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王富勝 楊榮洲 汪淑霞 潘曉春 杜弢 劉莉莉 王文娟
摘要:當歸是甘肅省定西市品牌大宗道地藥材之一,但生產中的早薹問題導致其成藥期質量下降,已成為制約當地當歸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瓶頸。為了篩選出適宜在當地種植的最佳當歸品種和種苗,以岷歸系列品種為試材,采用二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研究了不同當歸品種及其種苗規(guī)格對成藥期當歸質量和經濟收益的影響。結果表明,選擇移栽單株鮮重約0.7 g、主根長7.1 cm、側根數少于0.2條/株的岷歸4號種苗,是最適宜獲得當歸主要農藝性狀較優(yōu)、早薹率低、抗病性較強、產量及經濟收益高的種植方案。應用該種苗種植時,當歸單株鮮根重最重,為69.3 g;鮮根折合產量最高,為11 800.0 kg/hm2;經濟純收益最高,為67 600.0元/hm2;產投比最優(yōu),為21.1元/元。建議在定西地區(qū)及類似區(qū)立地條件下,優(yōu)先選擇岷歸4號小種苗。
關鍵詞:當歸;品種;種苗規(guī)格;質量;經濟收益
中圖分類號:S567.5?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03-0239-07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03.010
Abstract: Angelica sinensis is one of the genuine medicinal herbs in Dingxi, Gansu Province. However, the production problem of early bolting often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medicinal quality during formative period, which has become the biggest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ngelica sinensis industry. In order to select the optimum variety and seedling for local production, by adopting two-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varieties in Mingui series were used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to study effec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seedling sizes on the qual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A. sinensis during the medicinal value formativ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ecting and transplanting A. sinensis seedling of Mingui 4 with fresh weight of about 0.7 g per plant, main root length of 7.1 cm and lateral root number less than 0.2 per plant was the most suitable planting scheme which showed superior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low early bolting rate,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high yield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 By adopting this planting scheme, fresh root weight per plant (69.3 g), average fresh yield (11 800.0 kg/ha), net return (67 600.0 RMB/ha) and the production investment ratio(21.1 RMB/RMB invested) were the best among other treatm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Mingui 4 and small seedling should be the most suitable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scheme for A. sinensis in Dingxi and other areas with similar site conditions.
