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銘
司馬光在朝任翰林學(xué)士時,與王安石不僅政見時相抵牾,對人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熙寧二年(1069)八月一日,刑部侍郎劉述在謀殺刑名之爭中,退還詔令,拒不執(zhí)行,王安石想要將他下獄懲治,司馬光極力反對,最后只將劉述貶知江州。
八月五日,神宗原本派遣司馬光視察汴京附近二股河水利工程建設(shè)情況,王安石擔(dān)心他另生異議,建議神宗取消了這一命令。
十月六日,也就是陳升之就任宰相之后第四天,神宗在延和殿召對司馬光。神宗問:
“最近任命陳升之為相,外面臣僚有何看法?”
司馬光答道:“今已降麻(原注:唐宋任免將相,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宣告于朝廷,謂之“降麻”),宣告中外,臣雖有言,再說何益?”
神宗說:“但說無妨?!?/p>
司馬光回答:“閩人狡險,楚人輕率,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xiāng)黨之士,充塞朝廷。天下風(fēng)俗,如何能變得淳厚?”(曾公亮泉州晉江人,陳升之建州建陽人,皆屬閩地;趙抃衢州西安人、王安石江西臨川人,戰(zhàn)國時屬楚地。)
神宗反駁道:“升之有才智,通曉民政、邊事,他人莫能及?!?/p>
司馬光說:“升之確實有才智,但恐怕德性有虧,不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當(dāng)年漢高祖評論宰相之才,認為王陵過于戇直,陳平則才有余而德不足,皆不可單獨任事,故以陳平輔佐王陵。真宗任用丁謂、王欽若,而以剛直敢言的馬知節(jié)來鉗制他們,亦是同樣道理。凡才智之人,必得忠直之士從旁約束,這是明主用人之法?!?/p>
神宗沉思不語。司馬光感嘆道:“富弼老成,有人望,他辭職離京實在可惜!”
神宗說:“朕極力挽留,但他堅決請辭?!?/p>
司馬光回答:“他之所以堅持引退,大概是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與同列不合。”
神宗未置可否。過了一會,又問:“卿以為王安石如何?”
司馬光答道:“有人說安石奸邪,臣以為毀之太過。他只是不明事理,又個性執(zhí)拗而已?!?/p>
神宗說:“韓琦敢做敢當(dāng),賢于富弼,但個性質(zhì)直剛強?!?/p>
司馬光點頭道:“韓琦確實有忠于國家之心,但喜歡堅持、掩飾自己的過錯,這是他的短處?!?/p>
接著,神宗又請司馬光逐一品評朝中其他大臣,說到呂惠卿,司馬光評論道:
“惠卿奸險巧詐,并非良善之士,使王安石受到朝野非議的事情,都是惠卿所為。近日破格進用,不合眾心?!?/p>
神宗說:“惠卿應(yīng)對聰明敏銳,是個難得之才。”
司馬光反問道:“西漢佞臣江充、晚唐奸相李訓(xùn),倘若無才,何以動人主之心?”
神宗若有所思。司馬光又勸說神宗,臺諫官是天子耳目,還是應(yīng)該由皇帝親自選拔。神宗說:“諫官難得,還得勞卿代為訪察。”
退朝之后,司馬光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推薦了天章閣直學(xué)士陳薦、直史館蘇軾、集賢校理趙彥若和職方員外郎王元規(guī)。
不久,同修起居注一職缺人,神宗想讓蘇軾擔(dān)任。但此時王安石對蘇軾的惡感更深了,原因是八月十四日,蘇軾擔(dān)任國子監(jiān)舉人考試官時,出了一道考題,具體內(nèi)容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威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滅。事同功異,何也?”明顯針對當(dāng)前朝政現(xiàn)狀,因王安石曾鼓勵神宗獨斷。所以,王安石對蘇軾的做法很不高興。現(xiàn)在,神宗又一次想重用蘇軾,王安石便說:
“蘇軾豈是值得獎進之人?”
神宗回答道:“蘇軾有文學(xué)之才,朕見他為人,似乎也澹然沉靜,司馬光、韓維、王存都稱許他?!?/p>
王安石不以為然:“奸邪之人而已。臣并非隨口評論,有事實可證。他曾作《賈誼論》,竟認為賈誼應(yīng)與絳侯、灌嬰等掌握朝廷大權(quán)的重臣,‘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以便獲取天下之權(quán)。歐陽修作《正統(tǒng)論》,章望之不贊成這篇文章的觀點,蘇軾為了攀附歐陽修,專門寫文章攻擊章望之,而觀點都毫無道理。不僅如此,蘇軾遭父喪,韓琦等贈送金帛不肯接受,他卻販運幾船蘇木入川,此事人所共知。司馬光說呂惠卿受人錢財,說蘇軾淡泊,這實在是一種欺騙之辭。陛下想要更變風(fēng)俗,平息邪說,如果重用此人,則士人如何知曉陛下好惡所在?此人并非沒有才智,以其人望,確實不可廢棄不用,可以讓他擔(dān)任推官、判官之類,最多也就是通判級別,豈可讓他修起居注?”
于是神宗便不再提起。
也許,王安石對人的認識,并非截然與司馬光相反。只是作為一名務(wù)實的政治家,在特定階段,他用人的首要原則,不是道德、品性,而是其人是否支持變法。那時,盡管王安石與司馬光政見分歧,常在朝堂上針鋒相對,互相辯駁,但兩人的友誼尚未破裂。據(jù)說,司馬光曾私下問他:
“介甫推行新法,卻援引些小人,或置于清要之位,或授以監(jiān)司之職,這是為何?”
王安石回答道:“新法初行之際,用人自當(dāng)以才干和執(zhí)行力為先。等諸法實行成功之后,再逐一更換,用德才兼?zhèn)?、穩(wěn)重可信的人守之。所謂智者行之,仁者守之?!?/p>
司馬光連連搖頭:“介甫錯矣!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則易進難退。小人倘若得勢,豈可輕易去之?一旦去之,必成仇敵,他日悔之晚矣!”
王安石默然不語。
(摘自《王安石傳·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