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瑤
一個地方的發(fā)展活力,短期靠項目、長期靠環(huán)境,歸根結底靠的還是干部的作風能力。好作風能夠凝聚人心、激發(fā)戰(zhàn)斗力;反之,如果作風渙散,即便身處發(fā)展紅利期,也難以干成事業(yè)。
近年來,西安市對“四風”問題動真碰硬,針對文山會海、重復督查考核、扎堆式調研等問題出臺具體舉措,紀檢監(jiān)察機關把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基層減負融入紀檢監(jiān)察工作各環(huán)節(jié),下功夫解決作風頑疾,讓干部騰出更多時間精力干實事、抓落實。
好作風是清廉之風。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是作風建設的關鍵,領導干部要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黨干事、為人民謀幸福。重點領域、關鍵崗位的領導干部更要自警自省,時刻明白哪些事情必須干,哪些事情碰都不能碰。西安市紀檢監(jiān)察機關緊盯政企交往,把營造親清政商關系作為日常監(jiān)督的重要內容,圍繞違規(guī)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宴請開展專項監(jiān)督,列出政商交往正面、負面清單,厘清交往界限,阻斷利益輸送。
行動是最有力的宣言,落實是最有效的擔當,好作風在求真務實中擲地有聲。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引導廣大干部走一線、訪民情,找準問題、找對路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舉措,以高質量調研筑牢工作基礎,其中也蘊含著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深刻含義,決不能“決心”在嘴上、“打算”在會上、“落實”在紙上。干部只有在一次次奔走中暗訪核查問題、迎面解決問題,群眾才能在精準施治、“四風”糾治中感受到作風之變。比如,近20年未通天然氣的西安灞橋鐵路小區(qū)在今年3月全部通氣點火;全市1331家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資金監(jiān)管,從源頭上防范培訓機構“卷款跑路”;通過全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平臺累計梳理群眾投訴工單11.2萬條,推動解決實際困難1805件。群眾反映的問題,遠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壞的都要看,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輕、不“擊鼓傳花”。
勁風過處,氣象一新。在好作風的引領下,機關工作效能高了,解決問題的點子多了,領導干部在轉作風中樹新風,以作風建設的新進展、新成效取信于民,不斷激發(fā)地區(qū)發(fā)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