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佳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他指出,“人才培育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2]。這些論述深刻地強調在人才培育中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還要充分認識到涵養(yǎng)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造就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改革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德對于個人、對于社會都有基礎性意義,而培養(yǎng)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時代新人是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訴求。新時代高校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對于培育時代新人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意識與品德修養(yǎng)具有重大意義。
明大德,就是要求學生有立志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當前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高校承擔著加強大學生道德建設、促進大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重要職責。培養(yǎng)學生明大德,要求高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將德育內容與國家發(fā)展前途相統(tǒng)一,并將理想信念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守公德,就是要求高校大學生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堅守社會層面的道德。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社會性要求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秩序,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中華民族歷來將公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視為美德,例如《禮記·禮運篇》中提出了“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毫無疑問,這都屬于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直至今天也可稱為重要的公德與責任意識?!吧鐣熑谓逃皇呛唵蔚馗嬷逃龑ο筘熑问鞘裁吹膯栴},其教育過程是一個引導責任認知并促成主體踐行責任行為的過程”[4],因此在高校公德教育中應更注重社會責任意識的行為轉化,不僅要使青年學生意識到所擔負的歷史使命,更要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如此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嚴私德,就是要在生活中不斷地追求自身品德的完善。2300 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個人獲取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新時代對優(yōu)秀人才的要求體現為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更要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涵養(yǎng)。因為道德素質不僅能夠反映出學生個人的思想境界、價值追求以及行為準則,還可以從私德見大德,“盡小者大,慎微者著”。高校的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與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將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吸收內化為自己的品德觀念和行為實踐,涵養(yǎng)自身道德素質、滿足個體品德修養(yǎng)的深層次需要?!熬討训隆保恍奚眇B(yǎng)德就難以成為有用之才,只有德才兼?zhèn)浞侥艹蔀閾斆褡鍙团d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德育教育若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需要轉變育人理念,提高高校德育課程的實踐性、與網絡的聯(lián)結性、充分挖掘各科課程的蘊涵的德育特質,以此來推進德育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柯爾伯格指出道德發(fā)展的動機有賴于個體對社會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創(chuàng)新高校德育教育的實踐活動形式,提升德育對大學生的教化和疏導效果,一方面要將德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高校文化活動。當前,各高校對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進行了多種嘗試,例如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策劃開展德育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5],結合德育內容和高校學生實際,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文化活動。在文化活動策劃上,可以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的內容,使高校大學生在文化活動的熏陶、浸透與教化中實現品德修養(yǎng)的完善與超越。
另一方面,將高校德育教育的開展與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充分結合。修大德,既要立志高遠,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為,又要立足平實,在日常學習和實踐中做到身體力行。當前,高校德育的方法以理論教化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會實踐,即勞動對于改造學生主觀世界的積極作用。馬克思指出,“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6]。勞動可以樹德,能夠最直接地帶領學生體驗勞動生活經歷,幫助學生克服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不良思想,并在“勞動實踐—增智修德—勞動實踐”這一教育過程的不斷循環(huán)中,實現學生品德修養(yǎng)與勞動實踐的互補互促。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9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十點三二億,其中學生群體達到21%[7]。毋庸置疑,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絡中十分重要的受眾群體,并且與現實相比,他們更加傾向于在互聯(lián)網這個“擬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交流與學習,因此互聯(lián)網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不能回避和忽視的重要陣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網絡普及率的提高,網絡中存在多元價值觀的激烈碰撞,尤其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劇烈的沖擊。這些客觀存在的現象呼吁高校加快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的載體,構建德育教育與網絡協(xié)同育人格局,切實提高德育效果。
高校要構建有效的網絡德育平臺,重中之重是要把握大學生當下存在的品德問題與思想困惑,如此才能使網絡德育平臺真正發(fā)揮育人作用,開展有深度、有價值的網絡德育工作,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德育教育。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技術實時高效的數據抓取能力以及數據可視化的特點對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可視化的特點對高校大學生在校園日常學習和生活所產生的圖書館圖書借閱數據、線上教學的反饋數據、校園網內網站瀏覽數據進行實時地收集,幫助教育者精準地掌握大學生當下的思想特點、實際需求和道德發(fā)展現狀,并以此為基礎及時調整網絡德育內容,真正做到想學生心中之所想、解學生心中之所惑。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時代新人,要充分發(fā)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8]。當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體展開,沒有與其他課程形成德育合力,效果甚微。但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時代新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僅僅依靠德育課程的育人作用是不夠的。尤其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推動了各類文化的交流互融,促進了各種社會思潮的發(fā)展,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帶有引導性、迷惑性的內容,例如西方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造成大學生的非理性情緒,消解了高校德育課程的權威性和話語權。
課程德育作為高校教育的新樣態(tài)和新形式,能夠與高校德育課程相互交錯、互為促進,適應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的發(fā)展,挖掘出大學教育課程體系及教育教學資源的德育因素。德育課程與課程德育要形成協(xié)同效應,要“堅持教育共同體理念,促進德育課程與課程德育同頻共振,保持二者之間在政治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和文化認同上政治上的一致性”[9]。因此,把握好課程德育與德育課程之間在立德上同向同行十分重要,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高校德育教育合力,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