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珺
文本呈現(xiàn)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①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蹦艘郧赝鯇倮?,遂西入咸陽。②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③召諸縣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比擞忠嫦玻峙婀粸榍赝?。④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⑤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雹?/p>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①簡介當時形勢。
②劉邦不殺秦王子嬰,進入咸陽。
③劉邦在樊噲等的諫阻下還軍霸上。
④劉邦同父老豪杰約法三章,深得民心。
⑤劉邦在垓下大敗項羽。
⑥劉邦同群臣總結成功經(jīng)驗,認為自己善用能人是成功的關鍵。
“智讀”文本
【傳主】
漢開國皇帝劉邦。
【主要事件】
(1)劉邦心胸寬廣能容人,不殺秦王子嬰。(2)劉邦接納善言,還軍霸上。(3)劉邦同民眾約法三章。(4)劉邦大敗項羽。(5)劉邦同群臣總結經(jīng)驗。
【人物性格】
心胸寬廣,不殺秦王子嬰;善聽勸阻,還軍霸上;善體民情,約法三章;知人善任,善于總結。
【寫作借鑒】
(1)選擇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點,比如選擇不殺子嬰、還軍霸上、約法三章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現(xiàn)劉邦的個性特點。(2)有詳有略的敘事方法,比如略寫還軍霸上,詳寫約法三章和總結經(jīng)驗等事件。
模擬演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B.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C.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D.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解析】
解答此題,宜先弄懂文段大意。此段文字在“法三章耳”之后,可知講的是有關“約法”內(nèi)容?!皻⑷苏摺焙汀皞思氨I”對舉,可知“死”和“抵罪”之后都應斷句。“余”是“剩余”之意,動詞“除去”的賓語是“秦法”,其后應斷句。“諸吏人”是“各位官吏和百姓”之意,其謂語“案堵如故”之后應斷句。“凡吾所以來”即“我到這里來的原因”,其后應斷句?!盀楦咐铣Α焙汀胺怯兴直本o接上文講“原因”,其后都應斷句?!盁o恐”是不要害怕之意。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系頸以組”與“系燕父子以組”(《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組”含義相同。
B.“欲止宮休舍”與“相如止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止”含義不同。
C.“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與“卒葬之”(《游褒禪山記》)中的“卒”含義相同。
D.“慢而侮人”與“輕攏慢捻抹復挑”(《琵琶行》)中的“慢”含義不同。
【解析】
A項的“組”,都是“繩子”之意。B項的“止”,前句是居住之意,后句是阻止之意。C項的“卒”,前句是士卒、兵卒之意,后句是最后、最終之意。D項的“慢”,前句是輕慢、傲慢之意,后句是快慢的慢。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沛公的軍隊比其他諸侯的軍隊先行抵達霸上,秦王子嬰降低身份乘白車白馬前往迎戰(zhàn)。
B.沛公西入咸陽后,因樊噲、張良的勸諫,未能停留在秦宮中休息。
C.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以為漢軍已經(jīng)完全占領了楚地,項羽戰(zhàn)敗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辯證思維:高祖雖然傲慢且喜歡侮辱人,但是能與人同享利益。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高祖說的那番話,揭示出什么治國道理?高祖這樣說的意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呈現(xiàn)
和上官偉長蕪城晚眺
嚴 羽①
【注】①嚴羽:南宋詩論家、詩人,所著《滄浪詩話》名重于世。上官偉長:嚴羽的同鄉(xiāng)好友。這次他們異地相逢,同登揚州古城晚眺,各有題詠。蕪城:揚州的別稱。②平蕪:雜草蔓生的原野。堞:城上的矮墻。③歷陽:今安徽和縣。④雁邊:泛指北部邊疆。這里同上句的“鴉外”都暗含羈旅之意。⑤浦:通連大河的小河。
“智讀”文本
“平蕪古堞暮蕭條,歸思憑高黯未消?!边@兩句寫登城。前句點明地點、時間。詩人登上廣陵城頭,映入眼底的是雜草叢生的荒野,正值日薄西山之際,一派蕭條冷落氣象。此時此地,一種“歸思”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將與友人的離別,不禁黯然神傷?!镑鑫聪?,兼有“歸思”不得與傷別友人兩重意思。既“送”,又“懷”,足見友情之深厚,真可謂“悲莫悲兮生別離”了。
頷聯(lián)“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詩中以“寒煙鴉”“秋色雁”,寄寓詩人孤獨凄苦和顧念相思之意。
頸聯(lián)“清江木落長疑雨,暗浦風多欲上潮”,從聽覺角度寫景,將木葉蕭蕭而落之聲與秋雨瀟瀟之聲組合一處,把疾風呼嘯之聲與潮水澎湃之聲聯(lián)在一起,繪成一幅絕妙的秋聲圖,從草木搖落的“蕭條”景象中,不難想見詩人的悲愴心境。此景語亦情語也。無怪乎李東陽贊賞這聯(lián)詩為“真唐句也”。
尾聯(lián)“惆悵此時頻極目,江南江北路迢迢”,“頻極目”從首聯(lián)“憑高”而來,也是對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總括,“惆悵此時”概寫詩人蕪城晚眺的心情。最后,在無可奈何的嘆惋聲中止筆,言盡意無窮,饒有韻味。
模擬演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描寫古城周圍的蕭條景色,顯出冷落的氣氛,給全詩定下“歸思”的惆悵基調。
B.中間兩聯(lián)寫登臨所見,景色由近而遠,寫景中結合詩人的主觀感受,寫得很有層次。
C.尾聯(lián)寫詩人的歸思鄉(xiāng)情難遣,雖明點“惆悵”,卻不點破理由,顯得含蓄而有余韻。
D.全詩采用白描手法寫景抒情,虛實結合,寫景既十分工致,卻又不重在文詞的雕飾。
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試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文言文
1.C
2.C
3.A(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并非前往迎戰(zhàn),而是在軹道投降。)
4.(1)有的將領說應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楚懷王派我攻打關中,本來(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jīng)投降,還要殺掉他,這么做不吉利?!保?)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耗費百姓的財物?!?/p>
5.(1)道理:為政者須善用人才。(2)意圖:說明自己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更為重要的原因,同時表明自己的謙虛和對各位人才的感激之情。
【參考譯文】
漢元年(公元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系著自己的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璽和符節(jié),站在軹道邊上投降。有的將領說應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楚懷王派我攻打關中,本來(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jīng)投降了,還要殺掉他,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駐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后退回來駐扎在霸上。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jīng)很久了。(秦法規(guī)定)批評朝政得失的人要被滅族,相聚談話的人要被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當王,所以我應當當關中王?,F(xiàn)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yè))。總之,我到這里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大家)不要害怕!再說,我之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guī)約而已。”(沛公)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zhèn)鄉(xiāng)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耗費百姓的財物?!比藗兏痈吲d(沛公),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漢五年(公元前202),高祖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以為漢軍已經(jīng)完全占領了楚地,項羽于是戰(zhàn)敗逃走,楚軍因此全部崩潰。漢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喜歡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备咦嬲f:“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就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任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很好地任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p>
古詩歌
1.B(“由近而遠”說法錯誤。根據(jù)注釋,可由頷聯(lián)中的“雁邊”以及頸聯(lián)中“木落”和“風多”等詞語推知頷聯(lián)寫遠景,頸聯(lián)寫近景,因此應是“由遠而近”。)
2.①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②詩人與同鄉(xiāng)好友上官偉長異地相逢,在傍晚登上揚州城墻遠眺,不免引起“歸思”,③頻頻想念家鄉(xiāng),產(chǎn)生“路迢迢”的“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