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東
寫這個故事的想法由來已久,一個深邃如礦井的往事,掉進時間溶洞里的人物,一點點抽絲剝繭之后,能看見那些命運的折痕。
故事生發(fā)的初衷,是某年夏天的凌晨一點半,我坐在大西北燒烤攤的塑料椅上,聽到的一句話。那天的酒肯定是喝通透了,我昏昏欲睡,聽到同事說:“都說咱是螺絲釘,在山里采油,和螞蟻更像嘛!”這個關(guān)于螞蟻的細節(jié),讓我關(guān)注的四片眼皮,一下子睜開了。我抬頭望了一眼夜空,感覺星空唰地亮了許多。啤酒瓶叮叮當當摔倒的聲音、燒烤爐上滋滋烤肉的聲音、流浪狗覓食打架的聲音,一瞬間傳進我耳朵里,還有一顆小說的種子像受精卵一樣著床,發(fā)出“咚”的一聲回響。我周圍的人,凡是上了年紀或者有多年工齡的師傅,都有一肚子故事。坐在燒烤攤上、坐在皮卡車上、坐在野營房床板上,光怪陸離的故事都會混合著煙的氣味,迎面飄來。他們續(xù)著一根根香煙,講一個個類似《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熏著我。
不得不說,生長在石油工業(yè)的優(yōu)勢,是不必打起背包刻意地體驗生活,不用到別處去尋找故事,我就置身于生動的故事中間,身邊的素材隨便抓一把,仔細聞聞它們還散發(fā)著汗味兒和石油味。但也正是長期裹挾在石油味中,讓我一度很苦惱。世上最令人沮喪的事,莫過于明知道腳下埋著寶藏,卻對它無計可施,這和地質(zhì)勘探的迷霧類似?;氐轿膶W上來說,這種苦惱在于文字表達和實際效果的差距,也涉及最根本的話題就是怎么講好產(chǎn)業(yè)工人的故事。
魯院高研班的學習,是我的認識發(fā)生轉(zhuǎn)變的重要一站。那座文學殿堂的學習氛圍特別好,老師傳授的知識新穎又有深度,我嘗試著走出小我的文學格局,跳出石油看石油,拉開距離寫石油,消除公文式寫作的詬病,去除落后的語言敘述模式,深度開掘深挖富礦,像陳忠實先生膾炙人口的那句話: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這些年,我的寫作基本上都在石油工業(yè)領(lǐng)域,那些流淌在石油河里的歲月,給了我重要的寫作養(yǎng)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見人就問,寫工業(yè)文學編輯會不會看不懂,讀者會不會不愛看,直到有人說:“你可以寫得更躁一些!”“躁”是陜西方言,就是更潮一些,更時髦一些,我才放開了手腳,決定深挖石油工業(yè)題材文學富礦,就像油礦打井一樣。寫多了才覺得,小說中的人物仿佛在對我說:“寫吧,寫更多的人性,寫那些命運的折痕!”
石油是支撐我寫作的平臺,我想著一定加把勁兒,飽蘸濃墨寫石油人淳厚又質(zhì)樸、剛強又柔軟的內(nèi)心,寫有文學價值和辨識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