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葉青
1988年,是我踏入課堂的第一年。那年秋天,我胸前掛著爸爸手工制作的小黑板,背著媽媽縫制的花書包,被拖拽著送到了村小學。那時的課堂,一切都是簡易的:板凳是自己帶的,課桌是沒有“兜”的,窗戶是用紙糊的。上下課都是老師說了算,連課本都沒有,只能跟著老師咿咿呀呀地念。我記得當時和高年級的同學坐在一個教室里上課,同齡的學前班只有五個人。我還發(fā)現(xiàn),同桌的黑板一點也不臭,粉筆也不一樣,摸了摸居然是石頭的,后來才知道那是石板和石筆。在那樣的場景中,我度過了兩年的時光。
1990年,我告別了村小,被送到了鎮(zhèn)上的學校。那時的課堂變了樣:教室前后都有黑板,后面的黑板還辦了板報,一人一桌,窗明幾凈。老師也不一樣了:穿著講究,戴著眼鏡,課堂上說話還有點“怪怪”的,那成為了我們學習普通話的起點。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漸漸學會了講普通話,回到村子里還常被老人們?nèi)⌒Α白а笄弧薄?/p>
1998年,我考上了師范。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音樂課我們可以在琴房,體育課我們可以選擇室內(nèi)和室外,美術(shù)課我們甚至可以到校外去寫生。課堂上我們不但學習文化知識,還開始接觸電腦,學習“basic語言”……課堂生活無比忙碌、充實。
2001年9月,我踏上了三尺講臺,開啟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對我來說,課堂是神圣莊嚴的殿堂。每次臨近上課,我都會認真檢查自己的著裝,保持知性、優(yōu)雅的教師形象。我總是提前五分鐘走進教室,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然后靜靜等待。待鈴聲響起,我快步走上講臺,挺拔站立,用莊重而柔和的目光與每一個孩子對視,然后帶著飽滿的熱情開啟新的一課。我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全部拋灑在了課堂上。那時農(nóng)村小學的課堂還相對簡陋,我響應壺關(guān)縣教育局自制教具的號召,多方收集材料,組織孩子們動手制作科學識字卡片、拼音輪盤、平行四邊形面積變化演示器等教具。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強化了動手能力,充實而有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農(nóng)村中小學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我縣農(nóng)村學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nóng)村中小學校成為全縣最安全、最漂亮的地方?,F(xiàn)如今,貫穿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們的課堂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充滿了現(xiàn)代化的氣息。
回想記憶中的課堂,我深感惆悵,歲月的年輪從不停歇;目睹如今的課堂,我又深受鼓舞——課堂的變化見證著祖國的日漸強盛,我將懷揣教育理想,繼續(xù)砥礪奮發(fā),讓課堂充滿智慧和張力,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享受更加充實快樂的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