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幾乎遍及世界各地,“路德維希夫婦”是饒有溫度的聯(lián)合稱謂。如果將他們的收藏善舉比作點亮世界藝術的明燈,那其愛情正如燈芯,是光芒的源頭。
20 歲的彼得·路德維希曾在德國波恩大學學習法律,第二年夏天即轉入美因茨大學攻讀藝術史類課程。在一節(jié)課上,他與伊雷娜·莫恩海姆相識。小他兩歲的伊雷娜對藝術問題見解精辟,一起聊天、散步成為彼此心念的時刻。共同志趣使然,他們很快確立戀愛關系。彼得常對著圖書館的藝術品目錄出神,還會有意識記下私人收藏者的名單。相遇之前,彼得曾在《青年的處境》一文中感慨“藝術品無人收藏,藝術就會荒蕪”。善解人意的伊雷娜提出“一起收藏藝術品”的計劃。于是,還是學生的他們開始節(jié)省生活費,購買一些“買得起”的瓷器、陶片以及古版德文書籍。
1951 年1 月20 日,彼得與伊雷娜舉行婚禮。那時的他們不約而同關注中世紀藝術,并前往地中海地區(qū)不斷探尋。在收集到舊式家具和古老雕塑后,彼得與伊雷娜放眼更寬廣的地域。他們奔波在不同國家,每到一處首先考察社會文化的整體狀況,而后直奔美術館、藝術院校收購作品。在彼得看來,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根植于社會沃土中。伊雷娜總是提醒他,“更需要留意那些博物館缺失的東西?!甭?lián)想到昔日彼得以畢加索的人物畫撰寫博士論文,伊雷娜對他溫柔一笑:“你應該很想收集畢加索的作品吧?!蹦菚r畢加索爭議猶多,但伊雷娜支持彼得在1955 年入手首批畢加索作品,之后持續(xù)關注其藝術生涯的每個階段。其中一幅稀缺的水墨畫《人物形象》深得伊雷娜喜愛,彼得把它掛在臥室里。
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紐約,一群年輕人借寫實、重復的“波普手段”直面消費主義,這引發(fā)彼得和伊雷娜的共鳴。他們關注這些藝術家,主動購買其墨跡未干的作品。兩年時間,夫婦倆收藏了150 幅相關畫作。伊雷娜認為應將波普藝術推介至德國乃至歐洲,彼得聽從建議,1969 年在德國策劃的首次展覽即引發(fā)轟動。兩人又致力于其他現(xiàn)代藝術,陸續(xù)收購俄羅斯先鋒作品、古巴當代作品……彼得被叫作“多多先生”,藝術和收藏人士都在留意他的購買動向。人們當然也知道,“多多先生”從來不是一個人:彼得和伊雷娜有同樣深刻的藝術洞察力。但在具體判斷上,彼得側重作品的時代力量,伊雷娜更擅長綜合考量。1980 年,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專程為彼得創(chuàng)作肖像,畫上的彼得以手托頭,據(jù)說這是他與妻子討論收藏品時的模樣。
隨著個人藏品的增多,伊雷娜敏銳察覺到提升它們藝術價值的重要性。她與丈夫達成“探索與藝術機構協(xié)作模式”的共識,特別尋求與博物館的深度合作。1957 年,彼得從拍賣會得到一只帶有銘文的象牙小箱,這件10 世紀的荷蘭佳作未進家門便出借給施呂特根博物館。也是這一年,彼得當選為亞琛博物館協(xié)會主席,一種特殊的文化使命感占據(jù)他的心頭。伊雷娜有條不紊地安排:首先以“新藝術館”放置個人藏品,繼而依托博物館推出中世紀展覽……二十年以后的亞琛博物館協(xié)會百年紀念日,彼得和伊雷娜無償捐獻出總計193 件藝術單品,這意味著他們長期借展的個人收藏徹底轉變成給予故鄉(xiāng)的厚報。
