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及其當代價值

      2023-04-18 14:22:48陳慶華龐維國
      心理學探新 2023年3期
      關鍵詞: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兒童

      陳慶華,龐維國

      (1.合肥師范學院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合肥 230601;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1 引言

      民國肇造,百廢待興。為破除國民思想之積弊,孫中山先生提出“心理建設”方略,并把它置于三大建國方略之首(王靜,霍涌泉,宋佩佩 等,2019)。是時,西學東漸之風日盛,改造國民心理被視為改造社會的前提(吳南軒,1934),科學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正式創(chuàng)建。這一時期的中國心理學家,一方面以“開啟民智”為使命,在借鑒西方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力發(fā)展心理學學科;另一方面也注意到“變亂紛乘”給民眾心理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希冀通過“心理衛(wèi)生”建設提升國民素質。由此,心理健康研究應時而生,并成為我國科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盡管深受西方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驗、心理衛(wèi)生等學科影響(范庭衛(wèi),2012),但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所取得的豐碩研究成果,對于我們今天開展心理健康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有鑒于此,本文旨在對民國時期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狀況作以梳理,并剖析其當代價值,以期能為相關研究者與實踐者帶來某些啟示。

      2 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根據學科是否確立以及研究重心的變化,我們可把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引介國外研究期,時間上大致介于民國成立(1912年)到心理健康學科創(chuàng)立(1930年)之間。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是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大力引介西方研究成果,但本土化研究較為少見。

      1916~1917年,《京師教育報》連續(xù)刊載丁偉東譯自日本守內喜一郎的文章《優(yōu)等兒童與劣等兒童之精神衛(wèi)生》,強調通過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兒童施以差異化教學,促進兒童的精神衛(wèi)生;1922年,東南大學率先開設“變態(tài)心理學”課程;1926、1927年,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的心理學系也相繼開設“變態(tài)心理學”課程,介紹西方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王東美,桑志芹,2019)。1928年,趙演發(fā)表《精神衛(wèi)生》《精神健康的基礎及一般原則》兩篇編譯文章,闡述了精神衛(wèi)生的目的、基礎、原則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等(閻書昌,2015,pp.177-178)。這一時期,研究者非常重視精神分析學說。如1928年,?;萸湓凇肚迦A周刊》發(fā)表譯文《精神分析與心靈衛(wèi)生》;1929年,華超出版譯著《心理學與精神治療法》。受此影響,民國初期的教育家也日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蔡元培、王國維、陶行知等人都主張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強調青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毛春梅,2007;黃書光,1999;張穎,2007)。廖世承、楊賢江等學者還積極倡導在學校訓育中貫徹心理健康原則。廖世承強調教師要多與學生個別談話,“觀察學生之性情志氣”,增進師生情感;訓育主任應備有“與學生個別談話存查表”,表中宜含有心理測驗的內容(肖朗,范庭衛(wèi),2010)。楊賢江明確提出,學校訓育與整個教育都應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給予科學指導(肖朗,范庭衛(wèi),2010)。

      第二階段為注重本土研究期,時間上大致介于1930年~1936年之間。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是心理健康學科正式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健康研究全面展開。

