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傲 董亞光 朱多剛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49)
籃球是世界三大運動之一,由于運動費用較低、場地眾多的優(yōu)勢在國際范圍內有許多熱愛運動的人士參與到其中。NBA憑借著其出眾的管理運營與宣傳風靡全世界,在我國的影響也日益深遠,由此掀起的“籃球熱”從未熄火。從球迷數(shù)量上看,2018年11月7日,騰訊體育發(fā)布了一份《2018年中國籃球調查白皮書》,據(jù)調查顯示,在已滿18歲的社會群體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人群反饋身邊親朋喜歡籃球運動的占比為52%;25-35歲的受訪者表示身邊親朋喜歡籃球運動的占比為40.3%?;@球在眾多運動中的占比最高,位列第一。由此可見,我國也擁有著大量的籃球運動愛好者。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的核心籃球人口已達1.43億,泛籃球人口已達4.82億,約占我國總人口的34.4%,有約1/3的國民參與到這項運動中。顯然,籃球已成為我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
中國男籃作為中國籃球實力的代表,在世界各大賽事上也取得過不菲的成績。1978年,中國男籃第一次登上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舞臺,在1994年取得了第8名的成績。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連續(xù)三屆奧運會都取得了前8名的成績。在亞洲范圍內,中國男籃自1975年起參加亞錦賽,曾有16次獲得亞錦賽冠軍,其中包括兩次五連冠和一次四連冠。中國男籃參加的所有亞洲運動會男子籃球比賽中,曾8次取得金牌。2018年12月20日,中國男籃當選為2018年度文化體育娛樂類時代流行語。從球隊的歷史來看,中國男籃經歷了初露鋒芒、短暫下滑、再登巔峰、曲折前進、6年低谷和重建7個重要的時間段。所謂中國男籃報道,是以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為主體的整體性報道。
報道特點在球隊的訓練情況、戰(zhàn)績、賽程等多方面,以整個球隊代表國家參賽的相關情況為報道對象。作為中國籃球水平標志的中國男籃,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報道及其形象建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本文通過總結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的新聞報道,總結出報道特點和內在邏輯,并提出相關建議,能夠為研究主流媒體針對具體群體的報道框架提供參考策略,通過對報道框架的進一步分析,能夠更好地將特點因素具象化,為其他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實操提供指導和典范。從體育新聞專業(yè)的教學實踐來說,研究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的報道和形象建構也能豐富體育類高校的教學案例。
中國男籃的形象是主流媒體通過特別的文本編輯策略所構建起來的媒介形象。通過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這種形象是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報道框架和新聞文本構建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的總體認識。這種認識勢必會影響受眾的認知。通過閱讀新聞文本,總結出主流媒體構建的中國男籃媒介形象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主流媒體在對中國男籃進行報道時,最常突出的是中國男籃代表的國家形象。奧林匹克精神中所強調的“更高、更快、更強”在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地報道中均有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在主流媒體的新聞文本中,中國男籃不服輸,奮勇拼搏,勇往直前的可貴運動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男籃 我們接著干》這篇評論中,“能夠同世界冠軍打到加時賽,中國男籃的進步自不待言”“頭兩場對陣本組最強的美國和西班牙隊,中國隊打出了士氣”兩段話充分說明了中國男籃不服輸、不怕輸?shù)氖繗??!吨袊谢@,請昂起頭,向前走》:“32歲的易建聯(lián)賽后贏得全場高呼,這位一肩扛起球隊的老將,還是沒能等來他的接棒人。亞運四金在前,男籃不可謂沒實力。但世界杯是塊試金石,高對抗下短板畢現(xiàn)??酀默F(xiàn)實折射發(fā)展欠賬,也催促著改革的腳步。中國男籃,請昂起頭,往前走!”這篇評論直指中國男籃青黃不接的現(xiàn)狀,但在評論之余仍然鼓勵要在現(xiàn)實中吸取教訓,中國男籃昂起頭繼續(xù)向前沖。2015年9月25日刊登的新聞《這一仗,中國男籃打出了信心》,記者用鏗鏘有力的文風向讀者表達了中國男籃在第四小節(jié)上演了絕地大反擊,體現(xiàn)了他們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中國隊在成長道路上收獲了信心。
