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偉
新時代要求教師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只有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領會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才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創(chuàng)設勞動環(huán)境,滲透勞動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勞動的生活即勞動的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必須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的勞動教育環(huán)境。
挖掘教材,滲透勞動教育。在學科教學中,依據(jù)課標的新要求,強化勞動教育的融入,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可以滲透勤勞、節(jié)約、艱苦奮斗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有助于推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主題教育,豐富勞動教育。學生的勞動觀念意識和良好的勞動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熏陶逐漸形成的。如三月開展植樹節(jié)活動,讓學生行動起來,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五月以勞動與感恩并行,學生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感恩勞動節(jié)活動中;暑期開展體驗式勞動教育……最終通過不同梯度的活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實踐基地,拓展勞動教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勞動實踐資源,建立了校內勞動基地——“競勤園”,使學生在校內有了勞動實踐場所。還要定期開展勞動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力求做到“人人參與勞動,人人動手實踐”。親自參與種植不僅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種植技巧,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勞動,探索自然的興趣。
二、聯(lián)合家庭獲得勞動技能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是勞動教育最早的引導者,教導孩子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家庭與學校教育在這一領域有機結合,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有益的家務型勞動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要求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們不僅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還分擔了家務,學會了做家務勞動,不僅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在實踐勞動中獲得勞動技能。
學生在家里經常做家務,還可以積累豐富的生活知識。如一位學生在勞動日記《拖地的學問》中寫道:“我拿起拖把準備拖地時,媽媽說在清水里加點食鹽。我很疑惑這是什么原因呢?媽媽說水里加點食鹽這樣拖地干得快,如果地面有污漬,可以在水里面加白醋和小蘇打。拖地這樣一件小事還有這么多的學問?。 闭媸恰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家務勞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還學到了一些生活知識。
三、融入社會延伸勞動教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蓖ㄟ^實踐,學生來自外界的認知會更深刻,印象更深刻。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社會職業(yè)體驗活動,如做小清潔員、小報童、小講解員等,讓學生到社會上體驗這些工作的辛苦。例如,西墅村作為第二批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示范村后,來參觀游玩的人絡繹不絕。班里的學生主動當小小講解員,向游人講解“臥冰求鯉”的故事、 “仙人塘”的傳說、“紅軍古井”的傳說,讓更多的人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這樣的社會體驗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還能讓其感知勞動者生活的辛勞,在社會勞動實踐中長見識、悟道理、明事理。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活動,拓寬延伸勞動教育的渠道。如讓學生回歸大自然,走進田野,走進菜園,親身體驗農村生活。學生學做各種農活,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見識,這樣的農村生活的體驗讓學生知道了農民的不易,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勞動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用勞動教育筑牢立德樹人的基石,讓新時代勞動教育落地生根,培育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