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佰忠
安徽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某高校攝影教師;攝影作品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大理國際影會、北京國際攝影周。攝影文章刊登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數碼攝影》《照相機》《攝影與攝像》。
每次到外婆家,給外婆們拍攝合影是雷打不動的事情。兩人常?;ハ啻T,一起聊家常,喝茶……時間見證了她倆六十多年的情誼,彼此緊握在一起的手也成為了她倆合影時的標志性動作。
3月底,由徐昂執(zhí)導,馮小剛、陳沖等人主演的電影《忠犬八公》在國內上映,它改編自新藤兼人的原著劇本《忠犬八公物語》,影片結尾處,“八筒”躺在如小山的報紙堆里死去的鏡頭,讓大多數的人都不禁潸然淚下,于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一生”的這條主線也逐漸顯現了出來。那同樣,在紀實攝影的創(chuàng)作中,情感也是貫穿其中的靈魂所在。
從早期利用攝影的記錄性所拍攝的“攝影文獻”——例如中國影像人類學先驅莊學本的少數民族影像、戰(zhàn)爭等等,逐漸發(fā)展到利用影像來改變社會的“社會紀實攝影”,人開始成為紀實攝影的主體,并著重強調了人與社會、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情感的表達也成為紀實攝影進行藝術升華的重要手段。
那些經典的攝影作品為什么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共鳴?這源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的外化。在攝影師焦波的《俺爹俺娘》作品里,質樸的影像見證了親情在彼此之間生根發(fā)芽,夫妻間的相濡以沫的大愛感染著無數的攝影愛好者。而我所在的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每年的畢業(yè)生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有五分之一都是關于親情的題材——他們都受到了焦波的影響。利用攝影這一媒介來記錄親情,記錄家族之間的記憶,去發(fā)現被攝對象所具有的情感,它們有助于拓寬攝影的維度,并深化影像的主旨——用影像傳遞溫情,為時代留影,為社會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