1968 年秋,彼得與科隆瓦爾拉夫·里夏德博物館的收藏部主任沃爾夫岡·漢相識。沃爾夫岡的收藏圍繞法國20 世紀60 年代前期的新現(xiàn)實主義展開,他所編制的目錄冊相當完備。彼得大受啟迪,興奮地告訴妻子:“沃爾夫岡以有限的財力收藏到無限的東西,這足以證明私人收藏家也有可能開拓并保留某個全新的當代領域?!币晾啄韧耆澩煞虻挠^點,更堅信他有運籌帷幄的能力。這對夫妻繼續(xù)與更多藝術家、收藏家接觸,在增進友誼的同時擴充收藏……接下來,他們相約進一步“讓藝術走向大眾”,彼得先后向瑞士、奧地利等國家的博物館出借、捐贈大量藏品,伊雷娜則精確分配每一次的出借或捐贈數(shù)額,以優(yōu)化文化系數(shù)。夫妻并肩合作,許多老舊的博物館得以修繕,一些新的博物館迅速落成,德國內外有幾十個以“路德維?!泵奈幕瘷C構逐步發(fā)揚光大。
彼得在婚后不久加入妻子家族的莫恩海姆巧克力企業(yè),多年經(jīng)商、收藏兩不誤。他曾將藏品出借給東柏林藝術館而得到向那里出口巧克力的許可;曾在古巴設立藝術發(fā)展基金而拿下出口可可食品的訂單……1986 年,公司更名為“路德維希巧克力集團”。伊雷娜對丈夫的經(jīng)商頭腦嘖嘖稱贊,彼得風趣地回答:“金錢人人都喜歡,可我們得用正當手段獲得并用于高尚事業(yè)。”彼得和伊雷娜不熱衷奢華的生活方式,甚至對豪宅豪車、名牌衣妝嗤之以鼻,用個人收藏回饋公眾才是畢生愿景。彼得一度被聘為萊比錫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巴塞羅那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客座教授,擁有德國聯(lián)邦大十字勛章、法國榮譽騎士獎章等,但在任何場合,他習慣用“我和夫人”或“我們”發(fā)聲,這是一份發(fā)自心底的坦誠。
伊雷娜1978 年到過中國,回國后便將這次鮮有的獨行體驗講給丈夫聽。再想到他們一起收藏過的中國古青銅器和瓷器,彼得覺得應該在中德之間建立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流渠道。彼得研讀中國歷史和文學,對書中提到的中國文化津津樂道,伊雷娜也補充自己的看法。1995 年1 月12 日,年近古稀的夫妻倆到達中國。彼得喜歡毛主席紀念堂,伊雷娜對桂林和西湖的美景流連忘返……收藏到大批當代中國藝術品的同時,他們一致希望開啟更深層的捐贈式合作。1996 年5 月,彼得在中國美術館草簽捐贈協(xié)議,但回國不久因病入院,不幸逝于亞琛。失去相濡以沫的愛人,伊雷娜悲慟不已,可她堅持完成藝術品的無償捐贈??偣灿?17件藏品交付于中國美術館,其中包括諸多世界級大師和國際一流藝術家的作品以及4 件畢加索的晚年作品。
此后,伊雷娜在亞琛成立“彼得和伊雷娜·路德維希基金會”,與各地的藝術機構、路德維?;饡瘸掷m(xù)合作。她專心打理與丈夫共同創(chuàng)建的博物館,也仔細記錄每件藏品且不間斷地面向公眾展示,同時還為眾多藏品的征集提供有效咨詢和幫助……2010 年,伊雷娜的生命畫上圓滿的句號。
時至今日,彼得與伊雷娜捐贈的藏品仍在世界各處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例如中國美術館每年以其捐贈作品為基礎展開交流項目:2022 年中德建交50 周年,“永恒的溫度——中國美術館藏路德維希夫婦捐贈作品選展”拉開序幕;2023 年1 月4 日,以“中德友誼·愛的旋律”為主題的“中國美術館之夜”如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