      1930年,章頤年在上海暨南大學率先開設《心理衛(wèi)生》課程,這標志著我國心理健康學科的正式確立。三十年代初期,隨著國際心理衛(wèi)生運動的不斷推進,吳南軒、陳宗仁、張耀翔、蕭孝嶸等人紛紛撰文探討心理衛(wèi)生的理論問題,并在高校開設心理衛(wèi)生專題講座。期間,吳南軒領銜在中央大學開展的心理衛(wèi)生教育頗具影響力。該校不僅先后開設了《心理衛(wèi)生》《兒童心理衛(wèi)生問題》《心理衛(wèi)生原理》等多門課程,而且在其主辦的《教育叢刊》《心理半年刊》等雜志刊載了一系列關于心理衛(wèi)生的文章(王蘊瑾,陳巍,2015)。伴隨學科的建立,心理健康研究與實踐也在國內全面展開。1935年,章頤年在大夏大學創(chuàng)辦問題兒童心理診察所、黃翼在浙江大學創(chuàng)辦培育院,開展心理健康的實踐研究。1936年,章頤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心理衛(wèi)生領域專著《心理衛(wèi)生概論》,受到學界高度認可(舒躍育,2015)。同年,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于南京正式成立,大大推進了我國的心理健康研究。期間,廖世承、陳鶴琴、陸志韋、蕭孝嶸、艾偉等人修訂或編制了各類智力測驗、人格測驗與學科能力測驗,利用這些工具開展兒童智力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人格特質的鑒定與評估、心理咨詢與治療等方面研究。

      第三階段為服務普通大眾期,時間上介于1937年~1949年之間。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是把心理健康研究的重心從高校轉向社會,重視普通民眾的心理健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華民族飽受戰(zhàn)爭疾苦,國民的心理健康受到強烈沖擊。是時,心理健康研究者開始系統地關注社會各階層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校,研究者一方面主張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例如吳南軒1938年撰文建議,中學增設心理學課程,大學與??茖W??砷_設心理衛(wèi)生必修課;另一方面,則強調加強案例研究,面向各級學校提供服務。例如,復旦大學、燕京大學、中央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心理衛(wèi)生的師生組織,開展討論、演講,向各年齡段的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導(閻書昌,2015,pp.221-224)。對于社會,研究者則特別關注戰(zhàn)時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丁瓚不僅通過教學、講演、研究與心理門診等形式,開展了大量提升戰(zhàn)時民眾心理健康的工作,而且還針對戰(zhàn)時難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開發(fā)了周密的考察方案,以便充分了解、及時治療這些兒童的心理問題,消除未來社會之隱患(郭本禹,2009,pp.293-302)。期間,很多報刊發(fā)表了大量以心理衛(wèi)生、精神疾病、情緒管理等為主題的文章。如《時事月報》《閩政月刊》《東南評論》先后刊載《望國人保持戰(zhàn)時心理健康》《戰(zhàn)時的心理衛(wèi)生》《軍士的心理衛(wèi)生》《抗戰(zhàn)期間的心理衛(wèi)生》等文章,分析戰(zhàn)爭期間的軍官士兵、普通民眾、青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提出了維護心理健康的相關原則(閻書昌,2015,p.228)。

      3 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的核心內容

      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主題頗為廣泛,但就其核心內容來看,主要涉及兒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測評、精神分析研究與應用三個方面。

      3.1 兒童心理健康研究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民國時期心理學家特別重視的一個研究領域。早在1923年,周尚就在《教育雜志》發(fā)表《問題兒童與心理衛(wèi)生》一文,強調對精神薄弱、逃學、頑劣、遲鈍等類型的兒童進行分析,找到其心理疾病的根源,再施以正確的指導(周尚,1923)。隨著精神分析學說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相信,成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源于兒童時期(章頤年,2013,p.4)。兒童心理健康也日益成為心理健康研究最為主要的內容。

      這一時期的心理學家特別注重考察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例如,高覺敷主張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究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并進行相應的心理診治(徐曉偉,2019);丁瓚則強調通過調查、訪談與咨詢等多種形式,深入剖析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機制。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源,許多研究者指出了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章頤年在《問題兒童的心理衛(wèi)生》一文(1936)中指出:“問題兒童皆因不幸的家庭、學?;蛏鐣斐?惟有明晰原因,改良環(huán)境,才是最有效的根本辦法?!眳悄宪?、蕭孝嶸、陳鶴琴等學者也指出,不良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環(huán)境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楊鑫輝,趙莉如,2000,pp.297-301)。對于心理問題的個體成因,高覺敷則指出,學生的問題行為大多是因為動機無法滿足,為此應深入剖析行為的本源,再實施有針對性的訓導(陳四光,2015)。

