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單
楊霞擁有3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同時還熱心家庭教育事業(yè),深受家長們的喜愛。日前,筆者采訪了她。
在孩子不理解的時候給他講道理,不僅是對牛彈琴,而且有可能給孩子造成認知偏差
筆者:您是兒童心理保健行業(yè)的專家,請問,心理保健主要針對哪個年齡段的兒童?
楊霞:兒童心理保健針對的不是兒童,而是0~12歲兒童的家長。因為12歲以前兒童的榜樣和矯正者主要是家長,家長的心理健康了,孩子自然沒問題。順便說一下,針對13~18歲孩子的心理服務,我們叫“心理輔導”;針對18歲以上孩子的心理服務,我們叫“心理咨詢”。
筆者:為什么心理健康要從孩子的幼年抓起?
楊霞: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從小到大的心理成長,其中,針對18歲以下孩子的兒童心理學占據(jù)了80%的內(nèi)容。為什么如此重視兒童心理?因為人的性格、價值觀、行為習慣、能力等,都是在兒童期形成的,過了18歲,能夠改變的非常少。
筆者:中國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您認為這種心態(tài)值得提倡嗎?
楊霞:家長對孩子有所期待,無可厚非,但要根據(jù)孩子的特點,不可盲目期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力,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勇于試錯,不可執(zhí)拗于自己的判斷。家長期待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與孩子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有可能是兩回事,前者必須讓位于后者,否則沒有好結(jié)果。打個比方,孩子如果是西紅柿,家長堅持把他培養(yǎng)成黃瓜,結(jié)果,孩子不會成為黃瓜,也不會成為西紅柿,他會成為變態(tài)的黃瓜。
筆者:有的家長十分重視早期教育,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就給他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是早了點兒?
楊霞:孩子5歲之前,家長不要給他講道理。家長只要告訴孩子“行”或“不行”、“能”或“不能”、“可以”或“不可以”就足夠了。
筆者:這樣會不會顯得武斷?
楊霞:我來講一個真實的案例吧。一位媽媽送3歲的女兒上幼兒園,女兒不想和媽媽分離,纏著媽媽哭鬧,于是媽媽給女兒講道理:“你長大會離開我,我也會離開你,你要一個人走完人生,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你要學會忍受孤獨?!毙∨⒛睦锒裁础肮陋殹保珛寢屩v的道理被她囫圇吞棗地記住了,每天都在心里反復思量“你要學會忍受孤獨”。30年后,女孩33歲了,談了幾次戀愛都不成功,因為她始終記得媽媽說過的“你要學會忍受孤獨”這句話。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孩子不理解的時候給他講道理,不僅是對牛彈琴,而且有可能給孩子造成認知偏差。家庭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在合適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不要滯后,也不要超前。
筆者:家長還有哪些超前的教育行為?
楊霞:家長的超前教育行為很多。比如,逼6歲以前的孩子“大方”就不合適,因為孩子在6歲以前要形成所有感,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所以,孩子在6歲以前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私意識是正常的。只有建立了正確的所有感,孩子才知道什么東西屬于他,也才知道什么東西屬于別人,自己不能占有?,F(xiàn)在,不少孩子把別人的玩具、文具據(jù)為己有,大多是小時候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所有感。對此,家長們要反思。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地看電視、玩手機,避免加劇眼睛的視覺震動,影響視覺發(fā)育
筆者:許多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而煩惱。請問,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
楊霞: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都很重要。
第一,感覺統(tǒng)合能力。
孩子上課時通過眼睛、耳朵等感官接收老師的信息,這些信息經(jīng)過大腦的整合,轉(zhuǎn)化為能力,使孩子能夠回答問題、完成作業(yè),最終使信息進入孩子的記憶系統(tǒng)。這種能力,心理學家稱之為“感覺統(tǒng)合能力”,簡稱“感統(tǒng)能力”。如果感統(tǒng)能力較弱,孩子上課接收到的信息不完全,大腦整合信息的效率不高,那么回答問題、做作業(yè)自然就吃力。
感統(tǒng)能力受先天因素影響,也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強化。家長可以在孩子嬰幼期就開始訓練他的四肢協(xié)調(diào)性和反應速度,尤其要訓練手的協(xié)調(diào)性。攀爬、拍球、跳繩、游泳、做家務等,都是有效的訓練方法。當孩子手對腦的指揮反應加快了,寫作業(yè)也會變快。
