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豪(綜述), 周 濤(審校)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AF發(fā)生的病理生理機制復雜,可歸因于不同的病理因素導致的不良心房重構[1]。目前臨床上按照AF的持續(xù)時間分為陣發(fā)性AF、持續(xù)性AF和永久性AF。研究表明,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劑可誘導AF的發(fā)生[2]。BTK抑制劑可以靶向抑制B細胞受體(B cell receptor,BCR)通路中BTK進而阻礙B細胞相關惡性腫瘤的生長,但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較多患者因存在較嚴重的AF而被中斷使用,其中的代表藥物為依魯替尼,研究表明使用依魯替尼的患者中AF發(fā)生率高達16%[3]。因此,對于BTK抑制劑誘發(fā)AF的相關機制的探索,可以為AF發(fā)病機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AF是一種常見的快速且不協(xié)調的心律失常類型,誘發(fā)AF的有關宏觀因素包括年齡、晚期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及心臟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異常等[4],這些因素可通過對激動起點和激動傳導過程的影響誘發(fā)AF。因此,一些病理生理因素導致的異位搏動和折返傳導等學說被廣泛接受。對于AF的維持,大部分學者認同與心房的電生理及心肌組織結構的重構有關[5]。但無論是AF發(fā)生還是持續(xù)性AF的維持,具體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多樣且復雜的。有研究表明,臨床上陣發(fā)性AF的發(fā)生大多可以歸因于局部觸發(fā)因素(異位搏動),例如左右心房、肺靜脈、腔靜脈、冠狀靜脈竇開口等部位,這些部位大多存在心肌袖,可以快速地發(fā)放沖動,驅使周圍的心房組織產生AF[5]。以肺靜脈(pulmonary vein,PV)為例,在左心房開口處的靜脈壁中含有括約肌,PV外有心肌袖纏繞,所以PV內存在自發(fā)、獨立的電位[6],這可能是此處異位搏動較為頻發(fā)的原因。也有研究表明,心臟自主神經系統(tǒng)(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在心臟的異位起搏中起重要作用,心臟外在ANS和內在ANS可同時激活交感迷走神經,增加Ca2+內流,同時縮短心房動作電位的時長,通過早期除極誘導異位興奮,觸發(fā)PV放電來誘導AF發(fā)生[7]。一些疾病因素如二尖瓣反流、心肌梗死等可通過對局部獨立電位、自主神經等方面的影響誘導AF發(fā)生。對于AF的維持,目前心房重構理論被廣泛接受。心房重構包括電重構、結構重構、代謝重構、神經及激素重構等方面,其中電結構和結構重構對AF的維持及復發(fā)起主要作用。心房在應對高血壓、心臟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況時,會產生上述各方面的重構變化,為AF的發(fā)生提供了基質,而AF又會促進心房的重構變化,形成正反饋,維持AF的復發(fā)和進展。研究表明心房重構在早期主要表現(xiàn)在電生理及離子通道等方面的變化,比如Ca2+通道蛋白的表達及功能障礙,引起的心肌電生理紊亂進一步加重心房組織結構損害,降低心房自我代償儲備功能,最終造成心房肌結構改變和功能障礙,其中就包括心房的大小、形狀、心肌細胞及心肌纖維化等方面的變化[8]。心房肌發(fā)生各種結構重構后也可正反饋促進電重構,如此循環(huán)往復引起陣發(fā)性AF進展為持續(xù)性AF,乃至永久性AF。
BTK最早作為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的明確致病基因被發(fā)現(xiàn)[9],此后對BTK的功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BTK屬于BCR信號通路中的關鍵成分。BTK抑制劑作為針對BTK所設計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劑可通過阻斷BCR信號通路轉導調控下游信號通路,BTK抑制劑目前已成為治療B細胞相關疾病的重要方法[10]。隨著BTK抑制劑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研究者發(fā)現(xiàn)較多患者出現(xiàn)AF等不良反應,其中代表藥物為依魯替尼。Coutre等[11]通過對94例長時間服用依魯替尼的患者的藥物安全分析發(fā)現(xiàn),有11%的患者存在藥物相關性AF。Thompson等[12]對使用依魯替尼引起AF的56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62%的患者經過依魯替尼治療后AF持續(xù)存在,高達46%的患者因為后果嚴重需要停用依魯替尼。因此,深入探究BTK抑制劑使用過程中引起AF的發(fā)生機制,無論對于BTK抑制劑的臨床應用管理還是拓展AF發(fā)生機制的研究思路均有重要意義。