      在探究兒童問題產生根源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干預措施。例如,吳南軒于1933年發(fā)表《問題兒童之心理衛(wèi)生》一文,明確指導問題兒童的十大原則:“問題行為是因果作用的產物;研究兒童問題行為應從他的過去入手;觀察兒童的行為不可用成年人的標準;采取冷靜和客觀的態(tài)度;了解問題兒童行為的動機;注意損傷兒童情緒的細微的事故;取長補短的政策;間接控制行為的方法;消極懲罰減至最低限度;預防問題行為的重要性?!笔捫V在其《教育心理學》(1944)的“心理衛(wèi)生”一章,更是提出了教師應注意的十一條原則:對學生不可采取仇視或諷刺的態(tài)度;應注意于學生的精力之調節(jié);應注意于良好習慣之養(yǎng)成;應注意于理想之培植;應培植適當的社會精神和團體精神;應注意于危險性之符號;應注意于個別的情形;應辨別各種行為在嚴重性上之程度;對于每個問題應當求其根本原因;應設法取消學生的卑遜情感;對于學生的秘密事件應當嚴守秘密。他還提出了學生維持自身心理健康的三原則:適中原則、現實原則與詼諧原則??箲?zhàn)期間,上海、重慶、成都等地分別成立了上海兒童心理指導所、重慶心理衛(wèi)生室、成都兒童指導所等專門機構,為戰(zhàn)亂中的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1948年,湯銘新將成都兒童指導所的工作匯總成《兒童行為指導工作》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成都兒童指導所的工作經驗,并附有豐富的案例資料。成都兒童指導所主要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首先了解兒童的個人病史、家庭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同伴關系等情況,再酌情開展身體檢查、神經精神檢查或心理測驗,最后討論診治方案(胡清,2020)。這對于當時的兒童心理健康工作極具參考價值,也進一步推動了兒童心理健康研究。

      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還特別重視訓育的育心功能,強調學校教育要能夠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例如,黃翼提出“以心理衛(wèi)生為基礎之兒童訓導原則為教導兒童之最正當途徑”,他反對學校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一味地訓斥與懲罰,強調訓育工作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且對于問題學生要開展科學的心理輔導(范庭衛(wèi),2009)。章頤年認為,訓育的目的在于積極改造兒童的行為,如對于行為不良的學生予以除名,將極大地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卓學仁,陳巍,2015)。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廖世承、楊賢江等還提出了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理念。廖世承特別強調,“訓育不是由少數專職人員負責,而是由全體教員和學生共同負責”“學校內任何設施,有教育意義的,都和訓育有關”;楊賢江則提出,學校訓育及整個教育都要貫徹“全人生指導”的理念,要擔當起學生學習、人際交往、愛情、擇業(yè)、閑暇等方面的指導責任(肖朗,范庭衛(wèi),2010)。這些訓育思想,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全員、全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3.2 心理健康測評研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伴隨國際心理測驗運動的發(fā)展,我國的智力測驗、人格測驗、心理問題評估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且被廣泛運用于諸多領域。當時的社會工作家吳楨認為,“社會工作者要與心理學者密切合作,將智力測驗、心理測驗、特殊才能測驗等用于醫(yī)療社會工作、青少年犯罪、兒童行為問題等方面(王春霞,2016)?!?/p>