1975年,中國男籃首次獲得了亞錦賽的參賽資格,在時任國家隊教練錢澄海的指揮和帶領下,中國隊九戰(zhàn)九勝,第一次參賽就拿到了冠軍的好成績。初露鋒芒的中國男籃在此后十幾年的時間內均表現(xiàn)優(yōu)異。如,1981年11月21日發(fā)布《蟬聯(lián)亞洲冠軍》的新聞,此時中國男籃將代表亞洲參加明年舉行的世界男籃錦標賽。1987-1996年是中國男籃再登巔峰的時刻,1989年9月25日發(fā)布新聞《中國男籃奪得亞洲冠軍》,文中稱“這場比賽也是中國隊與南朝鮮隊交戰(zhàn)史上獲勝的第二個高比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歷史原因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甚少,中國男籃在國際比賽中取得的優(yōu)秀成績成為世界深入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絕佳契機。與此同時,1979年美國籃球聯(lián)賽總冠軍華盛頓子彈隊(現(xiàn)更名為“奇才隊”)應邀訪華,這是歷史上第一支訪華的NBA球隊,并對中美關系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需要世界的了解,世界也更應該主動了解中國。因此主流媒體在這一時間段內以構建中國男籃的國家形象為主。
綜上所述,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新聞報道構建了中國男籃奮勇爭先的國家形象,這是中國男籃最鮮明的形象特征。代表國家出戰(zhàn)的中國男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中國的對外傳播,使國際社會通過籃球這一充滿競技魅力的體育運動了解中國。中國男籃在國際上奪冠數(shù)次,不僅為中國“爭了一口氣”,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外交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典型人物報道中,最忌諱的就是呈現(xiàn)全方位、無死角的“完美好人”形象。人無完人,任何為了塑造完美典型人物或群體,有選擇性地報道單方面優(yōu)秀品質的新聞都違背了客觀、真實、全面的原則,挑戰(zhàn)著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保守。體育報道更是如此。因為競技體育除了戰(zhàn)術、實力、訓練刻苦程度和隊員之間的配合之外,還有運動狀態(tài)這一關鍵因素。實力再強的運動員或球隊都無法保證在職業(yè)生涯內始終保持較高的訓練水平。比如,中國女排是國內個體育隊中所取得的成績較為突出的團隊之一。曾奪得過兩次世界杯冠軍,兩次世錦賽冠軍和一次奧運會冠軍,傲人的戰(zhàn)績使中國女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在2004年奧運會奪冠后,下一個冠軍的到來卻在10年后,這意味著任何一個實力超群的體育團隊都無法保證始終發(fā)揮超高競技水平。如果只一味地向受眾“報喜不報憂”,只報道勝利、正面的消息,對中國男籃的失利和不足之處閉口不談,新聞媒體的權威性無法得到確認。因此,新聞媒體在報道體育賽事時應當在這兩方面進行平衡。
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形象的構建也從來不以“完美”示人,在某些特殊的時刻也會鮮明地指出中國男籃存在的問題和仍需改進的地方。與此相關聯(lián)的新聞報道體裁主要以消息、評論為主,按內容劃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面對失敗,主流媒體雖曾發(fā)文鼓勵中國男籃,新聞《不能因輸球就全面否定自己》,文中稱:“中國男籃的教練和隊員們分析失利的原因后,又對自己現(xiàn)在的打法和風格進行探討?!薄耙在s超世界強隊為目標而改變打法的方向是對頭的,但有許多地方我們還適應不了變化。”但是,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失利”形象構建所使用的話語策略為總結分析比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例如,新聞《中國男籃又輸給加拿大隊》,文中直指“演練新招暴露弱點”。眾所周知,新聞標題的制作非常考究,需要概括整個事件,標題中使用的“又”字證明中國男籃不止一次輸給加拿大隊,究其原因為新戰(zhàn)術在實踐中暴露了缺點。再比如,新聞《中國男籃痛失好局》,文中指出中國男籃在換人策略上出現(xiàn)的失誤,為中國男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通過與此類似的新聞報道還有新聞《獨“木”難支中國男籃》、《兵敗天津敲響危機警鐘 中國男籃暴露七大問題》、《中國男籃五連敗 反思不止在倫敦》等等。
面對丑聞,通過搜集到的新聞發(fā)現(xiàn),有兩條新聞是對中國男籃負面形象的報道,分別為新聞《洲際杯上參與打架事件 中國男籃受重罰》和《籃協(xié)向巴西隊等各方致歉 責令中國男籃立即停訓整頓》。不管是正規(guī)的國際比賽還是練兵性質的熱身賽,中國男籃在代表國家出戰(zhàn)時與其他球隊發(fā)生肢體沖突,甚至多人進行打架斗毆無疑是一件有損國家形象的惡劣行為。對此,主流媒體并沒有進行袒護,刊登了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和籃協(xié)對中國男籃的相關處罰的新聞,以表明媒體立場。甚至配發(fā)評論《斗毆絕不代表斗志》,文中用諷刺、犀利的語言對2010年10月12日中國男籃與巴西隊的打架事件進行嚴肅的批評。
