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不斷擴大,大批外來人口涌入市區(qū),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們的居住變得越來越集中。但我們發(fā)現,鮮少在小區(qū)里看到孩子們結伴玩耍,居住在高層住宅里的孩子獨處現象日益突出。我們通過簡單調查發(fā)現:有近80%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獨處現象,而在寒暑假里,更有不少孩子是“小鬼當家,獨守空房”。
造成孩子獨處的原因
1.緊——住宅設計不適宜。多年來,我國住宅樓設計片面強調家庭舒適性、私密性,只是在戶均面積上下功夫,忽視人際交往所需的開放性。與此同時,小區(qū)內大片植被綠化、通道、景觀不斷增多,部分小區(qū)停車位占用活動場地,居民聚集活動變得很有限。如此一來,孩子們只好望而興嘆。
2.宅——不當的生活方式。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發(fā)展帶來了便利,也讓人們產生依賴。家長和孩子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世界、與人交流,越來越不愿意出門。
3.卷——教育焦慮的出現。由于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什么都從娃娃抓起,“雞娃”變成了育兒常態(tài)。于是孩子們都學起表演、鋼琴、書法、英語、美術等,家長盲目地灌輸,孩子給弄成“燒鴨”(陶行知語),無暇與同伴交往了。
4.怕——社會環(huán)境的惡化。經濟飛速發(fā)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交通事故高發(fā)、青少年犯罪、校園暴力、拐賣婦女兒童等社會丑惡現象仍然存在,家長、孩子更多選擇待在家中為安。
5.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作祟。為防止外出“闖禍”“吃虧”, 有的家長寧愿多花錢準備各種玩具,把孩子關進了“大人代兒童建好的世界里”,導致孩子將情感都寄托在玩具上,久而久之,孩子喪失了主動交往的能力。
孩子獨處的危害
阻礙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獨處,會影響孩子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獨處往往會導致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在家活潑大方,可一見生人就膽怯,局促不安,什么事都不能獨立完成;還有的孩子在家中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眾人為我”的不良心理傾向等,這對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難以很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時代需要
社會發(fā)展越來越迅猛,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它要求人們不但要有較好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能力,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的人是難以適應的,從而容易被社會淘汰。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有的人大學畢業(yè),但由于性格缺陷,不善與人交往,不會正確處理與同事的關系,無法適應工作崗位。
解決獨處的辦法
為孩子提供寬敞的交往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說,大凡思想都是與環(huán)境有密切聯系的。居住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孩子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外部環(huán)境上,居民小區(qū)要切實做到向居民開放花園、游藝場、兒童之家等去處,讓孩子真正有玩的地方、玩的設施,讓孩子喜歡來玩,能主動結交新朋友。
家長應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陶行知先生說:“兒童的世界應由兒童自己動手去創(chuàng)造,我們要停止束縛,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解放兒童的頭腦和雙手,兒童的手腦一經解放,這新的兒童世界自然應運而來?!奔议L應該改變觀念,改正自身的不足,在孩子的交往中扮演支持者、指導者的角色,為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
1.鼓勵孩子主動與外界接觸?!斑^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語)。交往也是一種受教育。交往不單是你去接受別人,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能主動地接觸別人,從中受到教育。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自由玩耍時間,可以帶領孩子去花園玩;帶孩子去串門或邀小伙伴到家里聯歡,讓孩子能主動結交新伙伴;另外,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到商店里買些小東西,與售貨員交往等。孩子通過與外界接觸,由生到熟,由被動到主動,由膽怯到熱情,怕生的現象會逐漸消失,在待人接物時會變得落落大方,熱情好客。
2.讓孩子的伙伴到家里玩。陶行知說:“我們培植兒童的時候,或拘束太過,則兒童形容枯槁,如果讓他跑,讓他玩耍,他就能長得活潑有精神?!弊鳛榧议L,不要約束孩子的交往,允許其他孩子到家里來,正如陶行知所說:“好父母要為兒童擇友,運用小孩教小孩?!北热?,家長可以主動帶小朋友來家玩,還可提醒:“寶寶,請××來家玩。”別的孩子來玩時,家長要熱情接待,支持自己的孩子拿出最好的玩具,讓大家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多干預,遇到了問題,要讓他們自己解決,從而讓孩子學習交往的技巧。游戲結束時,家長可對活動進行評價,如說:“今天,你們玩得很好,你看××小朋友房子搭得真好?!蓖ㄟ^交往,不但養(yǎng)成了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而且使他們學會了互相關心和幫助,克服了“一切以我為中心”的意識。
3.讓孩子過集體生活。對于交往缺乏積極性、主動性,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陶行知先生曾說:“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所必要?!币虼?,家長應盡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在幼兒園里,孩子有充分交往的機會,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教師還能有目的地為不合群的孩子創(chuàng)造主動、自由交往的機會,讓他們跟性格開朗、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孩子便能感受到與同伴交往的樂趣,從而情不自禁地加入與同伴的交往中去。
4.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讓孩子能“一面學,一面做”。家長要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參加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幼兒園里孩子多,性格也各不相同,通過孩子與各種類型的小朋友交往,一方面能促使孩子學會運用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是檢驗,讓孩子在交往中找到不足,提高交往能力。
家園配合
家長可以利用幼兒園的環(huán)境優(yōu)勢,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類活動。有的幼兒園會將活動向寒暑假延伸,與社區(qū)服務相結合,打造多種兒童之家,建立兒童共享空間,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動。家長應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家長要向社區(qū)多提建議
家長要向社區(qū)多提建議,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文明社區(qū)”“示范小區(qū)”,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同時,家長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社會不良現象,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使他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并學會一定的自我保護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造成孩子獨處,難以建立“朋友圈”,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會、家庭、幼兒園和學校共同解決。這其中,家庭是關鍵。家長要重視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支持孩子嘗試在一次次與同伴交往中,結交好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