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玥
江南園林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美譽。早在1997 年,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以及環(huán)秀山莊就作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瞻園、揚州何園、常州近園、江陰適園等園林也陸續(xù)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城市化進度的加快和城市居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園林文化的表達方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城市展園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園林展覽空間,伴隨相關園林、綠化類展會出現(xiàn),目前我國主要有國際級別園林展會1 個,國家級別園林展會3個。城市展園作為展示和宣傳城市文化的窗口,與傳統(tǒng)園林一脈相承又有所區(qū)別,相較于傳統(tǒng)園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展覽空間有限。相較于傳統(tǒng)園林動輒上萬平米的面積,一般城市展園面積較小,大多為3 000 m2以內。因此,在整體規(guī)劃上需要更加精細化,對于建筑、植物和道路等尺度需要仔細考量。
(2)展示周期短。傳統(tǒng)園林發(fā)展至今往往經(jīng)歷多位園主的優(yōu)化,建設周期長達百年,而城市展園從發(fā)布建設任務到方案設計、方案評審、項目施工以及竣工驗收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建設周期一般在1年以內,因此多選用便于運輸、施工快捷的材料,采用“預制+現(xiàn)場拼裝”的形式,以縮短工期[1]。
(3)展示內容豐富。城市展園可以看作是城市風貌的濃縮版,需要在有限的時空內取得最大的展示效果,因此城市展園大多強調視覺沖擊,力求營造有記憶點的空間節(jié)點。例如,可選取代表性建筑形式并搭配地域性植物,結合燈光、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在短時間內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參觀人群集中。城市展園雖然面積較小,但游客數(shù)量相較于傳統(tǒng)園林卻大得多,尤其體現(xiàn)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集聚,因此在進行方案設計時需要預先考慮人群的主要停留位置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最大游覽人數(shù)等問題,并針對人數(shù)進行路徑、廣場區(qū)域的形式和面積計算,避免出現(xiàn)人流擁擠的情況。
中國綠化博覽會(以下簡稱“綠博會”)是由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yè)局主辦,5 年一屆,至今已舉辦了4 屆,各城市展園以展示城市特色和綠化特征為目的。在歷屆綠博會中,江蘇展園在呼應主題的前提下,大多以傳統(tǒng)古典園林布局手法為骨架,以蜿蜒曲折的游覽路線串聯(lián)各景觀節(jié)點,并采用小品、雕塑和特色植物點綴的設計方法。
第一屆南京綠博會以“翔——綠色文化的傳承與新生”為主題,江蘇展園則以“水韻、翠林、秀苑”為設計理念,采用“一軸三片”的結構形式,通過東西兩部分水體分別表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的街市景觀和生態(tài)濕地景觀,材料、工藝等均沿襲古典園林的傳統(tǒng)做法,還原江南園林韻味,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園林文化在展園中的傳承。
第二屆鄭州綠博會主題為“讓綠色融入我們的生活”,江蘇展園以“城市山林、有機設計、綠韻江南、生態(tài)休閑”為設計理念,通過改造地形將單一的平面空間轉化為多層次的豎向空間,豐富景觀層次,采用傳統(tǒng)園林造園手法將山、水、林、園有機融合。
第三屆武清綠博會主題為“綠色,讓夢想綻放”,江蘇展園以“師法自然、節(jié)約園林、宅院合一、人居夢想”為設計理念,突出山水基調,遵從傳統(tǒng)園林布局中前庭后院、宅院合一的布局形式,并提取江南特色中的昆曲要素作為全園內核,將其物化為有情境的節(jié)點[2]。
第四屆都勻綠博會以“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為主題,展園選址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在歷屆中規(guī)模最大。此次綠博會首次選址于山地城市,與往屆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地形具有多樣性,不再是單一的平原地形,而是集平地、濕地、洼地、谷地和坡地于一體的喀斯特地貌。
江蘇展園位于園區(qū)內東部的綠夢展區(qū),該區(qū)域在中心湖區(qū)東側。江蘇展園場地呈矩形,建筑面積約為3 100 m2,毗鄰山東與浙江展園,場地西側為緩坡入水,與水面高差約6 m;南北側為公共綠地,兩側均高于場地。景區(qū)主要道路位于場地東側,路東側為山體。綜合上述內容,對江蘇展園的現(xiàn)場情況進行SWOT分析。
S(優(yōu)勢):江蘇展園場地整體形狀較為規(guī)則,西側為園區(qū)水面,水面寬度約為830 m,視野開闊,有較好的景觀效果。
W(劣勢):江蘇展園整體呈洼地型地貌,南北側均為公共綠地,地形起伏較大,與場地內高差最大可達5 m,容易造成視線壓制;場地內部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與西側水面過渡坡度過陡,高差較大。
O(機遇):西側水面水形呈凸形,內部景觀設計可考慮親水平臺借外部景觀;東側道路平直,能形成完整的沿路景觀面。