      1920年,廖世承與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開設了測驗課程,并以心理測驗試驗學生,開啟了我國科學心理測驗之先河(趙莉如,1990);1921年,兩人還合編出版了我國最早的智力測驗專著《智力測驗法》一書??紤]到我國各地方言的較大差異以及當時的高文盲率,劉湛恩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以美國的非語言智力測驗為參考,編制了我國最早的本土化非語言智力測驗。1922年,他在桑代克的指導下,完成其博士論文《非言語智力測驗在中國的運用》(王勇,錢燕燕,陳巍,2017)。這些智力測驗可“辨別智愚,甄別班次,分別才能,估量成績,改進教法,鼓勵學業(yè),診斷優(yōu)劣,預測將來(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1985,p.441)”,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智力測驗,研究者還系統開發(fā)了用于評估個性的測評工具。例如,蕭孝嶸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后修訂了普雷西XO測驗、古氏畫人測驗、馬士通人格評定量表、萊氏品質評定量表等人格測驗,并進行推廣與應用(李秋生,王小文,2017)。1931年,中國測驗學會在南京成立;次年,學會主辦的《測驗》雜志創(chuàng)刊,心理健康測評研究得以進一步推動(張厚粲,余嘉元,2012)。是時,心理健康的標準問題也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1936年,章頤年在其專著《心理衛(wèi)生概論》中提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1)像別人,即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與大多數人相似;(2)與年齡相符,即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符合其年齡特征;(3)能適應他人,即具有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4)快樂,具有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5)統一的行為,即行為是一致的、完整的;(6)適度的反應;(7)把握現實,能主動面對而不是逃避現實;(8)尊重他人的意見(章頤年,2013,pp.25-37)。抗戰(zhàn)期間,用于評估心理健康的工具繼續(xù)得到發(fā)展。丁瓚編制《自我心理檢討》大綱,并指導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心理衛(wèi)生室編制了《兒童行為指導咨詢表》,蕭孝嶸修訂《蕭氏訂正個人事實表格第一種》《蕭氏訂正個人事實表格第二種》等,這些工具均可適用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與研究(范庭衛(wèi),2014)。當時的美國心理學家麥柯爾認為,我國編制的心理測驗足以與美國的水平相當,甚至有些比美國更優(yōu)(漆書青,1994)。

      周先庚指出,“研究指導情感生活適應不良的人,能夠做點貢獻,這是心理學家的責任(嚴慧中,陳巍,2014)?!倍睦斫】禍y驗則是研究者幫助國人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依據。1932年,周先庚等人采用瑟斯頓的“煩惱調查單”調查了約600名大、中學生,結果表明:中國大學生中情感障礙者遠多于美國大學生。他指出,一些中國學生雖有心理疾患但卻無處醫(yī)治,學校有必要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并予以存檔(嚴慧中,陳巍,2014)??箲?zhàn)期間,錢蘋等人采用團體測驗與個別談話相結合,發(fā)現從淪陷區(qū)搶救出來的難童們大多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心理專家們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案,特別強調應幫助難童改進人際關系,培養(yǎng)難童間團結互助的精神,盡可能與難童的家人、親友取得聯絡,且要提高保育人員的素質(蘇華,1995)。

      3.3 精神分析研究與應用

      民國時期,精神分析學派在國際上具有很大的影響,我國心理學界也對此一直保持高度關注。相關的研究者不僅開展了大量關于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而且還特別注重該理論在心理健康實踐中的應用。

      對于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高覺敷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25年,他翻譯了弗洛伊德在美國克拉克大學五次演講內容的《精神分析五講》,并譯成《心之分析的起源及發(fā)展》發(fā)表在《教育雜志》上(張曉旭,2010)。之后,他又發(fā)表多篇文章評介精神分析理論,并于三十年代翻譯了弗洛伊德的兩部重要著作《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為國人全面認識精神分析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高覺敷,2005,p.401)。高覺敷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過分夸大潛意識的意義;泛性論違反了唯物論的歷史觀,抹煞了社會文化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本能概念否定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張曉旭,2010)。

