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環(huán) 廖云鳳
摘 要:在我國農業(y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種植栽培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有效促進農作物產量與質量提高。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在多個省市地區(qū)具有廣泛的種植,其中廣西是我國優(yōu)質的水稻產區(qū),當地的環(huán)境、氣候等適合水稻種植,所以需要掌握科學的栽培技術要點,并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因此,本文將對廣西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面進行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并結合實踐經驗總結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廣西桂中南地區(qū);水稻栽培;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優(yōu)化措施
水稻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具有豐富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和經驗,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種植技術得以充分創(chuàng)新,水稻的產量全面提升。水稻種植是廣西農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地經濟發(fā)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水稻種植產業(yè)發(fā)展,通過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開展,使得水稻產業(yè)經濟效益全面提高,為了進一步提升種植效益,需要充分掌握栽培技術要點,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1廣西桂中南地區(qū)水稻種植條件分析
屬于廣西中部、南部,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1782.5小時,年日照率為35%,年平均氣溫為21.3℃,年平均降雨量為1234.6毫米,轄區(qū)內耕地土壤肥沃、耕層深厚,非常適宜水稻生長。該地區(qū)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農民種植和管護水稻經驗豐富,生產的水稻產量高、米質好,素有“桂中南糧倉”之美譽。稻谷是該地區(qū)的主產糧食,也是該地區(qū)農民穩(wěn)定糧食安全生產主要作物之一。綜合來看,豐富的水資源、土壤資源及適宜水稻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為當地水稻種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環(huán)境,在提高水稻產量方面和品質方面起到極為重要作用[1]。
2廣西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2.1水稻品種選擇要點
品種選擇是水稻栽培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水稻種植的整體產量與經濟效益。在品種選擇時,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及病蟲害等情況,選取適合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產量和品質,科學的品種選擇還能夠提高水稻的適應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品種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需要選擇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等優(yōu)點的優(yōu)良品種。該地區(qū)種植水稻主要品種有廣8優(yōu)香絲苗、野香優(yōu)莉絲、贛優(yōu)735、鑫豐優(yōu)868、穗香優(yōu)9168、晶兩優(yōu)534及金農香等品種,在產量與品質方面都表現較好,特別是野香優(yōu)莉絲品種,其本身是一種雜交水稻品種,具有分蘗強、植株健壯、抗倒伏、抗病性強、穗長粒多、結實率高、豐產性好、米質優(yōu)等特點,在該地區(qū)種植平均畝產達535kg以上,主要得益于其所含的優(yōu)良基因和其適應性強的特性。晶兩優(yōu)534在桂南種植,早稻全生育期為125.7天,每畝有效穗數19.1萬,株高115.6cm,穗長24.5cm,每穗總粒數160.8粒,結實率86.2%,千粒重23.7g,平均畝產能夠達到574.5kg。
2.2種子處理技術要點
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一步的科學處理。首先對種子進行篩選和分選,篩選可以去除雜質和碎籽,保證種子的整潔和完整性;分選則是根據種子的大小、形態(tài)、顏色等因素,將種子進行分組,從而為后續(xù)的處理提供基礎。其次是種子消毒,消毒是種子處理的必要步驟之一,宜選用25%使百克乳油或85%強氯精粉劑進行種子消毒。具體方法是:將稻種浸泡于25%使百克2500~3000倍稀釋液中,消毒24小時撈起,不用清水沖洗,可直接催芽;或將稻種用清水預浸(常規(guī)稻種預浸24小時,雜交稻預浸12小時),撈起滴干水后再浸入85%強氯精300~500倍稀釋液中消毒24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進行催芽。
催芽后使用5-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和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治三化螟、稻飛虱。具體方法是:將種子催芽至具半谷粒長的谷芽后,放在薄膜或農用盆上,均勻灑下已配制好的吡蟲啉和氯蟲苯甲酰胺稀釋液,輕輕攪拌3~5分鐘,稻種充分均勻著藥后攤開晾干,2小時后播種。用量:5%大黃鋒30毫升或20%康寬15毫升和70%吡蟲啉15克兌水100~150毫升配成藥液,拌2.5~3公斤干稻種。
