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夢 黃鵬進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深度轉型期,社會流動性持續(xù)加大,新社會階層層出不窮,社會摩擦系數(shù)加大,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滋生。為有效應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嶄新挑戰(zhàn),發(fā)軔于西方的社會工作被不斷借鑒吸收,登上了中國社會治理的舞臺。然而,當舶來于西方的社會工作嵌入中國語境時,卻遭遇了明顯的水土不適,在價值理念、倫理原則、方法適用等方面與中國既有的社會文化結構難以兼容。在這一情境下,如何有效實現(xiàn)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成為備受學界持續(xù)關注的一個焦點??陀^而言,學界對于“本土”社會工作的探討并不少見,如潘澤泉的“本土知識建構”(1)潘澤泉.社會工作本土化:社會工作本土知識建構如何可能[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01):29—41.、衛(wèi)小將的“本土化與土生化”(2)衛(wèi)小將.本土化與土生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88—189.、王思斌的“嵌入性發(fā)展”(3)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fā)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11):206—222.等等概念,都力圖嘗試將社會工作與本土語境進行有效嫁接。最近幾年,少數(shù)研究開始關注中國社會歷史傳統(tǒng)中的社會工作實踐及其智慧,如彭秀良對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工作的追述(4)彭秀良.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5.,仰和芝對井岡山地區(qū)社會工作革命實踐的探討(5)仰和芝.本土與歷史:井岡山革命實踐蘊含的社會工作智慧[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8(04):18—27.。這些研究為社會工作本土化提供了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注重本土已有經(jīng)驗中的社會工作因子。但稍顯遺憾的是,這些研究較少注意到社會工作與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群眾工作之間的深度勾連。在黨的革命與建設初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廣泛組織的社會動員、社會教育、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社會改造等活動,本質上即是一種本土社會工作的實踐;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群眾工作法,本身就是一種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法。基于此,深入明晰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法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內(nèi)在契合性,更好地吸納毛澤東群眾工作法的深邃內(nèi)涵,對于推進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毛澤東群眾工作法,是指毛澤東及其所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領導、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為實現(xiàn)民生幸福、民心向黨和民族解放(復興)所恪守和踐行的基本原則、理念和方法的總和。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首次闡發(fā)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fā)動群眾和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4.的群眾工作思想。1943年,在為黨中央起草《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報告時,毛澤東又將群眾工作法系統(tǒng)歸納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此后,經(jīng)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二次概括歸納和延伸,這一表述基本定型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演進歷程來看,毛澤東群眾工作法大體經(jīng)歷了孕育萌芽(1921—1927)、初步形成(1927—1935)、走向成熟(1935—1944)、繼續(xù)發(fā)展(1945—1956)、曲折發(fā)展(1957—1976)五個歷史時期。(8)李麗麗.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論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16:10—14.依據(jù)不同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的不同,毛澤東群眾工作法又分別表現(xiàn)為樹立群眾觀點、學會做群眾工作、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9)唐洲雁.毛澤東群眾觀形成的歷史過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27(B03).、民主集中制(10)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1.等具體化話語與實踐。這些話語與實踐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與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探索的高度結合(11)申權,王曉云.論毛澤東的人民群眾路線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8):58—61.,成為當下聚合民眾利益、重塑民眾信念、凝聚民眾心力的最好文本(12)張秀榮.論毛澤東關于為群眾工作的思想及其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48—52.,富有高屋建瓴的時代性意義。
就其理論價值而言,毛澤東群眾工作法滲透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蘊含著熾熱的人民情懷(13)張勇.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及其當代價值[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8(02):81—87.,他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路線和方法,有效解決了政治群眾化和群眾政治化問題(14)張秀榮.論毛澤東關于為群眾工作的思想及其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48—52.,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為其后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15)鐘德濤.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新論[J].江漢論壇,2003(12):23—25+87.。就其實踐意義而言,毛澤東群眾工作法準確把握了時代主題,引領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是黨團結帶領人民探索“中國道路”的科學總結和偉大創(chuàng)造,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16)馮俊.毛澤東群眾路線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05):9—13.