T(威脅):東部綠夢展區(qū)包括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5 大展園,綜合實力較強,同為東部省份易出現(xiàn)同質化設計;外部水面開闊,內部水面設計時需謹慎考慮;西側陡坡若設置建筑,則需考慮地形加固。
傳統(tǒng)園林結合山、水、花木和建筑4大園林要素,凸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設計理念,在有限空間內達到人工與自然的高度協(xié)調。江蘇展園在進行總體規(guī)劃時傳承了“以水為心”的規(guī)劃理念,以水景作為全園的中心,園內其他建筑面向中央水體展開。環(huán)形道路串聯(lián)所有建筑,道路蜿蜒變化,將游客引至最佳觀賞位置,使其在行走過程中體驗移步異景。主建筑結合拙政園中的遠香堂和香洲形式,坐西朝東,前部模仿遠香堂設臨水平臺,前借園內小水面,后借園區(qū)內的大水面,其余建筑類型豐富,結合片墻等形成不同主題的小院落[3]。
3.2.1 以古畫為切入點布局空間
江南地區(qū)自古名人輩出,尤以文人墨客最為出名,江蘇展園設計之初將古畫拆解為具象和抽象2 個層次進行演繹。其中,具象表現(xiàn)為入口的磚雕,右側選取了沈周的代表作之一《西園醉月圖》,呼應綠博會主題表現(xiàn)的層巒山峰中植物層疊的山野之景;左側則選取了清代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中的局部,該圖又名為《盛世滋生圖》,描繪出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富庶盛景,遠景豐茂田野,中景繁華市集,前景小橋流水。左右兩幅磚雕一山野一城鎮(zhèn),一表山野曠達之趣,一表城鎮(zhèn)富庶之景,以小見大,展開綠水青山的新畫卷。
抽象表現(xiàn)是從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和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入手,兩者皆為描繪江南地區(qū)的城市圖景。通過觀察古畫中的人物活動,結合古典園林的游園順序,提取出古畫中人物的不同活動,歸納出扣扉、問閑、探幽、望水、尋蹤及登臨6 大主題序列,并以此序列為骨架展開13 處景點布局。江蘇展園總平面圖如圖1 所示。
圖1 江蘇展園總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在園內景點布置上,“探幽”序列中的“等楓來”景點取景自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天平山圖》?!疤接摹笨臻g道路蜿蜒曲折,呼應畫幅左側山路蜿蜒向上,穿梭于群山之中的景象;而畫幅右側于山間有泉傾瀉而下,有亭凌于泉上,“等楓來”主體建筑選取古畫意境,穿過圓洞門,于中心水景邊設水榭,呼應畫幅中的亭[4]?!暗葪鱽怼本包c名稱中的“楓”指楓色?!暗葪鱽怼本包c選取了北美楓香、三角楓、櫸樹以及日本紅楓等8 ~10 種槭樹科植物,入秋時依次呈現(xiàn)出黃、橙、紫、紅等豐富色彩,配合兩側楹聯(lián)“春光滿樹搖翠扇,秋色一池醉紅顏”,旨在營造穿越時空的動態(tài)景象。二指楓聲,“楓”又同“風”音,水榭位于水景南端,視線開闊,四面凌空,可享湖風、觀全園之景;同時,楓林被風吹動形成沙沙聲響,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
3.2.2 以文化意境豐富植物種植
此次江蘇展園植物布置以“植物入畫,山林綠境”為主題。在入口處種植江蘇特色寶華玉蘭,寓意金玉滿堂喜迎賓客;在不秋塢處遍植芭蕉和竹,該處名取自馬天來《賦丹霞下寺竹》詩中的“人天解種不秋草,欲界獨為無色花”。不秋草即為竹的別稱,該區(qū)域以芭蕉和竹營造幽靜清幽的氛圍,雨天便會呈現(xiàn)雨打芭蕉的意境,呼應該處楹聯(lián)“水清石出魚可數(shù),竹密花深鳥自鳴”。主建筑旁種植有江蘇省樹銀杏和省花茉莉花,與園內播放的江南民謠《茉莉花》相呼應,給游客營造多維度的游覽體驗。江蘇展園在以秋季色葉為主體的同時還考慮了不同時段的季相變化,做到四季有景[5]。
3.2.3 以展園功能需求優(yōu)化建筑空間
江南古典園林古時多為富商或官宦人家的私家住宅,參與人群一般較少,因此古典園林中的尺度較小,除主體建筑臨水的平臺外,少有大面積的硬質空間。江蘇展園傳承了江南古典園林的布局形式,結合歷屆江蘇展園的參觀人數(shù)進行考慮,在設計之初確定了“憑欄望水”“等楓來”“山水間”以及“不秋塢”等幾處景點作為主要駐足點,因此在這4處景點前均設置了較大的集散空間。在游覽路徑布置方面,全園形成環(huán)形道路的同時考慮主要道路的無障礙設計,相較于傳統(tǒng)園林中道路尺度略微放大,保證雙向人流通行順暢。
3.2.4 以新材料、新工藝創(chuàng)新施工技術
傳統(tǒng)園林營造時,主體建筑大多采用木結構框架結合瓦屋面的形式,江蘇展園在保證還原江南園林風貌的同時結合了鋼材和玻璃等現(xiàn)代元素。例如,主入口處上半部分為傳統(tǒng)園林中的歇山頂,下半部分為園林中常見的月洞門輔以回字紋門框,但將月洞門由傳統(tǒng)的圓形改為橢圓形結合方形。一方面仿照石榴造型,“榴”音同“留”,有流連忘返之意,同時石榴在傳統(tǒng)園林文化中象征家庭興旺,在入口處寄托了美好寓意;另一方面又模仿燈籠造型,表現(xiàn)出江蘇展園迎接八方客人,接待四海親人的熱情,在月洞門前兩側設置紅棕色鋼構格柵,寓意燈籠的流速,同時增加了墻面的前后層次和光影效果,體現(xiàn)“蘇而新”的設計理念。在駁岸處理上,江蘇展園采用垂直石籠墻駁岸、緩坡自然式駁岸以及階梯生態(tài)駁岸結合的方式。
江蘇展園在設計時將“以畫入園、因畫成景”的園林畫境融入總體規(guī)劃中,構建了“園中藏園,環(huán)翠抱珠”的格局。雖然建設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不少坎坷,但最終效果獲得了業(yè)界的一致好評,并榮獲第四屆綠博會最高獎項——優(yōu)秀展園獎組委會大獎,并獲得最佳植物配置獎和最佳設計獎。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設計師和相關部門參與到城市展園的設計中,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展園的研究和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