Key words: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Variety; Seedling size; Quality; Economic benefit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是著名中藥材之一,具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1 - 4 ],主要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抗缺氧、抑菌、抗癌、抗動脈硬化及藥膳保健和護膚美容等用途[5 ]。當歸在甘肅省定西市南部的高寒陰濕生態(tài)區(qū)(岷縣、渭源縣、漳縣等地)栽培歷史更為悠久,素有“岷歸”之美譽[6 ]。當歸的生產生命周期為3 a,第1年為幼苗期,第2年為成藥期,第3年為開花結籽期[7 ]。但部分植株由于品種、種苗大小及春化階段溫度不同等原因,在成藥期提前抽薹開花結籽,這種現象稱之為早薹,發(fā)生早薹的當歸植株肉質根逐漸纖維化而失去藥用價值[8 ]。生產實踐表明,甘肅省定西市種植的當歸早薹率一般為20%~50%,嚴重的可達到80%以上,造成當歸的大面積減產[9 ]。造成當歸早期抽薹的原因有很多,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種及移栽期、種苗大小和種子播種期等因素是導致當歸早薹現象的主要因素[10 ],但對不同品種種苗分級栽培的應用和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以岷歸系列品種為試材,將種苗分級移栽后通過調查農藝性狀、早薹率和發(fā)病情況及鮮根產量,以期篩選出符合定西當歸種植區(qū)的最佳品種和種苗規(guī)格,為甘肅當歸高效栽培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當歸品種為岷歸2號、岷歸4號、岷歸5號、岷歸6號。種苗規(guī)格:大種苗單株平均鮮重2.2 g,主根均長13.6 cm,側根平均數1.7條/株;中種苗單株平均鮮重1.2 g,主根均長11.3 cm,側根平均數0.5條/株;小種苗單株平均鮮重0.7 g,主根均長7.1 cm,側根平均數0.2條/株。各岷歸品種種苗均由甘肅省定西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提供。
種苗育苗區(qū)立地條件:海拔1 890 m,年平均氣溫7.1 ℃,日照時數2 100 h,土壤為耕種黃綿土,pH 8.2,采用日光溫室+50%黑色遮陽網育苗,水分根據土壤墑情人工調控,苗齡110 d。
1.2?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在岷縣閭丼鎮(zhèn)狼渡灘九眼泉淺山山坡地進行。試驗區(qū)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2 580 m,年均降水量660 mm,日照時數1 900 h,年均氣溫為5.5 ℃)。試驗地土壤類型為耕種黑土,質地重壤,肥力均勻。0~20 cm耕層土壤含有機質34.21 g/kg、全氮0.525 g/kg、全磷1.701 g/kg、水解氮6.3 mg/kg、速效磷6.1 mg/kg、速效鉀145 mg/kg,pH 8.3。試驗地四周空曠、無大樹及高稈植物和其他障礙物,地勢開闊、通風透光,環(huán)境條件控制良好。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雙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A因素為當歸品種,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岷歸2號、岷歸4號、岷歸5號、岷歸6號;B因素為種苗大小,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大種苗、中種苗和小種苗,試驗共設12個處理組合,隨機區(qū)組排列,每處理組合均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15.0 m2(5.0 m×3.0 m),小區(qū)間距、走道均為50 cm,便于觀測記載及田間管理。
試驗采用露地壟植栽培方式,壟寬100 cm,溝寬50 cm,每小區(qū)做2壟,每壟栽植4行,按穴距25 cm、平均行距37.5 cm,每穴栽植健壯種苗2株。早薹期過后定苗,每穴選留健苗1株,保苗10萬株/hm2左右。多余植株一次性間除。栽植前結合整地一次性基施磷酸二銨(含N18%、P2O5 46%)300 kg/hm2、尿素(含N 46%)120 kg/hm2。各小區(qū)生產條件和管理標準一致。
于2020年8月11日田間測定株高、冠幅、葉片數、葉長、葉寬、早薹率、褐斑病發(fā)病率等指標。于10月29日(成藥采挖期)在田間按小區(qū)分別取樣10株,測定鮮根重、主根長、蘆頭莖粗、側根數、麻口病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參照王立等[11 ]方法指標。收獲時,各小區(qū)分別去掉2個邊行、兩端各去掉50 cm,以實際收獲面積進行當歸鮮根重計產并折算產量。