      1932年,戴秉衡師從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沙利文,繼承了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思想。他不認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及驅力理論等觀點,而強調文化模式與人格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當下”應更受關注。以這些思想為指導,1936~1939年他在北平協和醫(yī)學院神經精神科開展門診、培訓與研究工作(郭本禹,閻書昌,2020)。同一時期,丁瓚也較為深入地研究了精神分析。他先后發(fā)表《心理分析的新途徑》《弗洛伊德理論的限度》等多篇文章,對精神分析理論做出了客觀評價。他一方面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是科學地認識人類心理的最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指出,精神分析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忽略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沈佩琦,2018)。

      在民國時期青少年心理問題矯治的個案研究中,精神分析取向成為重要的理論基礎。高覺敷在《治療教育》(1940)一文中指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診治具有反社會傾向的青少年兒童。他依據精神分析理論,提出“易欲望為動機”的思想,主張通過觀察,并與兒童及其親友談話,追溯幼時經驗,探尋問題行為的深層原因(徐曉偉,2019)。中華慈幼協會負責人李卓依總結其多年的臨床案例,在《現代父母》發(fā)表多篇《兒童個案紀》,介紹問題兒童的診治情況。在她的診治方案中,“自由聯想”是探究病源與治療病癥的重要方法(胡清,2020)。蕭孝嶸指導研究生錢蘋用精神分析方法進行抑郁癥兒童研究,并發(fā)表了研究報告《抑郁兒童之個案研究》(1935)(肖朗,范庭衛(wèi),2010)。1937~1948年,丁瓚先后在北平、重慶、南京開展心理治療工作,并把精神分析運用于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個案資料。在錢蘋與丁瓚發(fā)表的個案報告中,他們分別運用夢的解析,了解兒童潛意識中的壓抑與創(chuàng)傷,使兒童充分傾訴其內心的困擾,予以有效矯治。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丁瓚還多次引用精神分析理論,在《西風》《大公報》等報刊回復讀者的來信咨詢,幫助民眾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4 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特征

      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大多抱著科學救國的信念負笈海外,學成回國之后,他們一方面致力于西方科學心理學的傳播,另一方面希冀借助心理科學解決本土問題(Blowers,Cheung,& Ru,2009)。這種時代精神,決定了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本土性與應用性特征。

      4.1 堅持科學標準,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大都受過科學心理學的訓練,他們非常重視按照科學標準開展心理學研究(王東美,桑志芹,2019),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汪敬熙指出:“只有由實際做問題的研究才能體會到科學方法的精神和意義,才能真正學會運用科學方法而不是僅會把這種思想方法在嘴邊講來講去(郭本禹,2009,p.184)?!痹谛睦斫】笛芯糠矫?他們不僅重視理論研究,更注重從實踐中獲取豐富的實證材料。例如,為了更具針對性地改良兒童的德育問題,陳大齊編制了兒童道德意識調查表,并于1918年在北京、浙江、江蘇、江西、直隸、山西等地展開調查(郭本禹,2009,pp.6-7)。為了檢測學生的智力問題,1922年春,廖世承、陳鶴琴采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在京滬一帶學校對1400余名學生進行施測;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qū)組織開展普通的智力與教育測驗,施測總人數超過10萬人(趙莉如,1990)。1939年,艾偉在中央大學開辦學習心理實驗班,主要研究初中國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學習問題。例如,對于初中生文言文誦讀問題,艾偉從“篇幅長短與誦讀速率”“文章內容在背誦與默讀上的影響”等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并給予學習困難學生及時干預(李陳哲,2018)。1944年,艾偉等人還采用自行編制的《小學國語閱讀診斷測驗》,在15所小學調查了四、五、六年級的1112名小學生,研究閱讀心理領域的深層個別差異,以及時發(fā)現與補救兒童閱讀能力的不足(崔麗瑩,1999)。

