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敕勒川博物館館藏兩件磁州窯系瓷器鑒賞

      2023-03-28 03:28:17劉德勝
      東方收藏 2023年2期
      關鍵詞:敕勒川交流融合

      摘要:敕勒川地處中國大陸正北方,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交流融合乃至共同發(fā)展的大熔爐、大舞臺。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點鮮明的敕勒川歷史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敕勒川歷史顯著的特點和最大的魅力。歷史最好的承載者與見證者無疑就是文物,文物也是歷史最可靠的講述者。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元代磁州窯系白地黑花雙系罐和明代磁州窯系白地黑花酒壇兩件文物,就很好地闡釋了元代和明代后期敕勒川地區(qū)各民族交流融合和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史實。

      關鍵詞:敕勒川;磁州窯系;交流;融合

      一、敕勒川概述

      敕勒川地望大體上來講,北依陰山山脈,南臨黃河,北魏時因敕勒人的駐牧而得名敕勒川,又因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佳句而聞名于世。敕勒川東西一線是中國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條線以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大量降水,氣候濕潤,屬于季風區(qū);這條線以北則受山地高原阻擋,海洋濕潤氣流難以翻越,降水少,氣候干旱,屬于非季風區(qū)。所以敕勒川地區(qū)既是季風氣候區(qū)與非季風氣候區(qū)即半濕潤區(qū)與半干旱區(qū)的分界地帶,還是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即農區(qū)與牧區(qū)分界地帶。氣候決定了歷史上敕勒川南北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一樣的文明形態(tài),因而敕勒川地區(qū)也成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碰撞交流的前沿陣地。從先秦時期的葷粥、鬼方、獫狁,到秦漢時期的匈奴、東胡、烏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敕勒、柔然,再到隋唐時期的突厥、回鶻,更不用說還有建立了遼金元政權的契丹、女真及蒙古族等,這些民族先后活躍于敕勒川及周邊地區(qū),且最后都部分或全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敕勒川地區(qū)的歷史,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敕勒川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展的主題思想就是展現(xiàn)交流與融合的魅力,所展出的文物也是為這主題和中心服務。筆者在此通過對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兩件磁州窯系瓷器特征的剖析,以管窺豹,借以了解敕勒川地區(qū)元代和明代磁州窯系瓷器的特有魅力和背后的歷史故事,還有當時敕勒川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

      二、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兩件磁州窯系瓷器

      敕勒川博物館館藏元代磁州窯系白地黑花雙系罐(圖1),口徑17.8、腹徑28.4、底徑10、通高25.1厘米,重3.79千克。折沿,頸部低矮,溜肩,對稱的雙系連接于頸部與肩頂部,鼓腹弧形下收,圈足微微外撇。內壁施滿釉,內底旋痕明顯且有六個支釘痕。胎質較粗胎色發(fā)土黃,外壁上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白釉微微泛黃,施釉不及底,有黑褐彩裝飾于釉上。口至肩部的橋形三泥條雙系與罐體頸肩連接處飾成片醬釉,對黏接產生的疤痕進行掩飾。肩部白釉開片明顯,肩部雙線環(huán)弦紋夾三組草葉紋,腹部裝飾三組草葉紋,草葉紋下是一周雙線環(huán)弦紋。腹部有多處釉面剝落露出白色的化妝土。從其造型、胎質、釉色以及花紋裝飾來看,均與河北文物商店藏大德二年(1298)銘白地黑花雙系罐①完全相同,而且在包頭市燕家梁元代遺址②和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③也有出土類似造型的罐子,只是裝飾和大小略有差別。所以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這件罐子是元代磁州窯系的產品無疑。

      磁州窯系是以磁州窯為中心輻射周邊各地民窯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個遍布南北的窯系,范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寧夏、江西等地,歷經宋金元,到明代之后趨于衰落。悠久的歷史說明了磁州窯系產品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魅力。

      元代磁州窯系產品在繼承金代的基礎上形成了胎骨粗厚、器型渾厚大氣、裝飾簡練的風格,與宋瓷胎體輕薄、質地細膩、造型清秀典雅、裝飾精細的風格完全不同。元代磁州窯系瓷器器身大量留白,寥寥數(shù)筆構成的草葉造型,虛實相濟,隨意灑脫,流暢自如,簡潔而不失氣度。對比強烈的白地黑花,簡快明了的構圖,碩大的造型,豪放的裝飾和粗厚的胎體自然融合,展現(xiàn)了磁州窯瓷器自然、粗獷、質樸的風格,強烈的元代風格特點,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蒙古族自由奔放、大氣豪邁的性格。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多元大一統(tǒng)王朝,有元一代,歐亞大陸南北、東西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而廣泛。敕勒川地區(qū)是龐大的元帝國溝通南北和銜接東西的重要交流通道,所以全國各大窯系的瓷器在敕勒川地區(qū)均有大量發(fā)現(xiàn),這從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④和包頭市燕家梁元代遺址⑤的發(fā)掘情況可以窺其一斑。其中既有北方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等產品,也有南方景德鎮(zhèn)系、龍泉窯系、建窯系等產品,各大窯系各有千秋、異彩紛呈、遙相輝映,而且這些瓷器既有在敕勒川地區(qū)使用的,也有作為商品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運到更遠的北方草原及廣大西部地區(qū)的。而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元代白地黑花雙系罐是元代磁州窯系的典型器物,使用痕跡明顯,為敕勒川地區(qū)當時吸收中原地區(qū)先進文化促進本地生產生活發(fā)展的物證。