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發(fā)病株數/各級代表數值)/(調查株數×9)×100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7、SPSS統計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新復極差法(Duncan)檢驗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組合對當歸地上部的影響
2.1.1? ? 地上部主要農藝性狀? ? 由表1可知,株高以岷歸5號中種苗處理最高,為39.7 cm;岷歸5號大種苗處理最矮,為31.1 cm;其余處理株高為33.0~39.1 cm。岷歸4號大種苗、岷歸5號中種苗、岷歸5號小種苗、岷歸6號小種苗間株高差異不顯著,但均與岷歸5號大種苗差異顯著,與其余處理差異均不顯著,且其余處理間差異也均不顯著。冠幅以岷歸6號小種苗處理最大,為59.9 cm;岷歸2號小種苗處理最小,為43.0 cm;其余處理冠幅為44.0~58.3 cm。當歸植株冠幅岷歸6號小種苗、岷歸4號大種苗均與岷歸2號大種苗、中種苗、小種苗差異顯著,岷歸4號大種苗、中種苗、小種苗的冠幅均顯著高于岷歸2號的大種苗、中種苗、小種苗。葉片數以岷歸6號小種苗處理最多,為3.8枚/株;岷歸6號大種苗處理最少,為3.1枚/株;其余處理為3.4~3.7枚/株。葉長以岷歸4號大種苗、岷歸5號小種苗處理最長,均為29.7 cm;岷歸2號小種苗處理最短,為20.6 cm;其余處理為21.2~27.9 cm。葉寬以岷歸5號小種苗處理最寬,為23.7 cm;岷歸5號大種苗處理最窄,為16.4 cm;其余處理為17.0~23.4 cm。
從表2、表3可知,各當歸品種的平均株高以岷歸4號最高,為37.9 cm;各種苗大小的平均株高以小種苗最高,為37.3 cm。各當歸品種的冠幅以岷歸4號最大,為54.3 cm;種苗大小的平均冠幅以中種苗最大,為50.9 cm。不同處理對當歸葉片數、葉寬和葉長的影響不盡相同,不同品種不同種苗大小對葉片數的影響不明顯,但對葉長、葉寬的影響各異。岷歸2號、岷歸4號、岷歸5號、岷歸6號的平均葉長分別為23.6、27.0、26.4、24.4 cm,平均葉寬分別為20.5、21.0、20.9、19.4 cm。各品種的平均葉長以岷歸4號最長,為27.0 cm;平均葉寬也以岷歸4號最寬,為21.0 cm。不同種苗的平均葉長以中種苗最長,為26.7 cm;平均葉寬最寬,為21.8 cm。
2.1.2? ? 早薹率和褐斑病發(fā)生情況? ? 不同品種和種苗大小對當歸早薹率的影響各異(見圖1、圖2)。從品種角度分析,當歸早薹率表現為岷歸4號 < 岷歸6號 < 岷歸5號 < 岷歸2號;從種苗規(guī)格角度評價,當歸早薹率表現為小種苗 < 中種苗 < 大種苗??梢?,在當歸早薹高發(fā)區(qū),宜選擇岷歸4號、單株重約0.7 g的小種苗,可有效降低當歸早薹率。褐斑病是當歸葉片的主要病害,當歸葉片感染褐斑病會致其葉片的光合作用減弱,光合產物積累減少,對當歸產量的影響較大。從品種角度比較,褐斑病發(fā)病率表現為岷歸6號 > 岷歸2號 > 岷歸4號 > 岷歸5號;從種苗規(guī)格的角度進行比較,褐斑病發(fā)病率表現為大種苗 > 中種苗 > 小種苗,小種苗的褐斑病發(fā)病率最低(見圖1、圖2)。生產上應根據當歸種植區(qū)自然條件選擇種苗,在褐斑病重發(fā)區(qū)宜選擇較小種苗可有效降低褐斑病發(fā)病率。
2.2? ?各處理組合對當歸地下部的影響
2.2.1? ? 根系綜合性狀? ? 由表4可知,當歸品種及種苗大小不同,對其根系綜合農藝性狀的影響不同。單株根重以岷歸4號小種苗處理最重,為69.3 g;岷歸6號小種苗處理最輕,為40.8 g;其余處理單株根重為41.5~59.4 g。主根長以岷歸6號中種苗處理最長,為24.4 cm;岷歸5號中種苗處理最短,為21.4 cm;其余處理主根長為21.9~23.8 cm。莖粗 > 0.5 cm側根數以岷歸4號大種苗處理最多,為5.4條/株;岷歸6號小種苗處理最少,僅為1.5條/株;其余處理莖粗 > 0.5 cm側根數為2.6~5.3條/株。說明若種苗過大,則莖粗 > 0.5 cm側根數將會增多,導致當歸商品性狀降低。蘆頭徑粗以岷歸4號小種苗處理最粗,為27.8 mm;岷歸5號中種苗處理最細,為20.4 mm;其余處理蘆頭徑粗為21.2~26.6 mm。
由表5、表6可知,各當歸品種以岷歸4號的平均單株根重最重,為60.4 g;平均主根長最長,為24.3 cm;平均蘆頭徑粗最粗,為25.7 mm;莖粗 > 0.5 cm平均側根數亦最多,為4.7條/株。不同種苗大小以小種苗的平均單株根重最重,為53.6 g;平均主根長最長,為22.9 cm;莖粗 > 0.5 cm側根數最少,為3.2條/株;平均蘆頭徑粗最粗,為24.1 mm。
2.2.2? ? 當歸根系病情指數和麻口病發(fā)生情況? ? 由圖3、圖4可知,不同品種與不同規(guī)格種苗的當歸麻口病發(fā)病率和根系病情指數各異。不同當歸品種的根系病情指數表現為岷歸2號 < 岷歸4號 < 岷歸6號 < 岷歸5號,麻口病發(fā)病率表現為岷歸4號 < 岷歸2號 < 岷歸6號 < 岷歸5號。不同規(guī)格種苗的當歸根系病情指數表現為大種苗 > 中種苗 > 小種苗,麻口病發(fā)病率表現為大種苗 > 小種苗 > 中種苗。
2.3? ?對當歸鮮根產量的影響效應