      4.2 聚焦本土問題,強調心理健康研究的中國化

      民國時期心理學家深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特別強調本土問題的解決。張耀翔提倡“外國學問中國化”,潘菽認為學術研究應結合本國國情且適應實際需要,丁瓚則明確提出“心理衛(wèi)生中國化”的思想。相應地,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主要表現為:其一,以西方的心理學理論為框架,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例如,近代佛教大師太虛在其《佛學與心理衛(wèi)生》(1938)一文,用佛教的觀點來闡述心理疾病的根源與應對措施:“癡、執(zhí)、貪、慢、嗔、疑為六根本煩惱,而忿、恨等二十為隨煩惱,其預防治療及培養(yǎng)增進其健康,則仍不外發(fā)起并擴充信、慚、愧、精進等十一種善心”。張耀翔發(fā)表了《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史略》(1940)一文,系統梳理了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管子、韓非等古代先賢的心理學思想,并在古代心理健康與心理測驗等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究(汪鳳炎,2008,pp.645-647)。張瑞璠發(fā)表《老子的心理衛(wèi)生》(1946)一文,認為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即有心理健康的主張。胡忠智發(fā)表《中國固有之心理衛(wèi)生學》(1949)一文,較為深入地剖析了孔子的心理健康思想(閻書昌,2015,第246頁)。其二,在借鑒西方心理健康理論和測評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本土化的理論和工具。例如,戴秉衡注重從社會文化背景理解人格問題(Blowers,2004),他結合在北平協和醫(yī)學院收集的資料,發(fā)表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格問題》(1941)一文,就中國患者所面對的經濟與工作、家庭、學業(yè)、社會、婚外情等社會問題作了較為細致的分析(郭本禹,閻書昌,2020)。此外,廖世承、陸志韋、蕭孝嶸、丁瓚等心理學家也在借鑒西方心理健康測評研究的基礎上,修訂或自行編制適合我國國情的多種智力測驗、人格測驗以及心理與行為問題評估工具。

      4.3 注重服務社會,凸顯心理健康研究的應用性

      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者,深受中山先生“心理建設”思想的影響,他們特別強調研究的應用性。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服務已呈現出全方位、多樣化特征。首先,在服務的內容上,涉及到兒童的行為問題、學習問題、心理障礙、職場心理衛(wèi)生、戰(zhàn)時心理調節(jié)等多個方面。例如,章頤年在大夏大學創(chuàng)立的問題兒童心理診察所,為頑皮、愚笨、偷竊等各類問題兒童進行診斷,并結合臨床案例,為兒童教育提出對策與建議(舒躍育,2015)。曹仞千發(fā)表了《一個小學教師應有的心理衛(wèi)生常識》(1937)一文,引導教師預防與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蕭孝嶸組織中央大學的心理學者開展人事心理學研究,探討改善不同行業(yè)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箲?zhàn)時期,丁瓚在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心理衛(wèi)生室開展了大量咨詢工作,為戰(zhàn)時民眾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其次,在服務的形式上,做到了豐富多樣。這包括:一是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是時,《西風》《青年生活》《現代父母》《教育雜志》等報刊雜志發(fā)表了大量文章,普及心理健康問題。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小學教師》半月刊,更是于1937年第4卷第17期推出“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號,系統介紹了“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原則”“學校與家庭兒童的心理衛(wèi)生”“兒童心理的缺陷與治療”等多方面的知識。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還定期進行心理衛(wèi)生講座,“用國內的個案材料來擴大心理衛(wèi)生的宣傳”(丁瓚,1945,pp.1-8)。二是開展專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例如,除了章頤年1935年設立的問題兒童診察所外,上海中華慈幼協會于1936年設立了兒童心理診察所,開展兒童心理治療工作(楊鑫輝,趙莉如,2000,p.192)。1942年,丁瓚在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了設立心理衛(wèi)生咨詢處與心理衛(wèi)生門診;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專門設立了“兒童行為指導會”“兒童行為指導門診”(范庭衛(wèi),2014)。三是對心理健康工作者進行培訓。例如,1941年,丁瓚邀請社會工作家吳楨到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工作,培訓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相關的社會工作人員(范庭衛(wèi),黃劍,2010)。