仔細考察毛澤東的相關著述還可以發(fā)現(xiàn),其與發(fā)軔于西方的社會工作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存在諸多融通之處。譬如,黨的群眾工作對于“群眾”的理解,類似于西方社會工作對于“社會”的解讀;毛澤東所熱愛的“人民群眾”近似于西方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案主”,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情結飽含了其對民生福祉和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以及尊重、接納、案主自決、個別化等倫理原則;而毛澤東群眾工作法中有關社會調查、組織動員和骨干挖掘的普及推廣,亦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小組、社區(qū)、個案三大方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近似性。故而,在某種意義上,毛澤東群眾工作法與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具有深度的契合性,區(qū)別僅在于西方社會工作發(fā)端于工業(yè)文明席卷的城市地帶,而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法則肇始于當時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廣袤鄉(xiāng)村。限于篇幅,本文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早期毛澤東群眾工作的探索和實踐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內(nèi)在契合性。
社會工作既是一項“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yè)”,同時還是一門“促進社會改變和發(fā)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權并解放人類的學科”,“追求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和尊重多樣性是其核心準則”。(17)任文啟,李灝哲.中國社會工作的強政治性與推進策略探析[J].社會工作,2015(02):26—34+125—126.而這些充滿民生福祉、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也不謀而合地融入到了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思想中。
民生福祉指人們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上,所得到的基本保障和人文關懷,用毛澤東的話說,即“真心實意地幫助人民發(fā)展生產(chǎn),具體地而不是講話地去解決實際問題,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18)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7.毛澤東特別關注廣大群眾的民生福祉問題,而關心群眾日常生活冷暖和疾苦、保障群眾最基本生活需求,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進行社會改造和社會變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早在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各種物資極度匱乏的土地革命時期,他就強調:“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要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我們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19)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139.在這里,“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涵納了土地問題、勞動問題、穿衣問題、柴米油鹽問題、住房問題、疾病衛(wèi)生問題、婚姻問題等等。(2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2.
毛澤東還積極帶領廣大黨員以實際行動增進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1944年春,陜甘寧邊區(qū)流行疫病,農(nóng)村缺醫(yī)少藥,嚴重威脅群眾健康。在毛澤東的體恤關照下,醫(yī)務人員走村串戶為群眾送醫(yī)送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群眾給毛澤東送來“人民救星”的牌匾。(21)殷慶言.試論毛澤東關于群眾工作的思想[C].毛澤東黨建思想暨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2014:558.
為了沖破敵人的經(jīng)濟封鎖,毛澤東竭盡所能推銷經(jīng)濟建設公債,大力發(fā)展合作社運動,普遍建設谷倉,建設備荒倉……使生產(chǎn)品出口賣得適當?shù)膬r錢,又從白區(qū)用低價買進鹽布,分配給人民群眾,抵制商人的剝削,大大改良了群眾的生活(2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有效克服了嚴重的物資困難,保障了抗日經(jīng)費的及時補給。正是對民生福祉的深切關懷,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共產(chǎn)黨在異常艱苦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贏得了底層疾苦大眾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最終目的或本質,指社會工作者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和方法為基礎,通過幫助有困難、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難的同時,增強面對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因而,“使能者”是社會工作者擔負的重要角色之一。這樣的角色與毛澤東所號召的“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群眾工作思想顯然是高度契合的?!跋嘈湃罕娮约嚎梢越夥抛约骸北闶沁@一思想得到貫徹的基本體現(xiàn)。在這一價值理念的支配下,毛澤東強調:“群眾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真正的英雄?!?2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為此,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信在黨的帶領下群眾有解決自身問題的權能和潛能。
在陜甘寧邊區(qū)和各抗日根據(jù)地的大生產(chǎn)運動中,他特別指出,廣大軍民要“自己動手”,實現(xiàn)“豐衣足食”。1943年10月,毛澤東在視察南泥灣時再次強調:“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24)毛勝.毛澤東:“共產(chǎn)黨就是要奮斗”[N].學習時報,2018-09-10(005).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再次向全黨提出:“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2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這些價值理念貫穿于毛澤東群眾工作思想的始終,也同樣契合了社會工作所倡導的助人自助價值觀。
社會工作是一門具有強烈價值涉入的專業(yè)。歐美國家社會工作自誕生之初,即將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工作發(fā)展的首要美德與核心使命,2014年世界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發(fā)展聯(lián)合大會就將平等、人權、社會公正與正義作為核心議題。無獨有偶,“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社會共同體目標也是共產(chǎn)黨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法同樣映射出了強烈追求和踐行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
在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看來,群眾工作,首先要求一切為了群眾,解決群眾關心的各種生產(chǎn)生活中的基本問題,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好這些問題,歸根到底要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少數(shù)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多數(shù)農(nóng)民手里,這是農(nóng)民受苦貧困的根源?!?2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為了擺脫地主及一切剝削階級的壓迫,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共產(chǎn)黨在尋烏等地實行土地分配政策,“按照人口總數(shù)除土地總數(shù)的平田主義運動,受到絕大多數(shù)群眾熱烈擁護”(27)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5、379.。這在以土地為生存命脈的舊社會,底層群眾的公平正義得到了真正伸張,土地問題的解決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
