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 ?游蹤、移步換景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門山。自山腳下遙望山頂,崖上隱隱有一壽字,這就是人們要來看的奇跡。一條石階小路折轉(zhuǎn)而上,兩邊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滿溝溝壑壑。樹并不很粗,卻堅勁挺拔,都生在石上。樹根緣石壁而行,如閃電裂空;樹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風(fēng)。偶有一兩株樹直擋路中,那是修路時不忍斫損,特意留下的,樹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環(huán)視四周,讓人感到往日歲月的細密。片刻我們爬到半山望壽閣,在這里小憩,山頂石壁上的大紅壽字已歷歷在目?;赝较?,街市遠退,田園如織。再鼓余勇,直迫山頂,這時再仰觀那壽字猶如一艘多桅巨船,挾云裹霧,好像就要壓到頭上。同行的一個小伙子貼身字上,還沒有壽下“寸”字的一豎高。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壽字,是書法的精品、極品,日本的書道專家還常渡海西來頂禮膜拜呢。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為自己祝壽時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殘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風(fēng)中,細細端詳這個奇跡。這字高七點五米,寬三點七米,也不知當(dāng)初怎樣寫上去、刻出來,卻又這樣不失間架結(jié)構(gòu)、點畫筆意。這衡王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他當(dāng)時的目的并不為藝術(shù),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們把它看作書法精品,當(dāng)年不過是死者身邊一塊普通的石頭。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長壽百歲,同時也向老百姓擺擺皇族的威風(fēng)。但是數(shù)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風(fēng)也早風(fēng)吹雨打去。倒是這個有藝術(shù)價值的壽字,壽到如今。
從壽字前左行,進一洞,洞如城門?;赝T外云氣蒸騰,這是云門山的由來。由門折上山巔,如鯉魚之背,稍平,上有石階、有亭、有廟、有佛窟。扶欄遠眺,海風(fēng)東來,云靄茫茫,山川河流,遠城近鄉(xiāng),都渺渺如畫。遙想當(dāng)年大禹治水,從這里東去導(dǎo)流入海,天下才得以從漫漫洪水中解救出來,有此青州。從此,人們在這里男耕女織,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范仲淹曾來這里為官,李清照曾在這里隱居,衡王在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們在這石山上摩崖刻字,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這山默默無言。我想當(dāng)年云門山神看著那個花錢刻字、頂禮求壽的衡王,肯定輕蔑地哼了一聲便繼續(xù)打坐入定了。我環(huán)山走著,看著這些從唐至明的遺跡,看著山下繚繞的云霧,真為云門山而驕傲,它蔑風(fēng)雨而抗雷電,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則徐說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它無求無欲,永存于世。
——節(jié)選自梁衡《把欄桿拍遍·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技法點撥
描寫行進過程中觀察欣賞到的風(fēng)景,因其過程具有明確的行進順序,故要明確以下兩個概念:
1.游蹤
所謂游蹤,就是游歷的路線,即以游覽過程中變換的地點為順序,組織景物描寫。這是游記類的文章常用的寫作線索。
2.移步換景
所謂移步換景,就是人走景移,即隨著觀察點的變換,展現(xiàn)不同景象。這是適合于游記類的文章的一種常見寫法。
“游蹤”和“移步換景”的區(qū)別在于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游蹤”強調(diào)“蹤”這個側(cè)重點,常用作線索;“移步換景”強調(diào)“步”和“景”這兩個側(cè)重點,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完美契合。
以選文為例具體分析:
選文以云門山為游覽對象,將“我”登山的游蹤作為線索,按照山腳下——石階小路——半山望壽閣——山頂——洞——山巔的行進路線為序,展現(xiàn)每一個觀察點所見的不同景象:(1)山腳下仰望山頂“壽”字;(2)石階小路兩邊見翠柏;(3)望壽閣回望山下;(4)山頂詳描巨“壽”;(5)“洞”口回望云氣;(6)山巔近觀遠望。整個文段景象豐富,井然有序。
任務(wù)情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爆紅網(wǎng)絡(luò),細細品味其內(nèi)涵,包含著對祖國自然風(fēng)光的贊美,包含著對華夏人文景觀的向往。你曾經(jīng)見到過哪些人文自然景觀,請選擇自己喜愛的一處,寫一篇微寫作游記。
寫作要求:(1)以游蹤為線索,合理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2)不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3)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