由表7可知,不同處理對當歸鮮根產量的影響不同,鮮根折合產量以岷歸4號小種苗處理最高,為11 800.0 kg/hm2;岷歸2號小種苗處理次之,為11 400.0 kg/hm2;岷歸4號中種苗處理居第3位,為9 700.0 kg/hm2;岷歸4號大種苗處理居第4位,為9 500.0 kg/hm2;岷歸2號中種苗處理居第5位,為9 000.0 kg/hm2;其余處理鮮根折合產量為4 500.0~7 500.0 kg/hm2。從品種角度比較可知,岷歸2號、岷歸4號、岷歸5號、岷歸6號的鮮根平均折合產量分別為8 766.7、10 333.3、? ?5 200.0、5 800.0 kg/hm2,影響效應表現為岷歸4號 > 岷歸2號 > 岷歸6號 > 岷歸5號。從種苗規(guī)格的角度來比較,大、中、小種苗的當歸鮮根平均折合產量分別為6 350.0、7 900.0、8 300.0 kg/hm2,影響效應表現為小種苗 > 中種苗 > 大種苗。
為檢驗不同方案對當歸產量的真實效應,應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法進行檢驗分析,結果處理間差異極顯著(F=107.635** > F0.01=3.18),表明不同品種及種苗大小對當歸產量有極顯著效應。為了進一步驗證不同方案間增產效應的真實性,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驗證,結果表明,岷歸4號和岷歸2號當歸鮮根產量差異不顯著,均極顯著高于岷歸5號和岷歸6號。綜合分析,在試驗區(qū)立地條件下種植當歸時,以岷歸4號鮮根平均折合產量最高,為10 333.3 kg/hm2;以小種苗當歸鮮根平均折合產量最高,為8 300.0 kg/hm2。因此,在當歸栽培中,為提高當歸鮮根產量,可在相似的立地環(huán)境條件下選擇岷歸4號小種苗進行栽植。
2.4? ?對當歸經濟收益的影響
從表8可以看出,不同種植處理對當歸產量和經濟收益的效應各異,各處理組合經濟純收益為20 600.0~67 600.0元/hm2,相差近2.2倍。其中栽植岷歸4號小種苗時總收益最高,為70 800.0元/hm2;經濟純收益最高,為67 600.0元/hm2;產投比最高,為21.1元/元??偸找嫖挥谇?位的依次為岷歸4號小種苗、岷歸2號小種苗、岷歸4號中種苗、岷歸4號大種苗、岷歸2號中種苗,經濟純收益與總收益表現一致,產投比位于前5位的依次為岷歸4號小種苗、岷歸2號小種苗、岷歸4號中種苗、岷歸6號小種苗、岷歸2號中種苗。
3? ?討論與結論
一般認為,種苗的大小和苗重與當歸早薹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2 ],在苗齡100 d的情況下,種苗單株平均鮮重約1.0 g時,當歸的早薹率顯著降低[13 ]。本研究顯示,選擇移栽單株鮮重約0.7 g、主根長7.1 cm、側根平均數0.2條/株的當歸小種苗,當歸早薹率較低、抗病性較強,這與李明世等[13 ]的研究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與移栽苗齡(110 d)、貯藏期溫度及春化階段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有關。大種苗在育苗期貯存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致其生殖生長提前,造成當歸在成藥期產生提前抽薹開花的現象,所以當歸在育苗期應采用遮陰或選擇低肥土壤條件來控制其生長速度[14 ],從而達到降低早薹率、提高當歸成藥期質量的目的。
當歸的植株質量一般通過其地上部和根系的農藝性狀來綜合評價[13 - 15 ],種苗大小和主根長等農藝性狀也是影響當歸早薹和成藥期質量的因素之一[16 ]。已有的研究表明,種苗大小是影響當歸質量很重要的指標,根直徑較小的種苗在抽薹前其根、莖和葉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物質積累較少[17 ],不利于當歸由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所以根直徑較小的種苗移栽后成藥期植株生長良好,將種苗分級移栽成了當歸規(guī)范化生產的必然。杜弢等[18 ]以單根重為指標,將當歸種苗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后進行移栽的結果表明,用二級種苗(單根重0.74~1.38 g)移栽后收獲的藥材不論從外觀性狀、產量和品質,均優(yōu)于其他級別種苗移栽后收獲藥材的相關指標,成藥期植株早薹率也較低。藺海明等[19 ]研究認為,選擇直徑為0.46~0.65 cm的當歸種苗移栽后產量較高。大種苗因在苗期貯存的營養(yǎng)物質更豐富,移栽后成藥期更易抽薹導致藥材品質下降,而小種苗因在幼苗期貯存的營養(yǎng)物質相對較少,導致在成藥期小種苗的單根鮮重較低,產量下降[10 ],這一結論與本研究一致。當歸優(yōu)產品種的選擇也應根據生產區(qū)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來確定[20 ]。本研究顯示,岷歸4號更適宜在試驗區(qū)氣候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移栽后其主要農藝性狀較優(yōu)、折合產量及經濟收益均較高。岷歸4號中種苗處理的折合產量雖低于岷歸4號小種苗和岷歸2號小種苗處理的折合產量,但其成藥期植株早薹率最低、單株鮮根重最大,麻口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最低,也可作為當地的種植方案來推廣應用。