毛澤東及其所代表的共產(chǎn)黨自始至終都在為公平正義而奮斗,凡是所到之地,均力推村民代表登記和選舉制度,在一些地區(qū),婦女代表的比例甚至達到過半以上。(28)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5.為了打破輕辱婦女的社會歧視與社會壓迫,毛澤東還號召廣大女同胞結成各種自助性服務團體,使之真正獲得自由與平等。“什么叫做女子有自由、有平等?就是女子有辦事之權,開會之權,講話之權,沒有這些權利,就談不上自由平等?!?29)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70—171.諸如此類洋溢著強烈公平正義思想的價值訴求,感召著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緊緊地凝聚和團結在一起,投身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浪潮之中。
專業(yè)倫理是從事一定職業(yè)的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或準則。作為專業(yè)的助人活動,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觀在于尊重人的價值和滿足人的需求,實現(xiàn)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助人自助。張麗劍在綜合《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NASW)倫理守則》和香港學者周永新等人有關社會工作倫理論述的基礎上,將社會工作者在服務提供過程中需秉承的核心倫理原則概括為“尊重、接納、非批判、案主至上、案主自決、保密、個案化(個別化)、發(fā)揮案主潛能”八大維度。(30)張麗劍.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倫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將之與毛澤東群眾工作法比照,可以發(fā)現(xiàn),“尊重和接納”“個別化”“案主自決”等主要原則,也是毛澤東群眾工作法中一以貫之的倫理原則。
在社會工作方法中,“尊重”和“接納”是指尊重案主的獨特性,以平等、非歧視的態(tài)度對待案主,不因案主的出身、民族、性別、年齡、信仰、身體狀況、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客觀理性地接受其優(yōu)缺點,設身處地地考慮服務對象的需要,幫助其解決面臨的問題。(31)Horne, Michale. Values in Social Work[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1:15.這一倫理原則同樣鮮明地體現(xiàn)在毛澤東所特別強調的保持干群關系融洽,對待人民群眾要真心實意、相互尊重等觀點上。
毛澤東向來認為,融洽的干群關系,首先應做到“眼睛向下”,即領導干部必須尊重群眾,和農(nóng)民做朋友。在1941年《關于農(nóng)村調查》一書中,毛澤東指出:“怎樣使對方說真話?各個人特點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是,主要的一點是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使人家討厭。群眾不講真話,是因為不知道你的來意是否于他們有利……我在興國調查中,第一天只是談點家常事,后來請他們吃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溫暖的被子睡覺,這樣他們開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點笑容,說的也比較多。到后來,我們簡直毫無拘束,大家熱烈地討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3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3.在毛澤東看來,“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做不好的”。(3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毛澤東經(jīng)常要求紅軍官兵“放下官架,拋棄官腔”“要掌握群眾心理,要懂得群眾語言。否則,找群眾談話很困難。”(34)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黨史資料征集編研協(xié)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22.正是這種尊重群眾、積極接納群眾的工作態(tài)度,使得當時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干群關系親密無間、血肉相連。
在西方社會工作方法中,案主自決指案主有自由選擇和決定的需要與權力,社會工作者應當鼓勵和促進案主面對生活作出自己的決定與選擇,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社會工作者不應當欺騙或驅使案主進入一個違背他真實意愿的行動過程。(35)Horne, Michale. Values in Social Work[M].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1.這一原則同樣在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方法中得到了充分詮釋。
毛澤東主張必須要對廣大群眾進行組織動員,才能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壓迫,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然而,他又特別強調,“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的,而應該是群眾化的方式,是每一個工人、農(nóng)民所喜歡的接受的方式”(3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這種倡導群眾自己做主和自我決定的方式融匯到了共產(chǎn)黨所到之地的土地革命和根據(jù)地建設當中。不僅如此,共產(chǎn)黨在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等地發(fā)動的廣受群眾歡迎的勞動互助社、耕?;ブ绲?,均實行自愿結合、互相幫助的原則(3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對當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在領導農(nóng)民逐步組織和發(fā)展各種以私有財產(chǎn)為基礎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時,毛澤東又強調“不要輕視和排斥不愿參加這個運動的個體農(nóng)民”(3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0.。這種根據(jù)群眾的覺悟程度,基于自愿自決原則去啟發(fā)和提高群眾積極性的策略,既為廣大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也為共產(chǎn)黨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社會工作中的個別化原則又稱個案化、差異性原則,主張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能用千篇一律的眼光去評估和類化案主的問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案主的獨特感受與看法制定獨特的服務計劃。(39)Horne, Michale. Values in Social Work[M].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1:119.這一原則同樣在毛澤東群眾工作法中得到明顯體現(xiàn)。
首先,對不同階層采取不同的團結策略。毛澤東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針對地主、富農(nóng)、貧下中農(nóng)、雇農(nóng)等不同階層,提出了不同的團結和斗爭策略;而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為了團結地主、富農(nóng)共同抗日,又提出“不僅要抽多補少,而且要抽肥補瘦,這樣才能使富農(nóng)、中農(nóng)、貧農(nóng)、雇農(nóng)都活下去”(40)毛澤東農(nóng)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這一博大胸懷贏得了富農(nóng)階層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鼎力支持。其次,對不同兵種施以不同的政治訓練。毛澤東在新兵、傷兵、病兵、俘虜兵等不同兵種的政治訓練上,強調要通過“上政治課、集合講話、個別談話、游藝等工作方式,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誠懇的態(tài)度和他說話,并對新兵和青年士兵進行特別教育”(41)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3—105.。最后,因材施教。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一文中,毛澤東指出:“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搞青年團呢?青年人和老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不同,不照顧這些特點,就會脫離群眾”。(42)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79.毛澤東還廣泛開辦了婦女工讀學校、工農(nóng)學校、紅色小學等各式紅色學校,開設國語、算術、體育、音樂、手工勞動、化妝演戲等課程,結合生產(chǎn)生活實際編寫鄉(xiāng)土教材,使廣大群眾接受到了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43)肖云嶺,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文化建設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20—130.