2.3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每畝用有機肥200kg和20kg復合肥(N∶P2O5∶K2O=15∶15∶15,)作底肥,耕整后分廂;每畝秧田播種量為6-7kg,廂面每畝撒施3kg克百威顆粒劑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后至秧苗2葉期保持廂面濕潤無水,1葉1心期在確保秧廂無水情況下每畝秧田噴施15%多效唑100克兌水30kg促秧苗矮壯分蘗,噴施多效唑后保持秧廂24小時無水;2葉期秧田灌淺水,每畝秧田施用尿素10-12kg和氯化鉀7-8kg,移栽前4-5天每畝施尿素6-8kg作“起身送嫁肥”促進秧苗新根發(fā)生。
2.4水稻灌溉技術要點
水稻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分,因此灌溉和排水技術的應用非常重要。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和排水量,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具體灌溉技術要點為:(1)育秧期(20天左右)。水稻育秧期是整個生長周期中最關鍵的階段之一,對幼苗的生長至關重要。在該階段中,需水量相對較小,但要保持適宜的水分和濕度,有利于幼苗的根系生長和發(fā)育。通常情況下,育秧期采用淺水埋種,每667m2用水不超過2000L。(2)生長期(40—60天左右)。生長期是水稻生長周期的主要階段,此時水稻生長較快,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給,需要進行大田灌溉,一般每667m2水量在3500—4000L之間。生長期也是施肥的重要時期,因此要注意水肥配合,合理控制施肥量。(3)抽穗期(20—30天左右)。抽穗期階段中需要注意控制水量,以免過多的灌溉導致水稻倒伏、稈折等問題。一般采用節(jié)水灌溉技術,每667m2用水量在2500—3000L左右。(4)結實期(30天左右)。結實期是水稻生長周期的最后階段,也是最關鍵的時期之一,需要注意避免澇灌和干旱,合理控制灌溉量,維持適宜的土壤濕度。一般情況下每667m2用水不超過2000L。
2.5施肥技術要點
水稻施肥需要遵循“適量、適時、適用、適地、適品”等原則,精細施肥的核心是根據土壤養(yǎng)分含量和水稻的生長需要,科學合理的進行肥料投入,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和施肥浪費,達到高產、高效和安全的目的[4]。水稻基肥的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前茬作物種類、肥料品質和種植密度等條件綜合考慮。插秧前1-2天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200kg和復合肥35kg;基肥肥料種類要根據土壤肥力和需要施肥的營養(yǎng)元素進行選擇,常用的基肥有機肥、復合肥、生物有機肥等,其中有機肥料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還能促進水稻生長,改善水稻品質。水稻生長初期是指從出苗到拔節(jié)前的生長階段,該時期的水稻主要需要氮、磷和鉀等養(yǎng)分,施肥量應根據土壤養(yǎng)分含量和種植密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氮肥施用量控制在每667m215kg以內,并以追肥為主。分蘗期是水稻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時期,主要為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磷鉀供應,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水稻品種選用適當的追肥肥料,一般在分蘗初期進行第一次追肥,插秧后5-7天秧苗返青后施第一次分蘗肥,每畝施10kg尿素,7kg氯化鉀;拔節(jié)期追肥以氮磷鉀復合肥為主,促進穗粒發(fā)育,提高產量和品質[5],插秧后18-20天每畝施5kg尿素,7.5kg氯化鉀,或每畝用復合肥15kg。促花保花肥在群體主穗幼穗發(fā)育進入2-3期,結合曬田結束復水施用,每畝施10kg左右復合肥和12.5kg氯化鉀。巧施穗粒肥主要是噴施葉面肥,在始穗期、齊穗期至乳熟灌漿期每畝用100g尿素和100g磷酸二氫鉀兌水50公斤進行葉面噴灑一到三次,以延長后3片功能葉的壽命和增加光合產物的積累,提高結實率和籽粒充實度。
3廣西桂中南地區(qū)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優(yōu)化措施
3.1廣西桂中南地區(qū)水稻常見病蟲害
該地區(qū)水稻種植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如下幾項:(1)稻飛虱:稻飛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特別是在夏季的高溫高濕季節(jié)更為嚴重。稻飛虱吸食水稻植株的水分和養(yǎng)分,導致水稻出現干枯倒伏、影響灌漿等現象,導致水稻產量下降。(2)鉆心蟲:主要是三化螟、大螟及二化螟蛀食水稻莖部,造成枯心、枯鞘、白穗和秕谷,嚴重影響水稻產量。(3)稻縱卷葉螟:以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苞,躲藏在其中取食上表皮和葉肉,僅留下白色下表皮。水稻苗期受害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甚至枯死;分蘗期至拔節(jié)期受害,分蘗減少,植株縮短,生育期延長;孕穗期至后期劍葉被害,影響抽穗開花結實,空殼率提高,產量嚴重受影響。(4)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見主要病害之一,屬真菌性病害,多發(fā)生在氮肥偏多的地塊或抗性弱的品種。病菌主要危害葉片、莖稈、穗部等,根據危害時期及部位分為苗瘟、葉瘟、節(jié)瘟、穗頸瘟及谷粒瘟。水稻受病菌浸害后葉子會變黃、枯萎,葉子、莖部、穗部及谷粒會出現灰黑色的霉斑,嚴重時會導致水稻植株死亡,造成水稻減產、品質下降,甚至絕收。(5)水稻紋枯?。核炯y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得病。病害發(fā)生后會對水稻的葉片和葉鞘及稻穗和莖稈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傷,嚴重時會導致植株倒伏或整株干枯死亡。(6)細菌性條斑?。菏怯傻旧S單胞菌稻生致病變種強起的細菌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水稻葉片,破壞葉片光合作用,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導致減產。水稻發(fā)病初期葉片呈現暗綠色半透明水漬狀小斑,后逐漸在葉脈間擴展為黃褐色條斑,在干燥的情況下可看到病斑上有蜜黃色菌膿。
