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昊
如果一只小動物給人以毛茸茸、軟乎乎、圓滾滾的感受,那么它極有可能是人見人愛的了。文須雀就是這樣一種“萌物”。
這樣可愛的小生靈,在甘肅省內(nèi)卻有一個頗為“匪氣”、與其外形反差極大的地方俗名—胡子雀。能得到這樣的諢號,與它奇特的長相有關(guān)。
文須雀以獨一無二的外貌特征而聞名。雄鳥的頭部為灰色或淺灰色,羽毛蓬松,一雙漆黑的眸子大而靈動。在它明黃色的喙部兩側(cè),兩道上寬下尖的黑色“八字胡”從雙目前方斜垂下來,平添了幾分英武之氣;從頸背部到尾梢,棕栗色的羽毛有深有淺,其間呈現(xiàn)出若隱若現(xiàn)的淡紫色和肉桂色,又或是粉紅色,仿佛水墨暈染一般。
和大多數(shù)鳥類一樣,文須雀雌鳥的羽毛則相對樸素。其通身以黃褐色和灰色為主,沒有雄鳥的華麗“暈染”,也缺少英武的“胡須”。其實,雄鳥的“胡須”并不是簡單的平面斑紋,而是由長在嘴側(cè)的若干枚尖部朝下的特殊黑色髭羽組成。若是離得近,甚至能看到“八字胡”尖兒上有明顯的羽狀分支,這足以說明髭羽的存在。盡管這些髭羽都順服地貼著皮膚生長,卻使這“八字胡”多少有了點兒立體感。初次見到文須雀的人多半會對它這特殊的長相感到驚奇,繼而又會覺得這又萌又猛的違和感頗有意思。
除了地方俗名,人們還賦予文須雀各種有趣的昵稱,其中最有名的綽號恐怕是“隱士鳥”了。要探究這一外號的由來,就不得不提文須雀的特殊生存環(huán)境—蘆葦蕩。
文須雀的一生,高度依賴蘆葦。湖邊或河畔的蘆葦蕩不僅是文須雀的食物來源地,也是它的日常棲息之所,更是它繁衍生息的家園和育兒所。在食性上,文須雀主要是以蘆葦?shù)葷竦刂参锏姆N子和嫩芽為食,有時還吃一些蘆葦叢中的小蟲。在繁殖上,每年的4月到7月,文須雀都會選擇在蘆葦垂直的莖上營造深杯形的巢,巢以蘆葦?shù)那o、葉等植物材料為主建成。在巢的上方,幾乎總有遮蔽的植被,這“屋頂”不僅為鳥卵和雛鳥提供了庇護,也可以遮風(fēng)、擋雨、蔽日。與最常見的一次性紙杯相比,文須雀的巢口徑略大一點兒,但要深得多,可達十幾甚至20厘米。一窩卵通常為五六枚,橢球形的卵比小葡萄粒兒還小,卵殼白中微微泛粉,上面不規(guī)則地散布著微小的黑色斑點。在繁殖過程中,文須雀夫婦合力營巢、輪流孵育,經(jīng)過大約兩周的辛勞后,它們的寶寶們便來到了這個世界。作為晚成鳥,此時的雛鳥眼睛還未睜開,也無法自主覓食,只能努力張著內(nèi)壁深紅色的小嘴,饑腸轆轆地叫嚷著,等待父母的喂食。好在文須雀親鳥的辛勞不用持續(xù)太久,再過10多天,鳥寶寶們就可以離巢了。
離巢后的幼鳥依然與父母、親族結(jié)群生活在蘆葦叢間。這一片片茂密的蘆葦蕩為文須雀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使它們很難被人類一覽無余地觀察到。但文須雀似乎并不甘于靜謐,天氣好的時候,它們總是鬧哄哄地在蘆葦中跳來躍去,有時又躥到蘆葦叢上方。不過,你的目光還沒來得及鎖定它們,這些“絨球”就又迅速折回蘆葦蕩深處。這么鬧騰的“隱士”,實在是名不副實。
也有人把文須雀稱作“世界上最圓的動物”。文須雀體長約16厘米,而光尾巴就接近9厘米。雖然文須雀團子般的體型看上去確實很圓,但因為它那根翹而長的尾巴,這“最圓”二字恐怕也難以名實相符。有人說,文須雀長得像“在黃色的土豆上插了根筷子”,這個比喻更為形象。
還有人稱文須雀是“最爺們兒的鳥”,這多半是因為雄鳥的“八字胡”。更有趣的是,有人甚至認(rèn)為雄鳥的正臉很像京劇臉譜中的西楚霸王項羽。對此,我不太認(rèn)同。京劇臉譜中項羽的臉是白色的,而文須雀雄鳥的臉是灰而近藍色的。倘若非說它像哪個臉譜,我覺得更像京劇《大鬧天宮》中的玉帝抑或是《大名府》中的索超,這種藍臉倒與其有幾分神似。
我想,更適合文須雀的綽號其實是“蒹葭叢中的體操冠軍”。只要是蘆葦?shù)那o,不論是豎直、傾斜還是倒伏的,總能被文須雀那細(xì)瘦的黑色腳爪牢牢抓住,哪怕是倒吊著,也能確保安全。有時,它們并不滿足于只玩兒“單杠”,還會用兩只爪分別抓住相鄰的兩根蘆葦,來個“雙杠”表演;有時,它們又站在蘆葦頂端的蘆花上隨風(fēng)起伏,像是練起了蹦床,或是飛到蘆葦上,來一段自由體操;有時,它們又如蝴蝶穿花般在數(shù)莖蘆葦間往返跳動,仿佛是躍上了高低杠;獨自表演還不夠,它們還會組織群體表演,令人大開眼界。