2018年是湖北化肥精益管理深化年。公司聚焦價值創(chuàng)造,在每月經濟活動分析會中,增加存貨周轉率等指標,充分發(fā)揮對標目標引領作用,優(yōu)化庫存運作,深化降本增效,提高市場應對能力和經營創(chuàng)效水平,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國男籃以“失敗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主流媒體上時,雖然時常使用犀利、尖銳的詞語,但是主流媒體并沒有過多的苛責話語,將更多的筆墨落在鼓勵中國男籃敗不餒,希望中國男籃能夠在失敗中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多在高水平的賽事中秣馬厲兵。在報道中國男籃斗毆丑聞的問題上,主流媒體沒有避重就輕,毫不避諱地表達中國男籃在與巴西隊的熱身賽中,讓本來看到希望的中國隊,用一場斗毆自毀形象,并表示“看來,這支男籃的成長,又有些‘跑偏’,不可不察?!币虼耍髁髅襟w構建起中國男籃并不完美,仍然需要進步的“瑕疵”形象。
隨著籃球運動在我國越來越朝著平民化的趨勢發(fā)展,主流媒體除了會報道中國籃球運動員日常參加的職業(yè)比賽之外,偶爾也會對非職業(yè)類賽事進行報道,如友誼賽、熱身賽等。同時,也會有一些運動員、教練員的個人活動。通過加強宣傳報道,可以將運動員在籃球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在全社會范圍內傳播開來,影響每一位受眾或讀者。
梳理主流媒體相關報道之后發(fā)現(xiàn),中國男籃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形象再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踐行者的形象;二是現(xiàn)代體育精神傳播者的形象。
首先從社會公益踐行者形象進行分析。這一形象主要通過姚明本人的相關新聞構建起來的,姚明是中國著名籃球運動員,曾在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的休斯頓火箭隊擔任中鋒位置,于2011年正式宣布退役。在他職業(yè)生涯的末期和退役以后一直致力于籃球相關的公益活動。2016年8月29日第23版刊登新聞《體育公益 助力體育教育》中寫道:“8月28日,姚基金慈善賽在福建福州海峽奧林匹克中心舉行,中國男籃隊119:114戰(zhàn)勝美國耐克星銳隊。本場慈善賽的門票收入將全部捐給籃球季項目以及福建閩清縣、永泰縣等受臺風‘尼伯特’影響的受災地區(qū)學校用于場地設施重建?!币砸γ鲃?chuàng)辦的“姚基金”的相關公益活動是構建中國男籃公益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以人民網(wǎng)相關報道為輔助,發(fā)現(xiàn)2020年10月27日人民網(wǎng)扶貧頻道刊發(fā)新聞《“兩個結合”探索產業(yè)幫扶新模式》,文中稱“2020年5月,在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下,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承辦‘戰(zhàn)役戰(zhàn)貧 與你同行’消費扶貧云上行活動,邀請中國男籃主教練杜鋒、‘淘寶第一主播’薇婭作為推廣大使通過直播為消費扶貧實力‘帶貨’”。中國男籃主教練與主播薇婭跨界合作助力扶貧,超越了中國男籃固有的體育形象,個人知名度展開公益扶貧直播帶貨事業(yè),彰顯了體壇明星的社會責任擔當。
推廣籃球運動的方式眾多,友誼賽、熱身賽也是中國男籃對外傳播中國體育精神的方式之一。主流媒體通過對非職業(yè)比賽的相關報道,一方面,能讓讀者從競技體育之外的層面了解并喜歡籃球,進而提高受眾參與度,符合目前我國所提倡的“體育強國”口號;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籃球運動參與度的提高,必然會加強籃球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增設籃球場地、規(guī)范籃球場館運營等,甚至在民間自發(fā)形成籃球愛好者的組織團體,能夠反向推動現(xiàn)代體育精神的傳播。
值得反思的是,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作為體育文化傳播者形象的塑造上不夠深入,雖然有一定的社會作用,但傳播效果存在著不足。中國男籃運動員形象代表僅僅突出姚明一人,較少涉及團隊相關的公益活動,整個中國男籃在社會公益和現(xiàn)代體育精神傳播上的媒介形象模糊。首先,主流媒體等主流媒體應該承擔起相關的責任,對中國男籃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貢獻進行報道。同時,中國男籃也應該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用團體知名度帶動體育公益和體育精神的發(fā)展與傳播,增加社會曝光率。