3.1BTK抑制劑對心肌組織纖維化的影響 AF的發(fā)生和維持與心房重構密切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心房重構是電生理重構和結構重構,結構重構以心房組織的纖維化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心房組織的纖維化可導致功能失調的細胞外基質增加,并與心房肥厚、細胞凋亡和心肌細胞膜的功能障礙有關[13]。這些改變可引起心房傳導變化,出現(xiàn)不均質傳導引起的折返、心肌電傳導連續(xù)性破壞及局部傳導障礙等[14],促進AF發(fā)生及維持。BTK抑制劑在不同組織的纖維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Fisher等[15]的研究結果表明,依魯替尼可以減輕移植物和宿主的纖維化,但并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了博來霉素誘導的肺部纖維化。Erickson等[16]的研究中,大鼠口服BTK抑制劑28 d后胰腺組織出現(xiàn)炎癥及纖維化反應,同時在胰腺癌小鼠模型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BTK抑制劑發(fā)揮了抗纖維化作用[17]。此外,有研究表明BTK的表達水平在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外周血B細胞中表達異常增高[18]。由此可以推測BTK抑制劑在不同器官組織纖維化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確定的。Jiang等[19]的實驗證實,研究中使用伊魯替尼25 mg/(kg·d)對實驗組小鼠進行干預,對照組小鼠口服20% β環(huán)糊精0.3 ml/d,4周后實驗組小鼠心房組織纖維化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增高。McMullen等[20]的研究發(fā)現(xiàn),依魯替尼可以抑制心臟PI3K-AKT通路的信號轉導。有研究指出,PI3K-AKT通路作為心臟的保護通路,提高其蛋白的表達可以減輕心房組織纖維化,從而降低AF的發(fā)生率[21]。還有研究表明,PI3K-AKT通路亦可能通過炎癥、氧化應激、神經內分泌等不同機制參與AF的發(fā)生和維持[22]。以上研究表明BTK抑制劑存在誘導心肌組織纖維化的可能,該過程可能與抑制PI3K-AKT通路有關。
3.2BTK抑制劑對心肌細胞鈣調控的影響 在AF患者心房電生理重構中,公認的重要特征為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時程和心房不應期縮短,這主要與鈣調控紊亂所導致的心肌細胞內鈣超負荷有關。AF發(fā)生時心房快速除極,伴隨大量Ca2+通過L-型Ca2+通道進入細胞內,細胞內鈣負荷增加,超負荷的細胞內Ca2+濃度導致Ca2+通道失活,從而導致動作電位Ca2+內流減少,動作電位時程縮短。另外,細胞內鈣失調致使Ca2+/鈣調素依賴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 Ⅱ)活性增加,繼而誘導肌漿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SR)Ca2+通道異?;钴S[23],SR中Ca2+過度釋放,鈣庫內Ca2+減少,進一步增加細胞內Ca2+負荷。有研究表明,CaMK Ⅱ作為連接上游有害因素[如心肌細胞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中介物,被激活后可轉化為下游的促纖維化反應[19]。有研究證明,短期口服依魯替尼可以促進SR對胞質中Ca2+的回收,增加心肌收縮的鈣瞬變幅值。但在長期口服依魯替尼的實驗中,心肌舒張期對Ca2+的回收減慢,鈣瞬變的幅值降低,這表明依魯替尼對于心肌組織中鈣調控的急、慢性作用并不相同。該研究還證明短期給藥可以促進心房肌細胞自發(fā)性鈣滲漏,致使自發(fā)性電活動發(fā)生,從而誘發(fā)AF[24]。Jiang等[19]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果。
3.3BTK抑制劑對心肌組織中ROS的影響 在心肌組織中,ROS可以氧化修飾鈣轉運相關蛋白,對于維持心肌正常的電機械偶聯(lián)和生理應激反應有重要作用。在Zuo等[25]的研究中,線粒體ROS的快速升高可導致鈣的瞬變幅值降低,衰減時間延長,同時還能增強CaMK Ⅱ的氧化和RyR2磷酸化,導致鈣滲漏增加。也有研究證明ROS增加可引起體內抗氧化酶功能失調進而促使機體處于氧化應激狀態(tài)[26],加重心肌缺血損傷,誘導心肌細胞凋亡,在AF等一系列心臟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Honda等[27]對BTK激酶的研究中,BTK缺乏的中性粒細胞中ROS水平較對照組升高3~4倍,因此BTK抑制劑可上調心肌組織中ROS水平,通過上述各種途徑對AF的發(fā)生產生影響。在Yang等[28]的實驗中,依魯替尼處理的小鼠ROS相關蛋白的表達顯著增高,使用NADPH氧化酶抑制劑處理可有效地預防和逆轉依魯替尼所帶來的AF的發(fā)展,同時在該研究中發(fā)現(xiàn)NADPH氧化酶作為AF中ROS增加的主要來源[29]。依魯替尼組小鼠相較對照組,其心肌NADPH氧化酶2蛋白表達明顯增加,較好解釋了導致ROS增加的上游因素,表明BTK抑制劑可以通過促進細胞內ROS水平異常升高增加心肌AF的易感性,也是BTK抑制劑誘導B細胞相關惡性腫瘤細胞死亡的關鍵。因此,針對心肌組織中ROS為靶點的特殊治療方案可能是治療依魯替尼致AF的新途徑。
3.4BTK抑制劑誘發(fā)AF的其他機制 BTK抑制劑致AF的機制遠比上述所提及的更復雜多樣,可以通過多途徑對AF發(fā)生產生影響。Yang等[28]的實驗中依魯替尼處理的小鼠心肌組織纖維化面積明顯大于對照組,ROS相關蛋白的表達也顯著增高。在對鈣調控的研究中,依魯替尼組相較于對照組自發(fā)性鈣滲漏發(fā)生的頻率增加,鈣釋放的幅值明顯降低,提示BTK抑制劑致AF機制的復雜性。AF的機制較為復雜[30],研究表明BTK抑制劑可抑制C末端Src激酶(C-terminal Src kinase,CSK)介導的細胞凋亡[31-32],參與B細胞介導的信號通路、Toll樣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等,各種機制相互交叉、相互貫通形成復雜的病理生理網絡。
目前針對BTK所設計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劑已成為治療B細胞相關疾病的重要方法,但BTK抑制劑在臨床應用中出現(xiàn)AF等不良反應。對BTK抑制劑效果AF機制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拓展AF發(fā)病機制的研究思路,為BTK抑制劑的臨床應用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干預BTK抑制劑相關性AF提供潛在的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