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向往的理想社會。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子也不例外,他身處戰(zhàn)亂不斷的社會,同樣對大道施行的大同社會充滿了向往。下面,讓我們來了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guān)愛。
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2.男有分,女有歸。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社會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織布,這樣才能豐衣足食。
三、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都樹立公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