體育新聞是主流媒體重要的新聞類型之一。與其他的新聞相比,體育新聞更需要視覺化的表達,運用解說、視頻、動圖等方式給予受眾充分的“在場感”。因為體育新聞的生產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件有跡可循,規(guī)律性極強的業(yè)務操作,其結果也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發(fā)生的。比賽過程中,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潮,有對抗有沖突,有驚天大逆轉也有絕地反擊;另一個方面,運動比賽場上的氣氛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因此,紙媒對于體育比賽的“在場感”的營造只能依靠一篇消息的短短幾百字,甚至幾十字,或者一張靜止的圖片,局限性非常大。
如今,技術的發(fā)展彌補了這一缺陷。人們不需要真正站在比賽場上,賽事直播、賽事解說、VR、AR、可視化數(shù)據(jù)等都可以為球迷營造身臨其境的感受。正如彼得斯在其經典著作《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中所傳達的觀點,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對新媒體輔助感官的適應,克服了人類交流中的困難和問題,人類之間的交流技術越來越先進。這表達了技術的發(fā)展減少了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主流媒體在對中國男籃進行相關報道時,報紙與微博、微信公眾號相互補充,用短視頻、動圖、可視化數(shù)據(jù)等形式彌補文字報道的不足,根據(jù)不同的平臺特點在報道角度、報道深度兩個維度進行彌合。例如,主流媒體抖音官方賬號粉絲達1.6億人,至今已發(fā)布作品4100余個,視頻內容一般不超過30s??梢岳枚桃曨l的形式剪輯中國男籃在大型賽事中的精彩瞬間、奪冠慶祝場景,或是對教練、球員的采訪等內容,用可以聽、可以看的視覺化語言報道中國男籃的相關新聞,構建起新媒體矩陣。各類媒體之間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實現(xiàn)1+1>2的傳播效果,打造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典型,為其他專業(yè)媒介組織的體育新聞報道提供先進示范。
非賽事類報道是指以球隊運動員、教練員等為報道對象,重點反映他們生活、經歷,而非比賽相關的新聞報道。賽事類新聞報道注重語言的準確性,用時間、過程和結果串聯(lián)起整篇新聞報道,因此這類報道在寫作的過程中遵循固定的原則和模式,可讀性較弱,難以與讀者產生共鳴。非賽事類報道能在內容上使主流媒體更具有貼近性和趣味性,對運動員、教練員的人物性格刻畫更加深入。受眾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接受新聞的渠道有很多,比如比賽相關的新聞會在手機里APP的消息彈出,用戶甚至不需要點開便可根據(jù)提示消息了解到比賽結果,在內容推送的時效性上紙媒比較落后,因此對于主流媒體來說,挖掘多層次、多角度的新聞報道能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增強忠實讀者的黏性。
主流媒體在保持自身客觀、公正、真實的立場前提下,增加非賽事類報道,在新聞中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比如聚焦于籃球運動員比賽背后的成長經歷的報道,使相關報道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將尋找新聞素材的目光轉向賽場之外,用生活化的語言構建起中國男籃立體的形象,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將內容與受眾緊密聯(lián)合起來。
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成功在我國舉行,實現(xiàn)了“百年奧運夢”。在本屆奧運會中,中國將“綠色奧運”、“人文奧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體育精神相結合,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所秉持的奧運精神。對于新聞媒體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意味著從“金牌導向”轉變?yōu)椤叭宋膶颉?,對奧運新聞報道回歸理性,更注重體育名人的榜樣作用和精神作用。
金牌至上的理念不利于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著新聞媒體的報道理念,如果過媒體把目光只放在獲得金牌運動員的身上,并通過一系列的新聞編排將其塑造成國家英雄的形象很容易對受眾的體育價值觀念造成扭曲。進入到后奧運時代,體育名人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通過樹立榜樣能夠使體育精神最迅速、最廣泛的在人民群眾中傳播開。梳理主流媒體對中國男籃的報道可以看出,重點放在了比賽上,缺少對體育名人的塑造。主流媒體應該塑造中國籃球的體育名人,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國家目前倡導的體育精神相結合,以名人為體育精神的物質載體進行傳播,打造出與中國女排效果相同的體育人物媒介形象。既有利于籃球事業(yè)在中國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形成名人的文化名片,在全社會范圍內傳播體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