田間觀測與系統分析表明,不同技術方案對當歸主要農藝性狀、早薹率、抗病性、商品外觀形態(tài)及經濟效益均有不同影響。在同一氣候和栽培條件下,栽植岷歸4號小種苗時早薹率最低,產量最高,經濟純收益最好。由此可見,選擇移栽單株鮮重約0.7 g、主根長7.1 cm、側根數少于0.2條/株的岷歸4號小種苗,是最適宜獲得當歸主要農藝性狀較優(yōu)、早薹率低、抗病性較強、產量及經濟收益高的種植方案。應用該種苗種植時,當歸單株鮮根重最重,為69.3 g;鮮根折合產量最高,為11 800.0 kg/hm2;經濟純收益最高,為67 600.0元/hm2;產投比最優(yōu),為21.1元/元。建議在定西地區(qū)及類似區(qū)立地條件下,優(yōu)先選擇岷歸4號小種苗。在當歸栽培中,確定技術方案時,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當年氣候預測、經濟實力和投資水平進行決策,自然條件較好、風調雨順的年份可選擇岷歸4號小種苗進行優(yōu)化栽培,自然條件一般、降水較少的年份可選擇岷歸4號中種苗進行抗逆栽培。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139.
[2] 馮守疆,頓志恒,張美蘭,等.? 綠色高效施肥技術在當歸上的應用研究[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22,53(5):51-55.
[3] 劉潤萍,王興政,楊薇靖,等.? 海拔對秋直播當歸生長動態(tài)及品質的影響[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21,52(7):50-55.
[4] 賈蕊鴻,崔增團,頓志恒,等.? 岷縣當歸適宜性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 寒旱農業(yè)科學,2022,1(3):291-294.
[5] 黃偉暉,宋純清.? 當歸的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0,26(3):147-151.
[6] 趙楊景,陳四保,高光耀.? 道地與非道地當歸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質[J].? 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19.
[7] 王田濤,王? ?琦,王惠珍,等.? 連作條件下間作模式對當歸生長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2013,22(2):54-61.
[8] 黃? ?珊.? 當歸早期抽薹分化和內源性激素變化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
[9] 王馮愛.? 淺析2017年岷縣當歸早期抽薹率上升原因[J].? 中國中藥雜志,2016,41(1):20-23.
[10] 尚虎山,孫志蓉,王富勝,等.? 播種時期與育苗密度對當歸種苗質量及其成藥產值的影響[J].? 中國現代中藥,23(2):329-331.
[11] 王? ?立,惠娜娜,馬永強,等.? 不同顆粒劑散施防治當歸麻口病的效果[J].? 中國植保導刊,2015,35(6):70-71;66.
[12] 王文杰,張正民.? 當歸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徑[J].? 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3] 李明世.? 防止當歸早期抽薹的研究[J].? 西北植物研究,1983,3(1):70-76.
[14] 王國祥,米永偉,蔡子平,等.? 育苗模式對當歸種苗和藥材質量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 中醫(yī)藥學報,2018,46(3):28-30.
[15] 金彥博,郭鳳霞,陳? ?垣,等.? 岷縣不同茬口對當歸種苗生長及抗病性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2018,27(4):69-78.
[16] 王興政,藺海明,劉學周.? 種苗大小對當歸綜合農藝性狀及抽薹率的影響[J].? 甘肅農業(yè)大學報,2007,42(5):59-63.
[17] 邱黛玉,藺海明,方子森,等.? 種苗大小對當歸成藥期早期抽薹和生理變化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2010,19(6):100-105.
[18] 杜? ?弢,郭增祥,王惠珍,等.? 當歸種苗大小與植株生物量積累及藥材質量的關系[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9):2870-2873.
[19] 藺海明,邱黛玉,陳? ?垣.? 當歸苗根直徑大小對提前抽薹率及產量的影響[J].? 中草藥,2007(9):1386-1389.
[20] 汪淑霞,宋振華,王富勝.? 5個當歸新品種在高寒陰濕區(qū)的適應性研究[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1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