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名稱:《五牛圖》卷
年代:唐
尺寸: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歷代名畫中,有一幅年逾“千歲”的傳世之作聞名遐邇。它不僅是我國傳世紙本卷軸畫中年代最早的,而且繪者身份特殊,一度官拜宰相。這便是韓滉繪制的《五牛圖》卷。
《五牛圖》卷流傳了1200余年,作為紙本畫作,這不失為一個奇跡。看似脆弱的紙,為什么可以保存這么久呢?經過檢測,這幅畫所用的紙張為唐代的麻紙,主要由纖維構成,性質本身十分穩(wěn)定,不易剝落斷裂。此外,在《五牛圖》卷流傳的過程中,歷任所有者都對其珍愛有加,用心呵護,精心保存,細心修復,如此才有了今人看到的傳世珍寶。
除了“長壽”外,《五牛圖》卷的繪者—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韓滉,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唐朝有兩位宰相畫家,一位是韓滉,另一位是閻立本。閻立本的代表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身為宰相,閻立本畫作里的主角多為帝王,而韓滉畫作里的主角卻是牛。
韓滉為什么要畫牛呢?我們先從韓滉本人的經歷說起。
韓滉,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韓休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青年時期,韓滉受其父蔭走上仕途,參加過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立下戰(zhàn)功,曾擔任太通事舍人之類的小官。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王朝風雨飄搖。在安祿山攻占西京長安后,韓滉和其兄弟們九死一生,毅然決然地投奔西逃的唐玄宗?!鞍彩分畞y”后,唐肅宗即位,他十分看重對李唐皇室不離不棄的韓家兄弟,對他們委以重任,任命韓滉為監(jiān)察御史兼北??に抉R。其后,韓滉官運亨通,直至德宗朝擔任平章事(實際擔任宰相)?!鞍彩分畞y”的經歷讓韓滉深感和平的重要性。他為官期間,體恤百姓,重視農耕,興修水利,制定各種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如禁止宰牛、扶持養(yǎng)牛等。說到這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宰相會畫五頭牛了。
如今,《五牛圖》卷和韓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首先揭開這層聯(lián)系的是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畫家是不會在自己的畫作上留下名款的。直到北宋初年,才興起在畫上留下名款。起初是藏款,即將自己的名字暗藏在畫面中不顯眼的地方。后來隨著畫家地位的提升,題名越來越重要,名款也越來越豐富,往往要寫上畫家的籍貫、畫作年款等,并蓋上鈐印。北宋徽宗之后,畫家們還會在畫作上題寫詩句。
與唐代的其他畫作一樣,《五牛圖》卷上沒有畫家的名款。今人之所以將它視為韓滉的作品,是因為趙孟頫在這幅畫上留下的三段跋文都稱其是韓滉的作品,后世的鑒賞家也都贊同趙孟頫的觀點。從趙孟頫留下的跋文可知,他對比了韓滉的其他作品,如《豐年圖》《醉學士圖》等,并結合南宋皇室重新裝裱這幅畫時在上題寫的“唐韓晉公五牛圖”等證據,認定這幅畫就是韓滉的作品。
除了《五牛圖》卷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珍藏著一幅傳為韓滉所作的《豐稔圖》卷,上面也有兩頭活靈活現(xiàn)的牛。
《五牛圖》卷蘊含了諸多謎團,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它充滿興趣。僅是這幅畫表達的寓意,古今的鑒賞家就給出了諸多不同的看法。
前文提到的趙孟頫認為,《五牛圖》卷和南朝陶弘景的《雙牛圖》表達的寓意相同。《南史》記載,陶弘景是一位醫(yī)學家,與蕭衍(即后來的梁武帝)交往密切,關系甚篤。蕭衍即位后,接受陶弘景卜算的結果,定國號為“梁”。之后,梁武帝想讓陶弘景入朝為官,但被其拒絕。陶弘景還畫了一幅《雙牛圖》,并將其送給梁武帝以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上有一頭牛在水草間自由自在地吃草,而另一頭牛卻戴著金絡頭被人驅趕著。梁武帝見到此圖,知道陶弘景向往自在的隱居生活,便不再強求他出仕。但當梁武帝遇到大事難以決斷時,他還是會咨詢陶弘景,兩人書信往來不斷,因而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五牛圖》卷中的第五頭牛恰好戴了絡頭,趙孟頫故而判斷韓滉有陶弘景那樣的心意。不過,縱觀韓滉的一生,他從未隱居過,也從未表露出罷官歸隱山林的想法。趙孟頫僅以一副絡頭就做出這般推斷,似乎有一些武斷。
后來,《五牛圖》卷入藏清宮。被“譽”為“戳印達人”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會“放過”這幅傳世名畫。他拉上一眾臣子在畫上瘋狂地蓋蓋蓋、寫寫寫,肆意宣示著對這幅畫的所有權。不過,涂鴉歸涂鴉,乾隆皇帝對《五牛圖》卷還是有一定研究的。他對該畫蘊含的內涵發(fā)表過自己的見解,認為韓滉借此畫迎合西漢時期的典故“丙吉問牛”。
《漢書·丙吉傳》中記載,西漢時期有一位宰相名為丙吉,一日外出巡視,見到一群人在斗毆,他視而不見。但當他看到一頭喘著粗氣的牛時,卻叫停了車隊,派手下去詢問牛的情況。隨行的侍從很是不解,認為丙吉不近人情,只關心牛而不關心人。丙吉對侍從說:“這頭牛剛走沒幾步就喘著粗氣,一定是氣候不正常,這樣會影響農業(yè)生產,如果不及時應對,勢必危害民生社稷,這才是宰相該管的事情。而那群打架斗毆之人,自有長安令、京兆尹等官員處理他們?!?/p>