簡言之,毛澤東在群眾工作中采取了差別團結的工作藝術,將普遍要求與分類指導、一般性特點與個別化特點權變統(tǒng)籌,充分尊重不同階層、不同類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群眾的個性特點,并依此靈活對待,顯著提高了群眾工作的靈活性、豐富性和實效性。
個案、小組和社區(qū)被稱為西方社會工作的三大傳統(tǒng)技術手法。盡管這些技術手法與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法難以完全一一對應,但就其精神實質而言,亦可尋到大同小異的實務方法原型,如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法不約而同地與毛澤東的抓典型、“解剖麻雀”工作法相契合,小組工作技巧與毛澤東的社會調查技術頗為雷同,社區(qū)工作法中的地區(qū)發(fā)展模式與毛澤東的組織動員法之間亦有關聯(lián)。
小組工作技巧是指在小組活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通過科學設計和評估活動內(nèi)容,組織和引導組員進行充分討論、互動和分享,以確保服務效果的一種社會工作實務操作方法。社會工作學者王思斌將小組工作技巧分為一般性技巧、有效促進溝通的技巧、組織會議的技巧及小組工作者的角色。(44)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8—130.其中,小組工作的活動設計、組織溝通的技巧和資料收集環(huán)節(jié),與毛澤東廣泛應用的社會調查技術具有內(nèi)在相通性。在尋烏、東塘、興國、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等地的調查工作中,毛澤東均親自到這些地區(qū)的周邊鄉(xiāng)村、田間地頭做調查,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了這種科學的調查思維和技術方法。毛澤東不僅自己深入實地調查研究,還設計了專門的表格,把工作布置給紅軍戰(zhàn)士,讓紅軍戰(zhàn)士每到一地就深入社區(qū)收集當?shù)氐那闆r。(45)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黨史資料征集編研協(xié)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368.
在調查技術上,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了七個調查步驟:(1)調查會上做討論式的調查。(2)調查會到些什么人?(3)開調查會人多還是人少好?根據(jù)指揮能力確定人數(shù),至少三人。(4)擬定調查綱目,按綱發(fā)問。(5)要親身出馬。(6)要深入。(7)要自己做記錄。(4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184.在調查內(nèi)容上,他強調要“解剖各種社會階級,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4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114.。在適用范圍上,毛澤東在《關于農(nóng)村調查》一文中又強調:“調查的典型可以分為三種:先進的、中間的、落后的。依據(jù)這種分類,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到會的人,應是真正有經(jīng)驗的中級和下級的干部,或老百姓?!?48)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3.此外,“解剖麻雀”“以點帶面”等具體的調查方法,也都是屢試不爽的實踐智慧。
這些周密細致、簡潔易行的調查技術,對于當下社會工作小組工作的技術實施也同樣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而在毛澤東的身體力行與宣傳推廣下,共產(chǎn)黨人大興調查之風,為革命和建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為黨的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決策提供了重要指導。
鄧納姆(Dunham)認為,社區(qū)社會工作主要涵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調動社區(qū)資源,滿足社區(qū)需要;二是培養(yǎng)社區(qū)居民的參與精神,提高合作意識和自決能力,協(xié)助居民克服困難;三是協(xié)調社區(qū)之間以及社區(qū)內(nèi)部各群體之間的關系,優(yōu)化社區(qū)內(nèi)部的決策機制。(49)Dunham A. The new community organization[M].New York: Thomas Y. Crowel Co, 1970.這些內(nèi)容基本吻合了毛澤東組織、動員與統(tǒng)合中國原本一盤散沙的基層民眾動員方式。早在“五四時期”,毛澤東即十分敏銳地察覺到“民眾的大聯(lián)合”是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的“根本的一個方法”。(50)鄺柏林.毛澤東與中國思維方式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唯物辮證思維方式的中國化[J].哲學研究,1993(12):11—19.
