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后,我發(fā)現(xiàn)我和同齡人居然產(chǎn)生了“代溝”,我想得更多,想得也更復雜。
很多同學還像小孩子似的,整天沉迷于幼稚的游戲,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我就不一樣了,我開始思考很多東西,比如整個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社會的發(fā)展與未來,還有人與人的關系……
看到別人一下課就追逐打鬧,玩得大汗淋漓,我只覺得他們幼稚可笑;而當我嘗試和同齡人聊“深奧”的話題時,他們卻根本接不上話,也沒興趣聽下去。
我覺得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大家也覺得我莫名其妙、故作深沉。只有我清楚,我們之間可能存在心智發(fā)展的差異,隔著一道無形的墻,很難溝通交流。
最近,連我最好的朋友都不耐煩了,問我:“你腦子里咋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呀?這個世界有這么復雜嗎?”我很郁悶,連好朋友都不能理解我!我們雖然每天一起上學,一起吃飯,思想?yún)s已經(jīng)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更慘的是,當我想和大人說說我的想法時,他們也不把我當回事,只告誡我應該好好學習,別想太多了。
“想太多”是我的錯嗎?我該怎么重新融入集體?比同齡人“想得多”,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多和自己對話
泰坦尼克:其實“想得多”的人挺常見,只是有的人表現(xiàn)出來了,有的人藏起來了。你不是異類,你身邊肯定有和你一樣的人,只是他們不主動表達。試試寫日記吧,把你的想法寫出來,自己和自己交流,慢慢地就不會那么焦慮啦!
其實挺酷的
蔣琪琪:我身邊的人想法都差不多,大家聊的話題無非是上課、考試、吃飯。要是真有這種與眾不同的人,我不會把他當異類,反而愿意和他多聊聊!畢竟他看世界的眼光和大家不一樣,這不是一件挺酷的事嗎?
敢想也要敢做
呆毛:我羨慕那些真正有思想的人,他們有想法,有擔當。但我身邊想得多的人多半是在空想,內心情感豐富,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可不能算真正的成熟呀。與其期待別人理解自己,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情,證明自己的心智和能力確實超過了同齡人。
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玻璃城:我也覺得自己比同齡人成熟,但我很少為此煩惱,每個人的花期都是不同的,不如淡然處之,接受彼此心智發(fā)展的差異吧。
別埋怨別人的不理解
淡淡風:我就是想法多的那類人,思想負擔特別重。我總覺得自己比同齡人懂得多,和誰都聊不到一起,直到我的朋友直言勸諫:“你看起來什么都知道,其實什么都不知道?!蔽疫@才意識到我太自我了,真正成熟的人應該體諒他人,而不是整天抱怨沒人理解自己。
早慧無關對錯,既是禮物,又是負擔,可以讓你擁有“我知道但同齡人還不知道”的優(yōu)勢,也有可能造成同齡人心智發(fā)展的錯位。你比身邊人成熟,但這種成熟并未達到一望即知的程度,你也沒成熟到能自如處理這種差距的程度,于是“想得多”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可能你需要先向內詢問自己:為什么我只允許自己享受“深刻”的快樂,卻不能同時允許自己享受別的快樂?我是不是一不小心先入為主地被自我定位局限了,認為自己比同齡人成熟,不應該對幼稚的事物感興趣?
然后,在行動上向外走一走,去做具體的事情,和身邊的人打交道,對真實的世界產(chǎn)生興趣,讓體驗真實地發(fā)生。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的發(fā)展與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理解這些只靠空想和間接的知識經(jīng)驗遠遠不夠。只有親身去體驗人和人的關系,你才能知道你和你的同齡人可能會代表什么樣的未來,以及你們可能更期待讓世界以怎樣的規(guī)律運行。人的心理發(fā)展確實有參差,看見差異很珍貴,但在體驗上尋找共同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