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胡 蕊
自2020 年疫情發(fā)生以來,在海量的疫情信息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專家的判斷,特別是各類自媒體往往樂衷于在標題中使用“專家說”這樣的字眼博人眼球。最初,因為公眾對疫情的認知較少,而專家的判斷又總能及時為處于慌亂之中的人們解疑釋惑,因此,在一段時期內,“專家說”贏得了公眾的極大信任,作出這種言論的專家也被人們稱為權威專家。
但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情的發(fā)展形勢不斷變化,專家們對于病毒的研究和疫情發(fā)展走勢的判斷也在不斷完善調整。有時,個別專家的判斷可能趕不上疫情形勢的變化;有時,專家基于現(xiàn)有的認知也會對防治病毒作出不是那么正確的判斷;有時,專家在某個具體場合針對某個具體事件而講的話,卻被斷章取義,被夸大了適用范圍……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些人不再相信“專家說”了,甚至無論專家說什么,都會遭到質疑或群嘲。
誠然,在普通人看來,從事多年科學研究的專家,具備專業(yè)而廣博的知識、擁有豐富的信息來源,他們的觀點和建議就應該是科學的。但是,我們崇尚科學、尊重專業(yè),卻也不要過度迷信專家、盲從權威。人非圣賢,專家也不是“萬能”的,即使是最權威的專家,所作的判斷也要受當時的條件限制,也不能保證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說出的話都絕對正確,他們也有認知邊界,他們對事物的研究也需要過程,也會有預判失誤的時候。但只要他們是出于專業(yè)和良知,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作出的真實和理性的判斷,就應該贏得公眾的信任和尊重,至少不該受到侮辱和謾罵。
新冠病毒如此復雜,在這場較量中要想贏得最后的勝利,就必須依靠科學,重視專家的意見建議。集聚各方面的專家參與到政府決策中來,聽取不同的“專家觀點”和“專家建議”,是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法治化、規(guī)范化的需要,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處理各種復雜問題與矛盾的需要。這就需要全社會有正確看待“專家說”的雅量,能夠聽取和吸納不同專家的觀點與建議,最終,使那些專業(yè)、理性、負責的“專家說”成為科學決策的依據(jù),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也要看到,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手機就是傳播平臺”的當下,確有一些所謂“專家”,未經深入研究就隨意發(fā)表觀點,博取流量,而這也是被動接受海量信息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zhàn)。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我們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做成熟、冷靜、獨立、理性的判斷,做全面、客觀、科學、辯證的思考,及時關注官方和主流媒體信息,避免被表達各異的信息裹挾著走。
尊重但不盲從,應是對“專家說”最好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