在這一認知促動下,毛澤東高度重視廣大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即依托社區(qū)內(nèi)的各種社會關系將群眾有效地組織起來,這種組織方式非常近似于小組社會工作。毛澤東對群眾的組織動員主要沿著兩種“組織化”脈絡展開:一是組建正式的具有政治動員性質的革命組織。在長岡鄉(xiāng)、才溪鄉(xiāng),共產(chǎn)黨動員并組建了以村、鄉(xiāng)、區(qū)等為單位的各種委員會,如紅軍委員會、土地委員會、土地登記委員會、山林委員會、建設委員會、水利委員會、橋梁委員會、國有財產(chǎn)委員會、查田委員會、教育委員會、衛(wèi)生委員會等。這些涵蓋不同類別和內(nèi)容的工作委員會以正式登記、選舉大會、工作報告等形式層層把關、規(guī)范和固化,被稱為“蘇維埃工作的模范”(51)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77—290.。二是創(chuàng)設和孵化各類非正式的具有生產(chǎn)互助功能的自組織。如在蘇區(qū)大力培育和發(fā)展勞動互助社、耕牛互助社、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等,并結合群眾意愿,以村為單位全盤統(tǒng)籌計劃生產(chǎn),調劑人工。大部分群眾都加入了互助社,在優(yōu)待紅軍家屬、社員互助與幫助孤老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毛澤東及其代表的共產(chǎn)黨還發(fā)起成立了兒童團、消滅文盲協(xié)會、識字運動委員會、互濟會等群眾團體運動,組織開展了夜學、識字班、俱樂部、衛(wèi)生運動、社會救濟(52)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00—311.等民間性活動。
這些有計劃有組織的帶有生產(chǎn)自救性質的互助性社會團體,其公眾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甚至遠遠超出了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源頭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于英美國家的睦鄰組織運動。而依托于這些正式的政治組織網(wǎng)和非正式的群團組織網(wǎng),黨與群眾實現(xiàn)了魚水相依和水乳交融。
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是指“由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知識和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于幫助個人和家庭減輕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tài)”(53)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但不同于歐美國家在社會工作個案服務中的微觀化、病理化、臨床化傾向,毛澤東更加突出從優(yōu)勢視角出發(fā),激發(fā)人民群眾的自我潛能,并注重挖掘群眾積極分子的示范性、能動性和建設性作用。
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群眾參與革命建設,毛澤東開創(chuàng)了兩種居民骨干的培育藝術。一是加強政治號召。1937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們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fā)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shù)的干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群眾領袖。要在全黨和全國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干部和領袖,黨依靠著這些人而聯(lián)系黨員和群眾,依靠著這些人對于群眾的堅強領導而達到打倒敵人之目的?!?5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在這里,群眾領袖被賦予了崇高的歷史性主體地位。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毛澤東為了調和根據(jù)地錯綜復雜的家族主義和土客籍矛盾,對在井岡山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地方勢力袁文才和王佐的武裝力量進行政治教育和改造整頓,最終使之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和建設的重要力量。(55)何長工.何長工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105.二是重視以“先進”群眾帶“后進”群眾。在居民骨干的培養(yǎng)方法上,毛澤東講求“抓兩頭帶中間”的行動策略,即任何一種情況都有先進和落后的“兩頭”,中間的狀態(tài)又總是占多數(shù)。抓住兩頭就把中間帶動起來了。(5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9.換而言之,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tài)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shù)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5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7.
