣,走下萬壽山最后觀賞昆明湖。
譚老師:這種寫作手法叫“移步換景”,我們之前學過。如何將這些零碎的景點串聯(lián)起來呢?
于洋:用過渡句。
譚老師:過渡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銜接自然。在課文《頤和園》中,作者是如何用過渡句進行銜接的?
徐靜涵:“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薄白咄觊L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薄暗巧先f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薄皬娜f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p>
譚老師: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徐靜涵:這些過渡句像一張地圖,讓讀者清楚地知道了作者的游覽順序。
譚老師:過渡句可以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加完整,邏輯合理,有層次。
于洋:老師,我發(fā)現(xiàn)《七月的天山》和《頤和園》有很多相同之處。
譚老師:你來說說有哪些地方相同?
侯新穎:結(jié)構(gòu)都是“總——分——總”;都運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景順序;都有過渡句。
譚老師:那不同之處呢?
田欣:《頤和園》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寫出了景物的具體情況。《七月的天山》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譚老師:是的。寫景時,先確定結(jié)構(gòu),然后按照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再用過渡句將從遠及近,從上至下的景物進行銜接,并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的形狀、顏色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這樣讀者就有身臨其境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