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雄
(《水電能源科學》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4)
水利工程類科技論文中常常出現(xiàn)容易混淆、前后用法不一致的近義字、詞,不同編輯在最終選定用詞時也往往有爭議,給實際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因此,進行近義字、詞辨析非常必要。對此,本人根據(jù)多年工作經驗,歸納總結出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八組常見近義字、詞,從詞語語義出發(fā),緊扣“在相同基礎上進行辨異”的思路[1],厘清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以期為水利工程類科技論文寫作者及期刊編輯提供字詞選用方面的參考。
從漢字構成上看,沙和砂的偏旁部首一個是“氵”,一個是“石”,“少”通“小”[2]。因此,“沙”一般指從水里來的小顆粒,大部分由沙組成的詞語均與水有關,比如沙鷗、沙灘、泥沙等。而“砂”一般指石頭變小后形成的細碎顆粒。
從物質來源看,沙是由大自然千錘百煉形成的細小顆粒,而砂既可以指天然形成的顆粒,也可以指由人工機械加工而成的顆粒,并且砂的粒徑較沙的粒徑大,比如一般說飛沙走石,而不說飛砂走石,因為沙子的顆粒更小更容易被風刮起。
從適用范圍看,沙一般用于描述自然、天氣、氣象等,如風沙、沙塵暴、沙漠、沙灘等,而在描述土木工程材料時通常用砂,如混凝土拌和用砂、水泥砂漿等。
“粘”有nián、zhān 兩種讀音,但在2013 年6 月5 日,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公布《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的通知[3]后,“粘”字僅在姓氏中讀nián,為名詞;在其余地方均為動詞,讀zhān,表示粘貼在一起的動作[4]。這一點往往被忽視,導致“黏”和“粘”的混用。
從含義來看,黏表示像膠或糨糊的性質[4],為形容詞,如黏性、黏液、黏土、黏米。粘指帶黏性的物質相互附著連結在一起或附在他物上。
可見,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中常見的黏土、黏彈性、黏聚力應使用“黏”而不是“粘”。
從漢字構成上看,“型”比“形”下面多一個“土”,指用泥做的模子,表示鑄造器物用的模子、式樣[5]。
從含義看,形指實體、樣子、狀況[4],側重于個體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征,如體形、形狀、形勢等;型指模型、類別[4],側重于同類事物中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人們對個體事物特征的一種歸類,如類型、血型、頭型、發(fā)型等。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4],實驗是指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試驗是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如試驗新機器、新辦法要經過試驗然后推廣。
對比兩個詞語的基本含義可以看出:
(1)兩者概念不同。實驗是為了驗證已經存在的原理或定理的特定操作和活動,是重復前人已經試驗過的操作,屬于常規(guī)操作,實驗結果往往具有確定性。試驗是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而這種操作、活動是前人未開展過的,有嘗試性,試驗結果往往不確定。
(2)兩者研究對象不一樣。實驗研究的對象是某種理論、某種科學猜想或假設、某種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如伽利略的斜面滾球實驗、同一物體在不同粗糙度平面摩擦力實驗、牛頓的色散實驗、光的衍射實驗、溫水煮青蛙實驗、共振實驗等。試驗研究的對象主要為具體事物,如鋼筋力學試驗、混凝土強度試驗、新設備運行試驗、汽車碰撞試驗等。
(3)兩者適用范圍不一樣。實驗的適用范圍較寬泛,其適用對象更宏觀,而試驗適用于具體事物或現(xiàn)象,適用范圍更窄。
水力指水流所產生的動力,是自然能源之一;水利指對水力資源的開發(fā)和防止水災的事業(yè)或水利工程。如水力發(fā)電、水利資源豐富、三峽大壩是偉大的水利工程等。
降雨特指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水指從大氣中落到地面的固體或液體形式的水分,不僅包括降雨,還包括霧、雪、霜等形式[6]??梢姡邓涤?。當水利工程類科技論文中出現(xiàn)降雨量和降水量時應加以區(qū)分。
預測指預先測定或推測,是一種科學行為,具有探索性和推測性,預測是預報的基礎,如數(shù)值模擬預測、模型預測等;預報指預先告知,是對預測結果進行綜合研判后形成的結論的提前報告,如天氣預報、水文預報等。
從字面上看,評價指評判價值,而評估指評價和估計,比評價多一層意思。
從概念上看,評價是對一定想法、方法和材料等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一個運用標準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屬于價值判斷,有客觀判斷,也可以帶有主觀色彩。評估是指依據(jù)某種目標、標準、技術或手段,對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分析、研究,判斷其效果和價值的一種活動,屬于事實判斷,更強調客觀性。
文中所列八組近義字、詞在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中較為常見,易混用誤用,準確理解并掌握這些字詞的區(qū)別可以提高論文寫作與編輯的正確性和嚴謹性。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語言文字也在發(fā)生改變,編輯同行應利用好身邊的工具書和各種電子資源等,提高自身編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