毛澤東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也顯示:貧農(nóng)領袖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變得很好,很能干,很努力。(5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這一評價既肯定了群眾領袖的帶頭作用,也團結了愈來愈多的中間和落后分子參與到轟轟烈烈的社會建設運動中來。
由上可知,毛澤東群眾工作法與西方社會工作在價值目標、倫理原則和實務方法上均有諸多契合性。這也啟迪我們,當下要實現(xiàn)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適應,一個可行的路徑即是從價值理念、話語體系、基本原則、實務方法等層面,重溫、萃取和吸收毛澤東群眾工作法的有益思想,并將這些思想因子融貫于社會工作的日常生活和服務實踐中,從而構建起原汁原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
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之所以富有成效,在于其在核心價值取向上蘊含著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真心實意幫助人民發(fā)展生產(chǎn)、實現(xiàn)女性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追求,不僅融通了中國自古以來“民為天”“民為貴”的儒家思想,又批判性地吸收了源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tǒng),實現(xiàn)了二者的有機“嫁接”和融會貫通。而當下西方社會工作在中國本土實踐中之所以遭遇水土不服,一個重要的癥結即在于未能在價值理念上形成中西方社會工作的互構性轉化。因此,當下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首先要加快二者在價值理念上的交匯融合。
首先要找準價值的融合交匯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深受儒、釋、道思想的浸染。實際上,儒家的秩序穩(wěn)定和仁愛道義,道家的崇尚自然和生命至上,佛家的博愛眾生、慈悲為懷等思想,以及當前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保障、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鄉(xiāng)村振興等治國理政思想,在核心價值理念上與西方社會工作所主張和倡導的公益慈善、扶貧濟困、公平正義等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互通性。這些核心的價值交匯點,可以成為建構當前中國社會工作價值內(nèi)核的基本前提。
在堅持價值融匯性的同時,還要堅持求同存異?,F(xiàn)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開辟了中西方國家文化交流與共享的空間,但西方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極有可能侵蝕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如西方國家強調權利優(yōu)先、自由至上的個人主義原則與中國強調推己及人、家國同構的集體主義思想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緊張。因而,中國社會工作要對中西方文化價值中正面、積極的“交匯點”予以接納吸收,而對西方文化極力推崇的權利優(yōu)先、自由至上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保持清晰的認識和必要的警惕,特別是對西方價值中的狂熱宗教、種族主義、貴族崇拜等不合時宜的“糟粕”,堅決舍棄剔除,真正做到求同存異、為我所用。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善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去解釋、解構和再造社會工作中源自西方的價值理念,使其符合中國大眾的認知思維,符合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經(jīng)驗邏輯;要結合中國轉型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殊性和復雜性特征,使社會工作切實擔負起追求民生福祉、促進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更加生動地體現(xiàn)在破解市場“大轉型”所帶來的就業(yè)能力、社會保障和利益沖突等具體民生問題解決上,從而回應和助力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
話語體系是“體系化了的話語集群,是思想觀念與理論體系的表達系統(tǒng),也是一種進行中的實踐,與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相互影響、相互構建”(59)楊發(fā)祥,王杰.中國社會工作的話語體系構建[J].學海,2018(03):125—131.。中國當下的社會工作話語體系在建構過程中,主要由西方轉譯而來,存在著大量與中國大眾話語體系不相兼容的概念語詞與邏輯結構,這也是導致社會工作難以得到大眾理解、信任和支持,以致服務“懸浮”的一個癥結所在。而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其能夠將抽象的政策和理論用群眾易于理解的日常話語形象地表述出來,所表述的語言是老百姓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其所傳遞的價值理念是老百姓能夠悟得了的價值理念,如用“山、田”代替“生產(chǎn)資料”,用“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標識紅軍紀律。(60)賈章旺.毛澤東的故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133.因此,本土社會工作借鑒毛澤東群眾工作法,還需要加快自身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平民化轉換。
一方面,要推進社會工作話語同黨的政策話語接軌。黨的政策話語通常涉及兩大方面:一是干群關系話語。這些表述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工作的話語表述存在同義轉換的空間與可能,如“社會工作—群眾工作—黨群工作”“案主—服務對象—人民群眾”等在本質上是具有相通性。二是民生服務話語,如“幫扶救助”“脫貧攻堅”“協(xié)商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這些話語同樣可“轉譯”為“扶貧濟困”“助人自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等。通過適度切換和“轉譯”,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工作精神要核與黨的主流話語的有機聯(lián)結。
