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離
我國地大物博,食物原料豐富多彩,美食更是多得不可勝數(shù)。在這眾多的美食中,許多名菜具有濃厚文化特色,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擇幾道廣為人知的名菜敘述于后,以饗讀者。
佛跳墻是聞名遐邇的一道名菜,已有近200 年的歷史了,開始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后來遍及全國。傳說,有一人名叫鄭春發(fā),是“聚春園茶館”的廚師,受教于民間一位做得好菜的婦人,又經(jīng)過改進(jìn),采用羊肉和多種山珍海味(鮑魚、海參、干貝、香菇、冬筍等),加上各種調(diào)料和紹興老酒,裝在壇子里,一起燜煮,文火慢煨,做成一道美味。有一天,一批秀才來聚春園聚會,吟詩作賦。鄭春發(fā)一打開這道菜肴的壇蓋,瞬間香氣四溢,誘人食欲,秀才們紛紛贊美,即席作詩。其中兩句詩是:“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意思是連禁食酒肉的和尚也擋不住誘惑,不顧寺廟的禁忌,跳墻來品味美食。
蘇東坡是北宋時(shí)期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北宋元豐十二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受挫,被貶至黃州,每月薪俸不多,生活拮據(jù),自己及家人耕種田地,烹飪食物。一次,與來客下棋對弈,同時(shí)將豬肉放在鍋中燉煮。這次對弈,興致甚濃,直至局終,方才想起正在燉肉,料想豬肉一定會燒焦。急忙跑進(jìn)廚房,只覺香氣撲鼻,掀開鍋蓋一看,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美觀;品其味,只覺醇香可口,肥而不膩。蘇東坡從此獲得了經(jīng)驗(yàn),并推廣開去。還為此寫了一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shí)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jià)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比缃?,在全國各地,都可以品嘗到這道美味了。
米線,廣東叫米粉,廣西叫線粉,是選用優(yōu)質(zhì)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磨漿、澄濾、蒸粉、擠壓、煮制等工序而成的線狀食品。米線就是米線,為什么叫過橋米線呢?
原來這有一個小故事。云南蒙自市的南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環(huán)境幽靜,是讀書的好地方。一位秀才為了趕考,在此潛心攻讀。每天他的妻子都給他送米線吃。但他家離島較遠(yuǎn),而且必須走過一道長長的橋才能到達(dá)。這樣一來,本來熱騰騰的米線都涼了。一天,妻子給他燉了一只壯碩的母雞,只見一層厚厚的黃油浮在湯上,她帶上雞湯和米線,穿小道,過長橋,給丈夫送去。掀開存雞湯的小罐,發(fā)現(xiàn)雞湯還熱得燙嘴,隨后將米線倒入雞湯中,米線變得十分熱乎,丈夫吃了后大加贊美,“過橋米線”也因此得名?,F(xiàn)在,過橋米線全國都有,葷素兼?zhèn)?,葷的有雞肉鴨肉,或豬肝片、火腿片,素的有豆腐皮、豆芽、豌豆尖、蔥花等。湯即將做成之后,加入米線、調(diào)料,筷子撥動燙熟即可食用。
太白鴨始于李白。李白即李太白,幼年隨父親遷居四川綿州昌?。ń袼拇ń颓嗌忇l(xiāng)),并在此生活了20 年左右,他非常愛吃當(dāng)?shù)氐臓F蒸鴨子。燜蒸鴨子的做法是將活鴨宰殺之后,加酒、鹽等各種調(diào)料,放在蒸籠內(nèi),用皮紙封口,蒸制而成,保持原汁原味,鮮香可口。
后來李白奉唐玄宗之詔入京供職翰林,曾用肥鴨,加上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調(diào)味品蒸制,讓唐玄宗品嘗。玄宗吃后,覺得味道極佳,而且色香俱全,大加贊揚(yáng),說道“此菜世上少有,可稱太白鴨”。這就是太白鴨名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