重點提醒家長朋友們,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會加劇眼睛的視覺震動,影響視覺發(fā)育,所以要限制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同時,家長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多帶孩子打球、放風箏,訓練眼睛盯住目標平滑移動的能力。這樣,孩子讀書、寫作業(yè)時就不容易看錯、寫錯了。
第二,理解和記憶能力。
有的孩子背書很流利,但過一段時間就忘了。家長認為孩子的記性不好,其實是理解能力不足。通過感官獲取的信息,只有經(jīng)過大腦的內(nèi)化處理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這里的“內(nèi)化”,指的就是分析和理解。如果孩子只是死記硬背,信息只能進入暫時記憶,過幾天就會被大腦清除。
幫助孩子背誦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當小老師,用自己的話復述背誦內(nèi)容,引導孩子分析和理解。孩子真正理解了信息,記憶才能牢固。
第三,掌控時間的能力。
學校的教學活動有精確的時間安排,如果孩子不適應,就會出現(xiàn)上課走神兒、下課活動不充分、做作業(yè)拖拉等學習效率低下現(xiàn)象,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孩子入學前,家長要著重訓練孩子的時間感,讓孩子學習的時候聚精會神,玩的時候充分興奮,做事要規(guī)定時間。如果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節(jié)省了時間,家長要給予獎勵。
第四,學習的具體操作能力。
有的孩子學習的具體操作能力欠佳,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比如,寫字總是多一筆或少一筆、計算時經(jīng)常粗心、做事磨蹭等,都是大腦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欠佳造成的。
增強孩子的操作能力,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拍球、拋球、扔沙包、攀巖、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運動可以訓練孩子肌肉與大腦的配合能力。
筆者:如果孩子不喜歡運動,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楊霞:我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有一個孩子,玩網(wǎng)絡游戲成癮,不學習也不運動。孩子的媽媽無奈,向我求助。我給她出的主意是去爬山。孩子拒絕爬山,說爬山又傻又累。媽媽編了個瞎話,說自己得了絕癥,只有爬山能根治,而且必須家人陪伴。出于對媽媽的愛,孩子開始爬山。一個月后,媽媽告訴我,孩子愛上了爬山,每天早睡早起,身體強壯了不少。最讓她欣喜的是,孩子的網(wǎng)癮不知不覺間戒掉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喜歡運動,家長不要逼迫,而要動腦筋,想辦法。
家長如果是領(lǐng)導,一定要做到回到家放下領(lǐng)導的架子,不要命令家人,如果做不到,那就裝牙疼,啥也不說
筆者: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越來越不愿與家長溝通。如果家長主動與孩子溝通,孩子會十分厭煩。您對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
楊霞:我曾經(jīng)在學校做過一個調(diào)查,問孩子們兩個問題:第一,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最不想向誰傾訴?第二,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最希望向誰求助?結(jié)果十分有趣,兩個問題的答案,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家長”。
筆者:既不愿傾訴,又不得不求助,這真是一對兒尖銳的矛盾啊!
楊霞:對,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就是如此矛盾。家長看到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要罵孩子是白眼狼了,但我覺得,家長更應該反省。
筆者:反省什么?
楊霞:反省自己是否扮演好了家長這個角色。想讓孩子主動傾訴,家長不要居高臨下,要做民主的家長、朋友式的家長,主動聊聊自己的煩心事,請孩子給出出主意。有了這樣的氣氛,孩子怎么會不愿開口呢?
筆者:有些家長在事業(yè)上很成功,卻做不好家長,是角色轉(zhuǎn)換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好吧?
楊霞:沒錯。我來講一個有趣的案例。
一名醫(yī)院的院長,在單位十分強勢,與人說話習慣了用命令的口氣,還總是指手畫腳,好像在指著別人的鼻子訓斥,口頭禪是“你聽我說”。他來找我咨詢兒子的問題時,就是這樣跟我說話的,讓我很不舒服。
院長的兒子上高二,除了物理,其他學科都成績優(yōu)異。大家都很不解,為什么這孩子偏偏物理學不好呢?
孩子在跟我交流時透露,第一次上物理課,他翻開課本時被嚇了一跳,因為課本扉頁照片上的牛頓很像爸爸,腦海里馬上浮現(xiàn)出爸爸頤指氣使的模樣,很緊張,很厭煩。所以他從來沒有喜歡過物理這門課。原因就是這么簡單。
我要求院長,以后回到家放下領(lǐng)導的架子,不要命令家人;如果做不到,那就裝牙疼,啥也不說。
從裝牙疼到和顏悅色,再到相談甚歡,院長在家里的形象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僅僅一個月工夫,奇跡出現(xiàn)了—孩子的物理成績真的上去了!
每位家長都有社會角色,但進家門前,一定要提醒自己:從現(xiàn)在開始,我是家長,我對孩子非常重要。有了這樣的角色意識,搞好親子關(guān)系就不是什么難事。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