另一方面,要促進社會工作理論話語向大眾話語轉化。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從理論的“神壇”走向大眾的“凡間”,從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中汲取靈感和養(yǎng)分,再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話語形式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和實踐中。在這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共產(chǎn)黨人為我們樹立了楷模。他們用群眾所熟知的通俗話語來宣傳馬克思主義,闡明黨的政治意圖以及武裝群眾等思想,如將“階級斗爭”“無產(chǎn)階級”“資產(chǎn)階級”等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話語巧妙地替換為“革命”“敵人”“朋友”“自己”等群眾語言,既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nèi)涵,又符合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習慣和表述偏好,贏得了服務對象的熱切擁護。
除了始終如一地將尊重、接納、案主自決、個案化等原則落在實處外,毛澤東還拓展和豐富了更具中國地域政治和文化特質的情感融入、黨組織吸納、發(fā)展主義等原則,對于當前的社會工作發(fā)展無疑同樣具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
情感融入是首要原則。情感是維系黨群和干群關系的紐帶,也是促進社會團結與社會和諧的橋梁。毛澤東、習近平等黨的領袖向來主張“帶著感情做工作”,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毛澤東在論述干群關系問題時曾深刻地指出,應當“以真正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干部和群眾。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系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6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5.。只有當領導干部和社會工作者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以對待親人般的態(tài)度,俯下身子真心實意地為民謀利,無條件尊重和接納服務對象時(62)實質上,“無條件尊重和接納服務對象”本身也是社會工作實務所需堅守的最為重要的倫理原則之一。,干群關系才能真正融洽和諧。
在情感融入之余,還要堅持組織吸納社會原則。毛澤東非常注重黨組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借鑒吸收和成果轉化,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推廣普及了具有政治動員性質的各種工作委員會和群眾性社會團體。這些革命政體組織不斷將廣大群眾吸收其中,以達到壯大、團結和發(fā)動革命群眾的目的。而當下中國社會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門單邊策劃主導,缺乏深度、有效的聯(lián)動機制和平臺,因而迫切需要打破體制壁壘,依托各級黨組織、群團組織進行雙向賦權,為社會工作發(fā)展提供話語指引和資源保障。
最后還要注重發(fā)揮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性功能,敢于向群眾賦權增能。在為群眾提供物質和生活救助的同時,要更加強調賦權增能的視角,充分考慮和評估群眾的主體性能力,激發(fā)和培育他們自強自立、自我發(fā)展的動機,從“扶貧”走向“扶志”和“扶智”。在實踐中,毛澤東積極踐行了這一原則。他不僅十分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冷暖安危,還經(jīng)常以樂觀的、信任的眼光去理解和看待群眾,以此激發(fā)廣大群眾的優(yōu)勢和潛能。“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這些膾炙人口的表述,至今仍有振聾發(fā)聵之功效。因而,豐富、多元、賦能、發(fā)展的介入原則,應成為今后社會工作和黨群工作的一個重要走向。
從表面上看,毛澤東群眾工作法與社會工作的具體內(nèi)容千差萬別,但仔細深究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都將群眾利益的滿足和實現(xiàn)作為其使命追求,并且在實務方法上“心有靈犀”、兼容互通,因而在實踐中互學互鑒、優(yōu)勢互補便是題中之義。換言之,毛澤東群眾工作法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動員的結合體,是基于中國本土革命戰(zhàn)爭的需要而提煉出來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其優(yōu)勢在于喜聞樂見、深入民心,因而能夠落在實處、勝在本土;但毛澤東群眾工作法也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在服務目標上過于強調宏觀的社會變革,在方法論上較為零碎彌散,在理論框架上缺少體系化、連貫性論述,進而是一種較為樸素的社會工作方法,需要吸收西方社會工作的養(yǎng)分以彌補其短板。而西方社會工作雖然在方法論上較為系統(tǒng)、深入和成熟,但往往脫離了中國本土知識語境而造成適應“綜合癥”,因而也需要從毛澤東群眾工作法中汲取營養(yǎng)、雙向貫通。這就啟發(fā)我們:
一要將社會調查落到實處。毛澤東歷來將社會調查作為黨政干部領導群眾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決策基礎,曾提出“不做調查沒有發(fā)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6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268.而當下許多社會工作服務,需求調研滿足于走過場,項目發(fā)包服務于部門偏好,服務對象淪為失語的多數(shù),與毛澤東所倡導的社會調查精神背道而馳,亟待反思與改進。
二要善于組織動員群眾。毛澤東在革命斗爭早期大力培育和孵化了各種具有民間互助性質的群眾性團體,這些群眾性團體按照自愿互利的勞動互助社、耕牛合作社等形式助人自助,形成了一種類似“蜂窩狀”的組織和社會生活共同體,既服務于生產(chǎn)發(fā)展和生活便利的需要,又凝聚了成千上萬的普通群眾共同革命和抗戰(zhàn)。這一寶貴經(jīng)驗,對于我們今天大力培育社區(qū)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要重視不同方法的良性循環(huán)。毛澤東在群眾工作法中,重點遵循了“抓兩頭、帶中間”的群眾工作法,即一般性地指導若干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和利益訴求的普通群眾結成互助性團體和組織(小組工作法);再利用這些組織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動員和宣傳教育,從中發(fā)掘群眾積極分子并個別化地將其培養(yǎng)成居民領袖(社區(qū)工作法);最后以居民領袖為突破口,發(fā)揮其在矛盾化解和社區(qū)參與中的示范作用,并對少數(shù)經(jīng)濟和思想上的落后分子進行幫扶與感化(個案工作法)。如此循環(huán)往復,方能真正打通社會工作在方法整合上的壁壘與隔閡,達致一種互為促進、螺旋式上升的助人境界。
