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 力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我們該選擇什么樣的視角去回望過去十年?——這是擺在每一位黨報記者編輯面前的必答題。杭州日報是一家新型城市黨報,我們既需要有宏觀的站位與格局,也要有深入城市街巷、感知生活冷暖的觸角。在經(jīng)過深入思考和對比之后,我們選擇了“黨代表”這個切入點,“走一線”這個落腳點,“記者”這個連接點,推出“喜迎二十大 十年磨一‘劍’我和黨代表走一線融媒體特別報道”。歷任黨代會代表是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建設者、領跑者。我們的記者邀請了20名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及省市各級黨代會代表,一起走進一線,圍繞十個主題,進行了十次跨越十年的見證與對話。
對一座城市而言,十年變化既體現(xiàn)在空間格局、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上,更體現(xiàn)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跋灿?十年磨一‘劍’我和黨代表走一線融媒體特別報道”的特別之處,在于把傳統(tǒng)的十年成就性報道落地落實,將傳統(tǒng)的典型人物報道見人見事,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圍繞衣食住行等百姓生活中切身可感的內(nèi)容,確定了“ 一 餐飯”“一件衣”“一個 家 ”“ 一 條路”“ 一張網(wǎng) ”“一場盛會”“ 一 種守護”“ 一 項 創(chuàng) 新 ”“一種傳承”“一件善事”等十個主題,以主題串聯(lián)人物,以人物印證主題。
以首篇《一縷煙火慰人心》為例,黨代表張愛民、姜麗娟都是杭州耳熟能詳?shù)摹懊餍恰睍?,但記者沒有簡單地重復他們的事跡,而是巧妙地選擇了“一餐飯”為切入點,探訪了張愛民所在的翠苑社區(qū)的老年食堂和姜麗娟所在的下姜村的“豬欄餐廳”,去尋味百姓的一餐飯——翠苑社區(qū)老年食堂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親自指導下建立的,經(jīng)過十年的不斷更新升級,全新的數(shù)字化4.0版正式在2022年9月上線。一個小小社區(qū)老年食堂,正是杭州各級黨委政府踐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寫照。豬圈是下姜村于2012年建設用來集中管理村里的生豬的,但豬圈的味道對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明顯不利。2018年,豬圈“整容”工程正式開啟,靠著村民入股和銀行貸款集資建設豬欄餐廳——“下姜人家”。餐廳從2019年開始營業(yè),除了分紅,下姜村及周邊地區(qū)的村民也可將自家吃不掉的蔬菜以市場價賣給餐廳。如果說,翠苑一區(qū)老年食堂一餐飯的更迭,飽含了城市養(yǎng)老的溫情,那么,在下姜村的“下姜人家”餐廳,我們則吃出了濃濃的鄉(xiāng)情和夢想的味道。
十年改變了城市的樣子,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黨代表也不例外。有的黨代表已經(jīng)離開了原先的崗位,有了新的身份;有的黨代表因為工作原因,生活在其他城市。為此,圍繞一個主題,如何找到合適的黨代表,又如何跨越時間、空間,把不同年份、不同身份的黨代表“邀約”在一起,記者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梢哉f,每一次采訪的過程,都是記者“四力”的錘煉。
比如,采寫《共赴澎湃享盛會》報道時,圍繞“一場盛會”的主題,兩位“冠軍”代表無疑是最佳人選——黨的十八大代表、皮劃艇冠軍孟關良和黨的二十大代表、游泳冠軍汪順。但汪順作為現(xiàn)役運動員目前正在北京集訓,接受媒體采訪需要經(jīng)過國家游泳隊的許可。顯然,這對于一家地方市級媒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我們的記者先后聯(lián)系了多個部門,在市體育局、省體育局的幫助下,通過近半個月的反復溝通對接,最終獲得了國家隊的采訪審批。而得知我們是來自故鄉(xiāng)的媒體,汪順也在緊張的訓練之余特意安排了周末的早晨,與記者進行了半小時的視頻連線。他在采訪中說:“我去過全世界很多地方,參加過很多比賽拿過很多獎牌,但我現(xiàn)在最想要完成的目標是在家門口奪冠,升起五星紅旗?!?/p>
十年過去,當年曾經(jīng)感動了中國的“最美媽媽”、黨的十八大代表吳菊萍,已經(jīng)遠離“聚光燈”,很少接受媒體采訪。而這次,吳菊萍也被我們記者的真誠和堅持所打動,邀請我們走近她的工作崗位,跟我們講述了從一名“最美媽媽”到一名公益志愿者的轉變,分享她所經(jīng)歷和感受的“最美”杭州。時間意味著改變,也蘊藏著力量。記者在采寫一代代黨代表的過程中,也深切感受到了十年間杭州的巨變,感受到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進,才有這座城市發(fā)展的無窮動力。
在當下的傳播語境中,主題報道的融媒體呈現(xiàn)日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在喜迎黨的二十大這個大主題之下,在“黨報一版”這樣一個略顯嚴肅的傳播平臺中,融媒體的呈現(xiàn)方式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一次對尺度把握的考驗。在策劃過程中,杭州日報就確定了“融媒”前置的思想,讓視頻拍攝、圖片攝影、版式編輯、評論員全程參與記者的采訪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紙媒產(chǎn)品再加工。我們?yōu)槊總€主題都單獨制作了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產(chǎn)品,并讓記者參與視頻的采訪策劃、拍攝、腳本寫作,甚至自己出鏡、自己配音、自己參與剪輯,避免出現(xiàn)紙媒和視頻兩張皮現(xiàn)象,實現(xiàn)整個融媒體產(chǎn)品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我們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除了杭+新聞客戶端之外,所有的視頻產(chǎn)品同步在“政在解讀”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b站等商業(yè)平臺推送,不斷擴大傳播范圍。
我們?yōu)槊科寮浒l(fā)了百字的短評,寥寥數(shù)語點出文章的要義所在。在《一山一水一傳承》一文中,評論員是這樣闡述兩位黨代表的共同之處的:綠色的西湖,浸透著江南韻味、世代匠心;紅色的小營巷,見證著初心使命、犧牲奮斗。綠色與紅色,共同構成杭州的根與魂。無論是西湖文化景觀世界遺產(chǎn)保護規(guī)劃的主持者,還是小營巷的“大管家”,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角色:杭州根與魂最忠實的守護者。而在《一網(wǎng)情深為民生》報道中,點評也進一步升華了主題。不論是“低碳用能數(shù)智平臺”,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調(diào)解”模式,歸根結底都是對初心使命的堅守;無論是數(shù)字經(jīng)濟還是數(shù)字化改革,都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成最終目標。同時,該組報道重點突出欄目的包裝設計,不僅設計了統(tǒng)一的欄頭和版式,還專門為每個主題精心設計專門的線描“符號”,盡力達到真實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tǒng)一,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