      5 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的當代價值

      回望民國時期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研究內容及主要特征,可以看出,如下三個方面對于我們今天開展心理健康研究仍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價值。

      5.1 愛國主義情懷是心理健康研究的不竭動力

      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大都本著救國救民的理想而開啟了中國的心理健康研究與實踐。他們既是學貫中西的心理學家,更是滿腔熱忱的愛國志士。他們堅信“民心健全者國必強盛,民心墮落者國必衰微(卓學仁,陳巍,2015)”,堅信心理建設是民族復興的基本條件,國民心理健康是心理建設的必要前提(吳南軒,1934);他們把民族復興作為自己的學術使命,把“心之為用”作為自己報效國家的基本途徑。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他們在社會動蕩中堅持研究,在戰(zhàn)火紛擾中服務民眾。今天,雖然我們生活在社會和諧、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幸福環(huán)境中,但是加強心理健康研究、促進國民心理健康、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依然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像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前輩一樣,將愛國情懷融入到心理健康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勇于擔當、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健康中國的建設之中。

      5.2 增進人民福祉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使命

      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鮮明的應用性特征。是時,盡管心理健康研究者亦重視學科建設,但他們更為關注的是面向社會需求,解決民眾問題,增進人民福祉。他們將“心理衛(wèi)生”視為“與‘革心’及‘心理建設’同一涵義的東西”(吳南軒,1938),“以保護與促進國民之精神健康及防止國民之心理失常與疾病為唯一之目的(張喬齡,陳巍,2017)”。正是這種服務民眾的自覺意識與責任擔當,贏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從而使得當時的研究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始終充滿著旺盛的活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這實際上是要求充分發(fā)揮心理學的應用價值,面向全體國民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葛明貴,高函青,2020)。為此,新時代的心理健康研究者更應以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為榜樣,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面向民眾,更加切實地開展好社會心理服務工作。

      5.3 扎根中國大地是心理健康研究的根本出路

      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盡管是以引介西方的研究成果為發(fā)端的,但其基本思路是在吸納西方先進理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外國學問中國化”,這一民國時期的心理健康研究并非與西方一樣“為了科學而科學”,而是牢牢地扎根于中國的現實土壤,著力解決本國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以求實現“啟蒙”“救亡”“強國”的時代使命(王東美,桑志芹,2019)。民國時期的心理學家崇尚西方的科學精神,同樣也重視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他們既重視學習西方的心理健康理論,也重視發(fā)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在他們身上既顯現出文化自覺的主體意識,又顯示出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可以說,博采中西之長,凸顯中國特色,扎根中國大地,解決本土問題,是民國時期心理健康研究繁榮發(fā)展的根本保證。今天,中國的心理健康研究與民國時期盡管不可同日而語,但本土化的國民心理健康問題依然普遍存在。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日之心理健康研究者應進一步繼承民國先輩的寶貴精神財富,一方面探究有效方法,切實解決民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注重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理論和技術,為世界心理健康研究做出中國化的貢獻。

      猜你喜歡
      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兒童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十次全國心理衛(wèi)生學術大會通知
      心理與健康(2017年7期)2017-05-30 07:35:29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考研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的特征研究
      英國皇家海軍心理衛(wèi)生保障
      基層部隊開展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阳西县| 苏州市| 平顶山市| 息烽县| 东乡县| 佛学| 西昌市| 桂平市| 东安县| 弋阳县| 交口县| 壶关县| 磐石市| 航空| 兴文县| 辰溪县| 台前县| 衡山县| 于都县| 虞城县| 霸州市| 洛浦县| 怀化市| 昌宁县| 垦利县| 施秉县| 卢龙县| 江永县| 普定县| 古浪县| 顺昌县| 神木县| 通河县| 韶关市| 无极县| 上高县| 普陀区| 韶关市| 浦城县| 梅河口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