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12歲時便考中進士,一時轟動荊州城,被人們譽為“江陵神童”。張居正少年時偏好應(yīng)對,以至于走路吃飯時,都要應(yīng)對。
一天,張居正和爺爺一起睡午覺,這時飛來一只蟬蟲,“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他睡不著,便想蟬為什么會叫。于是,他問爺爺,爺爺答了這個,他又問那個。爺爺有點煩了,他就解釋:“爺爺,您不是教我說‘學(xué)問學(xué)問,不懂就問嗎,今天還沒問完,您為什么就沒有耐心了?”
爺爺笑著指了一下他的頭說:“孫子,有你的,就拿這事我出個上聯(lián),你對?!?/p>
張居正笑著說好。
爺爺?shù)纳下?lián)為:
學(xué)問學(xué)問,必須既學(xué)又問
張居正想到剛才鳴叫不停的知了,張口便對:
知了知了,不可一知便了
妙語天成,蘊意雙關(guān)。
爺爺一聽,非常高興,再吟一句作為鼓勵:
莫做燈籠千只眼
張居正應(yīng)聲回答:
要學(xué)蠟燭一條心
爺爺一聽,拍著張居正的手說:“男子漢大丈夫,一定要有理想,要像大文廟前那兩棵頂天立地的青松一樣?!闭f到這兒,他又給孫子吟出一聯(lián):
大文廟,兩棵松,頂天立地
張居正想了想答道:
小學(xué)生,一支筆,治國安邦
張居正說了,后來也果真做到了。他成了輔佐朝政的重臣。
(摘自《妙趣好讀的語文課》,中國青年出版社,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