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正是我們——的生存天命和通達未來的唯一機遇在于,首先是徹底地擁抱虛無,然后是克服虛無。
在對虛無主義的深刻體認中,先是尼采看到了上帝之死和終極依靠的貶值,而后海德格爾則看到了存在被降格為價值。事實上,這一關(guān)于虛無主義的思想線索在格奧爾格·西美爾那里有過一個簡潔明了的縫合:“金錢越來越成為所有價值絕對充分的表現(xiàn)形式和等價物,它超越客觀事物的多樣性達到一個完全抽象的高度?!?詹妮·瓦蒂莫對此梳理之后有一個結(jié)論:“虛無主義就是存在淪落為交換價值?!摕o主義是交換價值中使用價值的消費。虛無主義并不意味著存在處于主體的權(quán)力之中;毋寧說,這意味著,存在(Being)被完全消解在價值的談?wù)撝?,消解在普遍等價的無限轉(zhuǎn)換之中?!?/p>
尼采的虛無主義是指“人類從中心回到了X” 這樣一種境遇。而在海德格爾那里,“虛無主義似乎并不只是人們在始終是存在自身的當下和現(xiàn)存的可靠性中拒絕某種誤解、某種欺騙或自我迷惑的認識問題”,也即虛無主義并不只是主體層面的,更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然而,存在貶值為交換價值并不意味著價值的消失或者價值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被剝奪,相反,這一事件“釋放了這個概念充滿活力的潛在性;這是在沒有終極的或中斷的最高價值(上帝)阻礙這個過程的情況下,價值才會以其真正的本質(zhì)被揭示出來,也就是它具有了可變性、無限可轉(zhuǎn)換性或過程性的能力?!摕o主義是交換價值中使用價值的消費。虛無主義并不意味著存在處于主體的權(quán)利之中;毋寧說,這意味著,存在被完全消解在價值的談?wù)撝?,消解在普遍等價的無限轉(zhuǎn)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