3.2稻飛虱防治技術
在稻田周圍留出一定的緩沖帶,布置幾道黃色粘蟲板,以吸引稻飛虱進入緩沖帶,并減少其數量進入田間;水稻種植期間,注意觀察稻飛虱的密度,當蟲口密度≥500頭/百叢,若蟲孵化期選用敵敵畏、葉蟬散、醚菊脂、吡蚜酮、烯啶蟲胺、呋蟲胺等農藥按正常劑量進行防治。也可按每667m2用輕柴油或廢機油0.5—1kg,拌潮沙30—40kg,均勻撒入田中進行防治。
3.3鉆心蟲防治技術
(1)深耕翻曬漚田可殺滅大量的越冬蟲卵,降低田間蟲源基數;(2)利用誘捕器誘殺成蟲減少田間有效卵量;(3)在田間安裝殺蟲燈誘殺成蟲;(3)以秧苗期和大胎至破口期為重點防治對象,加強螟卵密度調查,對鉆心蟲卵量達100塊/畝以上的田塊、在螟卵孵化高峰期或水稻枯鞘叢率達8%時,選用蘇云金桿菌,或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等對口農藥兌水噴殺。(4)氯氰菊酯是一種常用的殺蟲劑,對水稻鉆心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選擇氯氰菊酯產品進行噴灑處理,每667平方米使用劑量根據產品說明進行,一般為30—50g。(5)可將不同種類的殺蟲劑進行復配使用,以增強防治效果,例如可以將氯氰菊酯與滅多威或拉克新進行復配噴灑。復配使用時需注意藥劑的配比和噴灑濃度,遵循使用說明和建議劑量。
3.4稻縱卷葉螟防治技術
科學合理的施肥是防治稻縱卷葉螟的重要措施,合理施肥可以增強水稻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需要根據不同生長期的需要,合理地施用氮、磷、鉀等肥料,保證水稻健康生長。每畝用氯蟲苯甲酰胺15ml、5%阿維菌素乳油30mL或12%蟲螨腈·虱螨脲懸浮劑30ml,加水50kg噴霧,情況嚴重時可適當增加藥劑用量。選在早、晚用藥,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農藥的使用應根據當地的農藥使用政策和要求,遵循農藥的使用說明和安全操作規(guī)程。同時,應輪換使用不同的農藥,避免害蟲對單一農藥的抗性產生;結合合理的栽培管理、害蟲監(jiān)測和合理用藥的原則,綜合防治,最大限度地控制水稻鉆心蟲的發(fā)生和傳播。
3.5稻瘟病防治技術
首先要選用抗逆性強、豐產性高、品質好的良種,同時做好播種前的種子消毒,田間加強科學肥水管理,定期巡查,及時發(fā)現病害。發(fā)病初期及時選用三環(huán)唑或畝用60-72ml30%稻瘟靈乳油兌水50kg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三次。
3.6水稻紋枯病防治技術
堅持以“以防為主”,在水稻種植前首先要做好田園清潔,清除雜草、秸稈及病殘體,稻田要深耕翻曬漚田,其次是要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和適度曬田,以達到減少菌源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對病叢率達10%以上的田塊要及時用藥防治,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100mL/畝或15%苯醚甲環(huán)唑15ml兌水50kg均勻噴霧。
3.7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防治技術
加強田間管理,實行濕潤灌溉,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抗性,避免偏施或遲施氮肥。同時加強田間觀察,及時做好防控工作。通過合理的輪作和施肥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減輕細菌性條斑病的發(fā)生,合理輪作可以減少病原菌的積累,同時合理施肥可以保持水稻的生長健壯,增強其自身免疫力。在對該病害進行防治時,可以采用藥物防治措施,比如采用銅劑,銅劑是一種常用的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農藥,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選擇銅氫氧化物、氧化亞銅等銅劑進行噴灑,每667m2使用1000—1500g的銅劑,注意保持均勻噴灑,覆蓋整體水稻植株;一些生物制劑可以通過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來控制細菌性條斑病,例如可選用有效的拮抗細菌,比如枯草芽孢桿菌等,進行土壤處理或噴灑處理。具體用量和方法可根據產品說明進行操作。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闡述了廣西桂中南地區(qū)水稻種植條件與現狀,并詳細分析了水稻栽培技術要點,最后提出多項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希望可以對廣西水稻產業(yè)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借鑒與幫助作用,不斷提升栽培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周瑞聰.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J].熱帶農業(yè)工程,2022,46(05):85-87.
[2]唐亮.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2(11):21-22.
[3]陳永亮.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對策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2(05):86-87.
[4]楊智英.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南方農業(yè),2021,15(23):54-55.
[5]于文東,于新華.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河南農業(yè),2021(11):32-33.
[6]孫士武.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村實用技術,2021(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