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佳
伴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更為廣泛而頻繁。當前,面對國際形勢不穩(wěn)定,各種不確定因素劇增的大環(huán)境,如何更好地“把握國際話語權,有效傳遞中國聲音”,如何向世人展示一個真實而不被誤讀的中國,是各級主流媒體必須擔起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這為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方向。讀嘉APP自2021年9月創(chuàng)辦英文頻道以來,踐行新時代國際傳播初心使命,努力發(fā)揮特色辦好英文傳播窗口,講好嘉興故事,傳播好禾城之音,積極塑造國際化水鄉(xiāng)新貌。
故事很多,選擇哪個起筆而述至關重要。首先,應滿足受眾的閱讀期待。英文頻道的受眾在文化背景、閱讀習慣等方面均有別于其他受眾,這就要求講禾城故事應立足于共同的價值,滿足共同喜好,實現(xiàn)互動“雙贏”。天生無角、微甜脆口的南湖菱作為嘉興獨有的天然美食,Water chestnut harvest season begins in Jiaxing和Nanhu water chestnut cultural park opens in Nanhu Lake scenic spot兩篇報道先后將鏡頭對準了菜場攤位剛上市的新鮮南湖菱,以及南湖畔新打卡地——南湖菱文化園和相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順利成為點擊“爆款”。世人皆知杭州西湖,不僅景美且周邊飲食、娛樂內(nèi)容頗豐,如何能讓南湖也走向世界,Night Jiaxing,enjoy happiness就為旅居嘉興的外籍人士提供了一份“夏夜南湖天地攻略”,同時也展現(xiàn)了“夜經(jīng)濟”點亮禾城煙火氣。
其次,僅有“共喜”尚不足,還要有為國際受眾所認同的傳播力,能引起“共鳴”的水鄉(xiāng)好故事。公廁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Hecheng Post now a much more beautiful sight一文以小見大,從“廁所革命”入手介紹了遍布在禾城街巷的“禾驛站”。其整體設計不僅現(xiàn)代化,清潔的衛(wèi)生間,優(yōu)雅的休息空間,解決了游客、市民和一線城市管理工作者如廁難和休息難的問題。同時,“禾驛站”還提供免費飲水、Wi-Fi和醫(yī)療急救等公益服務。在該文突破5萬點擊率后,擇時又推出了“禾驛站”同款續(xù)集——Smart study invites you to enjoy reading。
一座沒有書店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而嘉興卻因隨處可見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智慧書房”而“書香氣”四溢。這些全球化、共有性的話題正是生活工作在這座城市以及想了解嘉興的國際受眾所密切關注的。以小見大類型的宣傳不僅能使受眾產(chǎn)生共鳴,還提升了國際受眾黏性。另外,更要及時、準確地講好新形勢大背景下的“共振”故事。2014年,第一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在桐鄉(xiāng)烏鎮(zhèn)舉行,至今已走過9個年頭。讀嘉英文頻道緊抓國際風口,在轉載國際媒體關于烏鎮(zhèn)峰會相關報道的同時,同頻共振推出了Xiaowutong ready for 2022 WIC Wuzhen Summit,The light of Internet Expo opens in Wuzhen,Cultural and innovativeproductsattractnews等報道,Once come to Wuzhen,then never leave則以圖片新聞形式展現(xiàn)了夜色中的千年水鄉(xiāng),再次借國際會議之船出海完成古鎮(zhèn)微距外宣。
譯道之艱,因中西文化差異,譯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并非易事。準確,是新聞語言之核心。選詞不準,必將造成內(nèi)容失真。加上新媒體平臺傳播的特殊性,就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首先,做到用詞準確就要全方位多角度考慮,不可信手拈來。選擇的詞語既要能夠正確傳達“我們的聲音”,也要充分考慮符合國際受眾的語言習慣,從細微處著眼才能完成高質(zhì)量傳播。在禾城喜迎國慶National Day preparations in Jiaxing的報道中,筆者對街頭巷尾及景區(qū)高掛五星紅旗的新聞圖片描述時,為避免高頻重復使用同一詞,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膩感”,精準選詞,分別用“be flagged”“be flanked on both sides”和“be set across lampposts”,為海外受眾生動展現(xiàn)了禾城處處中國紅,國慶氛圍別樣濃。
另外,讀嘉APP英文頻道在專有名詞譯文方面始終與央媒保持一致。以“南湖”一詞為例,“西湖”一直譯作“West Lake”, 而“南湖”已從先前的“South Lake”改為“Nanhu Lake”。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具體到翻譯領域就要積極響應“文化自信”的號召,應先基于中國文化傳播的立場選擇“譯出去”,而非站在外文的角度“譯進來”。People’s Daily、CHINA DAILY和XINHUA NEWS等央媒,均已將“南湖”統(tǒng)一譯為“Nanhu Lake”。漢語拼音作為漢語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對外推廣中國話語方面有其獨特優(yōu)勢。該譯文采用了漢語拼音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Nanhu Lake”同時兼顧了堅定文化自信和利于英語母語者正確理解。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不斷提升,今后將會出現(xiàn)更多以漢語拼音形式直接外譯的文化詞匯,作為新聞工作者在譯文中應時刻關注并及時作出調(diào)整。
僅做到質(zhì)量高、品位優(yōu)、精準譯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受眾來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是最具說服力的,即與所陳述的事件關聯(lián)最密切。Expats gather in Nanhu Lake for Mid-Autumn Festival報道了來自16個國家40多位旅居嘉興的外國友人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參加“嘉外·友嘉”乘船賞月聯(lián)誼活動。他們在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氛圍和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表達了對“第二故鄉(xiāng)”的深愛。也就是說,我們講的“禾故事”要讓旅居嘉興的外籍人士參與進來,聽聽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各種體會。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影響下,他們的所感所言也是禾城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跨文化傳播中,“借嘴說話”的傳播效果有時比中國人講中國事更為出彩,更容易讓國際受眾接受,產(chǎn)生文化認同。
在實踐探索中,讀嘉APP英文頻道將進一步落實好“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戰(zhàn)略部署,深耕江南文化,講好禾城故事,實現(xiàn)跨越差異,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與感召力,讓嘉興這座國際水鄉(xiāng)文化名城更好地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