乾隆皇帝有此推斷,應該是考慮到韓滉的宰相身份與丙吉相同。此外,《五牛圖》卷中的第四頭?;仨律嗟脑煨停灿写⒉恢沟囊馕?,故而乾隆皇帝在此牛旁題詩一首:“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龁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實話實說,乾隆皇帝據此認為《五牛圖》卷迎合“丙吉問?!?,這個推斷著實有些牽強附會。
要想了解《五牛圖》卷的內涵,繪者韓滉是關鍵。韓滉所處的年代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巨大的社會變革讓他在為官時十分重視天下社稷,特別是與農耕相關的政務。韓滉想通過自己的畫作表達內心的抱負和執(zhí)政理念,圖中的五頭牛是他的希望,他期盼風雨飄搖的唐王朝能在穩(wěn)固的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上再現(xiàn)盛世。可惜天不遂人愿,“開元盛世”是唐王朝再也無法企及的天花板。
誕生于由亂及治年代的《五牛圖》卷,似乎注定了多舛的命運。1200余年的時間,《五牛圖》卷數(shù)易其主,經歷曲折。其中,最為驚險的當屬清末時期的一段經歷。
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積貧積弱的清王朝不堪一擊,腐朽的統(tǒng)治者早已自顧不暇,怎么會有精力去保護《五牛圖》卷這樣的身外之物?《五牛圖》卷在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被掠走,從此銷聲匿跡半個多世紀。
后來,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倒手轉賣,《五牛圖》卷被香港匯豐銀行的買辦吳蘅孫購得。然而,由于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吳蘅孫便打算賣掉這件珍寶,以期渡過危機。消息一出,各國文物商販聞訊而動,剛回到中國人手里的《五牛圖》卷再一次面臨流失海外的風險。得知這個消息后,香港一位愛國人士立即寫信給周恩來總理,信中說他有意購買《五牛圖》卷,只是高達數(shù)十萬港幣的價格讓他無能為力,懇請中央出資購買,讓漂流在外的《五牛圖》卷回家。周總理接到信后,思索良久,連夜向新華社香港分社發(fā)去了一封緊急電報,指示不惜代價,搶救國寶。然而,此時的香港文物市場早已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攪渾,他們紛紛炒作,《五牛圖》卷的價格一路飆升。這對于剛剛成立的中央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接到命令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積極運作,一邊做吳蘅孫的工作,一邊積極籌款。在黃作梅的感召下,吳蘅孫最后答應以6萬港幣出售。為避免夜長夢多,交易當晚,《五牛圖》卷就悄悄地通過香港海關,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的懷抱。
半個多世紀的飄零,讓本已脆弱的《五牛圖》卷更加斑駁,傷痕累累,霉跡斑斑,限于當時的技術,《五牛圖》卷一直未能得到修復,只能靜靜地躺在庫房之中,期待重生之日。這一等就是20多年,直到197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修復大師們開始了《五牛圖》卷的修復工作。經過8個月的時間,《五牛圖》卷修復完畢,得以重放光彩。
《五牛圖》卷中的五頭牛形象不一、姿態(tài)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栩栩如生,動態(tài)十足。五頭牛中的每一頭牛既可獨立成圖,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后應,彼此顧盼,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盡管畫中的五頭牛造型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特征:五頭牛頸下的皮膚非常松弛,一眼便能看出是同一個品種。經過動物專家的研究,這五頭牛的品種是秦川牛,生活在渭河流域一帶。這種牛不僅強壯有力,而且肉質鮮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飼養(yǎng)歷史。根據文獻記載,秦川牛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飼養(yǎng),后來也被稱為渭水?;蜿P中黃牛。韓滉是長安人,他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秦川牛,經年累月的觀察讓他能夠抓住它們的神韻,故而畫作上的五頭牛才會如此生動。
至于“五”的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余輝先生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出了精妙的解答。他認為出生于官宦之家、官拜宰相的韓滉肯定熟讀經典,《易經·系詞》云“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在傳統(tǒng)文化中經常出現(xiàn)。就方位而言,“五”是最完整的數(shù)。與“五”相關的事物大多與農業(yè)相關,如五谷(稻、黍、稷、麥、菽)、五菜(葵、韭、藿、薤、蔥)、五畜(牛、犬、羊、豬、雞)等,土地是其根本?!饵S帝內經》曰:“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從儒家思想來說,“五”指的是五德,即溫、良、恭、儉、讓。在余輝先生看來,《五牛圖》卷的“五”是道德、土地和幸福的象征,畫中的牛多一頭或少一頭都不行。
我們無法回到1200多年前向韓滉考證為什么要畫五頭牛,到底想表達什么樣的想法;但就這樣抽絲剝繭從畫面本身去探究古人的想法,不也充滿了樂趣嗎?古人常說“詩言情、歌詠志”,他們作的畫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