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利
當今社會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雖然在不斷的提高,但心理健康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合力,及時了解學生存在早期心理創(chuàng)傷、家庭重大變故、親子關系緊張等方面情況,積極尋求學生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的有效支持。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及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和心理情況,做好學生、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梁。
張某是中職工程造價專業(yè)一年級的學生,也是班主任最為頭疼的學生。平時上課不懂得尊重老師,嗜睡為常,偶爾也曠課。課后的他更加過分,抽煙、喝酒、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屢教不改,還到處惹是生非打架鬧事。2021年4月,學校運動會前夕,班主任走進教室就看見張某和王某扭打在一起,周圍一片狼藉。看到班里已亂成一片,班主任立刻制止了打架行為并了解情況的始末。原來是張某趴在桌子上睡覺,王某走過時,不小心撞到了張某的桌子。張某認為是王某故意打擾他休息,遂對王某進行辱罵和人身攻擊。于是,兩人發(fā)生了口角,張某覺得王某挑釁了他,最后兩個人扭打在了一起。
張某家庭背景較為復雜,是一位多婚家庭中的長子。該生自幼父母離異,從小跟隨父親一起生活在隴南,母親則回了四川娘家。由于兩地相隔較遠,張某與母親聯(lián)系漸少,長期缺乏母愛。父親秉持的觀念是:給孩子較好的物質(zhì)生活,就是最大的關懷,還奉行和提倡“棍棒教育”。初中時,其父再婚,繼母與他關系一般,其父分身乏術,忙于掙錢養(yǎng)家,除了每個月打給他一定的生活費,也無暇管他。漸漸地,張某從最初的廁所偷偷抽煙,到后來的夜不歸宿,到最后,父子二人無話可說。
張某明白父親對自己失望,也知道并不指望他能考上高職。將他寄宿于學校,是為了讓學校多一些管教,不讓他走上歧途。由于家長對孩子期望較低,對他個人而言,也就徹底自暴自棄。張某本就學習基礎較差,再加上厭學[1]情緒,所以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在徹底放飛自我后,想不想上課全憑自己心情,即使上課也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睡覺而已。對于學校班級管理,學生也清楚地知道,只要不違反學校最高曠課節(jié)數(shù)的特定規(guī)章制度,是不能隨便開除他的,而且也很享受班主任“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的樣子”。
張某在離異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關愛,導致他嚴重自卑,時常擔心被人瞧不起,恐懼于別人背后的議論,甚至擔心自己的未來生活。為了不被多婚家庭拋棄,他時常塑造自己強大的形象,喜歡挑戰(zhàn)權威、頂撞家人,以圖彰顯自身的強大能力與個人價值。學生的內(nèi)心其實是渴望被欣賞,想得到別人關注的。
作為復雜關系中的長子,厭煩自身家庭環(huán)境,不愿和家人過多交流。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缺少了呵護與陪伴。學生有著自己的想法,表現(xiàn)就是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家長說什么都不聽,相反還會反著做、對著干。長此以往,由于學生與家長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學生不能從家長的人生閱歷中汲取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最終會阻礙自己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張某從小缺失母愛,致使他自卑而不愿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對缺失母愛一事耿耿于懷,注意力不在學習,對于原本基礎不好的他,成績自然下滑,而自感學習力不從心,最終自暴自棄。此外,因為母愛的缺失,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始終覺得外面的世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更有人情味。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朋友或社會的消極影響。
父親由于家庭的緣故始終認為:只要家長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享受,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還認為“棍棒教育”是正統(tǒng),孩子不打不成才,始終沒有認識到打罵孩子除了傷害、淡漠和割裂彼此間的親子關系[2],根本起不到家庭教育本該擁有的價值和意義。這種錯誤的教育觀念,導致張某與父親的矛盾越來越大,隔閡越來越重,以至于張某不愿再與父親進行有效溝通。
抓住良好時機,適時進行心理輔導,才能讓張某易于接受,達成好的教育效果。所謂“潤物細無聲”,只有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切身體驗,由內(nèi)而發(fā)地轉(zhuǎn)變他的觀點和行為,這樣的心理輔導[3]才是成功的。因此,班主任在學校多次與他溝通和交流,引導他換位思考,認識欺負別人是錯誤的,并引導他找到合理的發(fā)泄情緒的途徑。在班級里,以宿舍為單位建立互幫互助小組,切身感受到同學之情,舍友之愛,讓他融入到宿舍小家庭和班集體的大家庭中來。
利用主題班會,班主任鼓勵同學們給自己的家長寫一封信,告訴家長自己想說的話,提出自己對家庭,對父母的一些看法和要求。然后,班主任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并邀請部分家長來學校面談。在家長讀完孩子寫的信后,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深入探討家長在家庭教育[4]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尋找解決辦法,引導家長逐漸轉(zhuǎn)變家庭教育觀念。在班主任與家長達成共識之后,再安排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促使家長與孩子達成和解與包容。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其人生成長過程的必經(jīng)階段,班主任引導家長理性看待孩子逆反心理和行為,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最大限度發(fā)揮家庭教育資源作用。一方面要求家長走近孩子,和孩子進行溝通,接納理解孩子,另一方面要求父母多用一些時間關注孩子內(nèi)心想法,雙方互相了解彼此的真實需求,傾聽對方的心聲,才能在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同時,消除隔閡,做出正確的反應。
身處多婚家庭孩子,已經(jīng)接受了父母離異的事實,但是在長期缺乏母愛的生活環(huán)境中,可能會對家庭生活表現(xiàn)的很冷漠,這就需要家長細心的發(fā)現(xiàn)孩子的需求,盡可能彌補孩子訴求。張某缺乏母愛,其父親應及時與親生母親交流、溝通,讓張母也能為孩子健康成長出一份力,盡一份心。在寒暑假,父親可以讓張某去四川看望其母親,共同生活;上學期間,鼓勵張某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了解母親近況,建立親情聯(lián)系,讓孩子找回缺失的母愛。此外,對于張父的現(xiàn)有婚姻家庭以及父母之間的問題,要盡可能的在父母之間解決,避免牽扯到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
粗暴的家庭教育觀念[5],不僅不能使父母達成自己的教育目標,反而會損害孩子身心健康。雖然張父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夠理解班主任苦心,也有意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愿意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并付諸實踐,這也給張某的心理疏導工作帶來了希望和轉(zhuǎn)機。在對張某的教育過程中,張父不再是對張某主觀定性,不再嚴苛粗暴地訓斥孩子,而是能夠首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開始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引導,多了一些發(fā)自內(nèi)心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在家長的配合下,經(jīng)過一年不間斷心理疏導,班主任倍感欣慰的是張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從怨憤父母到坦然接受家庭現(xiàn)狀,從自暴自棄到找尋生活樂趣。在學校和家里都能與人友好相處,學會關心集體與他人,上課能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yè),考試成績均取得不小進步。通過對中職學生厭學心理疏導,班主任不僅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而且也為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