      敕勒川博物館館藏明代磁州窯系白地黑花酒壇(圖2),底徑19.8、口徑14.3、最大腹徑35、通高63.6厘米,重約15.73千克??诓繗埲焙笱a,溜肩,粗長腹,平底微收。內部施淺醬色滿釉,胎質粗厚不純,胎色灰中泛黃,外壁施有白色化妝土,釉色亮白開片明顯,施釉不及底,流釉嚴重,釉下有黑褐彩裝飾。肩部有十個支釘痕,開光內草書“高享福壽”四字,肩腹之間以三組雙線弦紋夾兩條水波紋相隔,腹部繪變形折枝花卉紋。從其造型、胎質、釉色以及花紋裝飾來看,均與天津文物公司藏“戊子”(萬歷十六年,1588年)銘白地黑花酒壇⑥、旅順博物館藏“萬歷辛丑”(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銘白地黑花酒壇⑦相同。由此可見,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這件白地黑花酒壇也是明代萬歷年間的磁州窯系產品無疑。

      明代的磁州窯系開始從它的頂峰滑落下來,一則由于政權交替引起的戰(zhàn)亂等;二是明初政治中心南移,制瓷中心也南移。所謂磁州窯系的衰退,主要體現(xiàn)在風格上的停滯不前和沒有創(chuàng)新,以及高檔瓷比重下降明顯,以生產大宗的民用產品為主。此時磁州窯系的磁州窯主窯廠的制瓷中心也由觀臺轉移到了彭城,但燒造規(guī)模仍然很大?!洞竺鲿洹酚涊d弘治宣德年間“在彭城設官窯四十余座”,為皇家生產酒壇、罐和瓶等。但是明代磁州窯系產品更多的是以民間大眾為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所以追求實用性成了磁州窯系瓷器的最大特征之一。簡潔實用的造型,使器物的形體逐漸向功能形態(tài)發(fā)展,取消了與器物構成和實用功能無關的附加造型,追求器物的耐用性和穩(wěn)固性,以及容量最大化。在裝飾上,到了明代中后期,磁州窯系瓷器的繪畫不再是刻板和嚴謹?shù)呐R摹,構圖也不太繁復,生活氣息濃厚,色彩追求淺淡,洋溢著一種輕松隨意的情趣。整體來說,一切從實用出發(fā)的同時又很好地兼顧審美需求。

      明代“隆慶和議”之后,開啟了中原內地與敕勒川地區(qū)通貢互市的和平新篇章。敕勒川地區(qū)在阿拉坦汗與鐘金哈屯(三娘子)統(tǒng)治期間,文治武功,堅持與明修好。筑板升,興修水利,薄賦輕徭,發(fā)展農業(yè),吸納漢人流入,發(fā)展手工業(yè),逐漸開啟了“走西口”移民序曲。一直到民國初年近四百年的走西口大潮,大量的山西、河北、陜西等地的人來到內蒙古的敕勒川及周邊地區(qū),打通了晉冀陜等地與敕勒川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通道,人員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帶動了祖國北方地區(qū)的繁榮和發(fā)展,更促進了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敕勒川博物館館藏的這件白地黑花酒壇,正是明代“隆慶和議”之后萬歷年間的一件磁州窯系瓷器,見證了這一時期敕勒川地區(qū)與中原內地的和平交流融合與共同發(fā)展的史實。

      三、結語

      面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珍品,我們不僅要懂得欣賞其外在之美,還要發(fā)掘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其所承載的歷史,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注釋:

      ①于榮麗.記兩件帶墨書題記的磁州窯瓷器[J].文物春秋,1992(03):92-93.

      ②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包頭燕家梁遺址發(fā)掘報告[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

      ③孫永志著,陳永志編.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版圖84.

      ④同②.

      ⑤同③.

      ⑥張秉午,邢捷.天津市文物公司購進一件明代磁州窯系大酒壇[J].文物,1982(09):94.

      ⑦ 孫慧珍,王珍仁.旅順博物館藏明萬歷磁州窯酒甕[J].文物,1996(04):95.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觀臺磁州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郭學雷.明代磁州窯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王興.磁州窯史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劉德勝(1982—),男,漢族,內蒙古察右中旗人。敕勒川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館。

      猜你喜歡
      敕勒川交流融合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村企黨建聯(lián)建融合共贏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融合菜
      愛上敕勒川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36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shù)列相遇、融合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融合》
      敕勒歌
      敕勒川文化生態(tài)保護體系的構建初探
      舟曲县| 加查县| 邹城市| 和平县| 宝鸡市| 玉龙| 湖南省| 武功县| 镶黄旗| 修文县| 秀山| 海城市| 莒南县| 西峡县| 筠连县| 泾阳县| 潜江市| 安岳县| 郴州市| 章丘市| 阜南县| 会泽县| 安陆市| 乐业县| 保康县| 射阳县| 乌拉特前旗| 金湖县| 皋兰县| 通城县| 阜康市| 兰坪| 宜君县| 邯郸县| 红原县| 云南省| 徐州市| 弥渡县| 苏尼特右旗| 横山县|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