社會工作服務的最終落腳點在“人”,因而服務提供者的理念、價值、素質與能力決定了服務的層次、質量和水準。毛澤東在群眾工作中特別突出“群眾”和“干部”這兩類主體的建設性作用,曾提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在干部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毛澤東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善于愛護黨員干部的“五條辦法”。(64)殷慶言.試論毛澤東關于群眾工作的思想[C].毛澤東黨建思想暨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2014:526.而當下中國社會工作的服務主體主要是由體制外的社會工作者單向供給。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社會工作服務亟待邁向社會工作者與黨員干部攜手共進的“雙主體”服務格局。
為了做好“雙主體”服務,首先,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在建黨初期,毛澤東就提出要從思想上建設黨,以黨員首先從思想上入黨,將理論融入實踐、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來加強理想信念教育。(6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5.黨員干部與社會工作者一旦接受和內(nèi)化了這種理想信念,便能在思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行動上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進而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親民愛民為民的權威形象。當下許多社會工作者雖然堅持了助人自助、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然而對于黨委政府所極力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卻格外生疏,因而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深入鉆研和吃透黨的宗旨要求,將黨的理想信念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要明確職業(yè)身份。“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毛澤東非常重視開展群眾動員工作,工農(nóng)紅軍不僅要人人會打仗,還要人人會做群眾宣傳和組織工作?!懊總€紅軍戰(zhàn)士既是戰(zhàn)斗員,又是宣傳員和組織員?!?66)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黨史資料征集編研協(xié)作小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68.早在1927年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即在每一個連隊里都建立了士兵委員會(更高層面是政治和宣傳委員會),專門代表士兵利益做政治工作和民眾工作(67)祝志偉.毛澤東:“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J].湘潮,2017(07):14—18.,為此共產(chǎn)黨還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既懂政治又懂業(yè)務、德才兼?zhèn)?、又紅又專的政工干部。這批政工干部,具有黨內(nèi)晉升的制度化空間和完善的待遇保障,在向廣大黨員和群眾灌輸階級思想、開展批評教育、活躍政治氛圍、凝聚人心力量等方面功不可沒。而當下許多社會工作者被排斥在主流的黨的組織系統(tǒng)之外,由于缺乏體制內(nèi)晉升通道和職業(yè)發(fā)展空間,人才流失率高,組織穩(wěn)定性差,服務效果難以為繼。
最后,要探索黨政干部與社工人才的通融式發(fā)展。當前,黨政干部和社工人才盡管都是群眾服務的重要主體,但卻分別隸屬于不同的組織機構和享有不同的身份待遇。黨政干部對高深難懂的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不感興趣,社會工作者對專業(yè)服務淺嘗輒止和生搬硬套,迫切需要從源頭上強化這兩類主體的良性互動。具體而言:其一,在體制內(nèi)普及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如在黨政干部的教育培訓中,特別是針對群團組織的特定黨政領導,要增設專業(yè)課程,并在政績考核中體現(xiàn)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要求。其二,在體制外強化黨對社會工作的核心領導。如突出黨對社區(qū)居委會和社工機構的組織戰(zhàn)斗力和輻射力,著重從傳統(tǒng)的群眾工作法中汲取養(yǎng)分,加快社會工作的本土轉化與服務升級。在這方面,廣東省近幾年推行的“雙百計劃”和“雙百工程”,強調駐扎社區(qū)、融入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理念(68)廖其能,張和清.社會工作督導范式轉向研究——以“雙百計劃”協(xié)同行動為例[J].社會工作,2019(01):54—63.,以及各地的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是對我國傳統(tǒng)群眾工作的強勢回歸,具有前瞻性意義。
眾所周知,社會性與實踐性是社會工作的兩大本質屬性,“修復”與“黏合”社會一直是西方社會工作孜孜以求的使命?;谶@一使命,社會共同體打造的重點在于從低級的機械團結邁向高級的有機團結,其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得益于社會工作作為福利遞送和組織動員的工具性承載。既往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在于,工業(yè)革命以來社會工作被英美國家所規(guī)訓和主宰的經(jīng)驗現(xiàn)實和話語體系,對于本土社會工作的探討也大多止步于對西方社會工作“囫圇吞棗”式的借鑒,始終未能跳出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的預設前提,這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本土社會工作的挖掘利用。
基于上述情境,本文重點從價值取向、倫理原則和實務方法三個層面,對毛澤東群眾工作法與西方社會工作的內(nèi)在契合點進行了比較分析,試圖由此激發(fā)學界對本土原汁原味的社會工作知識的重視和反思。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群眾工作法,既是中國革命與社會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更是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的重要歷史起點和理論資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局限性也顯而易見。一方面,客觀而言,本文仍未能跳出西方社會工作的預設框架,并且對于毛澤東群眾工作法與西方社會工作的本質性差異缺乏深度回應。另一方面,與既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多的是將西方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行動的靶子,以此來反思并確立中國社會工作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行動方向,但對于奠基于此的本土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建構的任務未能觸及。上述研究缺憾仍需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加以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