盡管文須雀分布廣泛、數(shù)量較多,未被列入我國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對棲息地的特殊需求限制了它們的分布,因此,我們并不能輕易在身邊看到這種“ 萌物”。
文須雀不僅長相、習(xí)性獨特,其身份、地位也頗令科學(xué)家感到困惑。早在1758年,生物分類學(xué)的奠基人、瑞典科學(xué)家卡爾·馮·林奈在其第10版《自然系統(tǒng)》中,首次科學(xué)地描述了這種“長胡子”的小鳥,還把它和山雀一起放在了山雀屬(生物分類學(xué)有嚴(yán)格的層級制度,“科”和“屬”是兩個重要且相鄰的分類階元,“屬”隸屬于“科”)。此后,文須雀又因為獨有的特征被不同學(xué)者歸入了不同類群:有人把它歸入鹟科畫眉亞科,還有人把它歸入鴉雀科。直到2019年,基于DNA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最新研究,才揭示了文須雀其實是一種獨特的鳴禽,似乎沒有其他現(xiàn)存鳥類與它有特別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換句話說,無論是山雀、畫眉還是鴉雀,都不是文須雀的近親,反而是草原上的百靈與文須雀的親緣關(guān)系相對密切,這實在讓人出乎意料。也正因如此,文須雀被升級為單型的文須雀科,科下只有一屬一種—文須雀。盡管如此,文須雀卻存在亞種分化,中國境內(nèi)分布的文須雀都屬于北亞亞種,與歐洲和西亞的兩個亞種存在些許差異。
文須雀廣泛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近240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大地上。據(jù)國際鳥盟統(tǒng)計,其種群數(shù)量現(xiàn)有300萬至600萬只,加上文須雀的繁殖能力較強,一年能孵化兩三窩,因此,科學(xué)家對它們的生存情況多持樂觀態(tài)度。但在一些地區(qū),文須雀淪為籠養(yǎng)觀賞鳥,人類的肆意捕捉給它們帶來了傷害,而更為嚴(yán)重的是某些人類活動威脅到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有不少研究顯示,對濕地的開發(fā)、污染和對蘆葦?shù)拇竺娣e收割,都會影響文須雀的存續(xù),甚至看似普通的沼澤地人工排水,都可能會對這一物種造成滅頂之災(zāi)。在人類看來很普通的一片蘆葦?shù)鼗蛘訚蔀┩?,卻是文須雀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
盡管文須雀分布廣泛、數(shù)量較多,未被列入我國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對棲息地的特殊需求限制了它們的分布,因此,我們并不能輕易在身邊看到這種“萌物”。
那么,在哪里能看到它的倩影呢?國內(nèi)知名且具有較好觀察條件的文須雀分布點在黑龍江大慶、遼寧朝陽、天津西青區(qū)、寧夏銀川和新疆瑪納斯等地。在甘肅省內(nèi),我們可以在張掖濕地等地窺其全貌。對于鳥友們來說,在適宜的季節(jié)背上裝備去觀鳥、拍鳥,可謂是一大快事。對于蘭州附近的鳥友們,還有一個好消息:今年3月,蘭州市西固區(qū)達川鎮(zhèn)的三河口濕地的蘆葦叢也迎來了一群文須雀。它們時而在蘆叢中穿梭飛行,時而在葦花中覓食嬉戲。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這里已被文須雀接納、認(rèn)可,“萌物”在此停留、安家了。
話不多說,開始收拾背包啟程吧。文須雀,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