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中國
人們的印象中,冬天里的北京,大概是與雪最相稱的。
雪一落,全城的人都興奮起來。人們賞雪,去故宮,看紅墻、黃瓦、飛檐,映著紛紛白雪,勾留遠久的歲月;或是去頤和園,看一山,一塔,一橋,雍容而悠遠,靜謐而詩意。
雪有一種貴氣,最相稱的,許是北京的“面子”。若要觸碰北京的“里子”,感受世俗煙火的樂趣,找個盡情撒歡兒的地方,或許還得另尋去處。
離故宮不遠,每到冬天最蕭瑟寒冷的時候,什剎海就成了老幼咸聚的冬趣之地。在一片露天冰場上,有使冰刀的,有坐冰車的,有速滑的,有花滑的,有打冰球的,還有許多穿著棉鞋就上去瞎溜的……幾代北京人,不論男女老少,在這片熱火朝天的冰面上,度過了冬日里最歡樂的時光。
什剎海,說是“海”,其實是一片不是很大的水域,可能因為早年間周圍有十座古寺廟,得名“什剎海”。什剎海的歷史,還要久遠于紫禁城。有人說,什剎海是京城“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寶地”。老北京冬天的故事,跟什剎海有關(guān),跟滑冰有關(guān)。入了冬的什剎海,會為我們還原出那片歡樂的海。什剎海結(jié)冰了,北京就有了冬天。
每年十二月中旬以后,什剎海的冰還沒凍瓷實,玩家們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
野冰客翻越護欄上冰,景區(qū)管理部門出面勸阻,差不多成了什剎海的保留節(jié)目。走在什剎海邊上,可能偶爾會看見冰面上散落著磚頭,那是岸上有人扔下去的,為了試試冰面結(jié)不結(jié)實。
每個在什剎海邊上踱步遛彎的大爺,年輕時都可能在冰面上旋轉(zhuǎn)如飛,英姿颯爽。憶崢嶸歲月,有的是經(jīng)驗之談:早年間冬天上冰,會先用鋼釬扎冰面,就是再犯懶,也得用冰刀試試。冰刀砸在冰面上,如果裂紋是往四周散開的,就得加點小心,說明冰面底下的茬子還是豎著的。“橫茬冰才禁得住人”,冰面真凍瓷實了,底下的茬子就跟一張網(wǎng)似的。
時代變遷,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兩非。今天的什剎海到了冬天依然熱鬧,不過冰面被圍進了景區(qū),要付費才能進去玩了。很多人對此是頗有微詞的:“我從小年年都來這冰上玩兒,怎么現(xiàn)在踩上去就得交錢了?”
有人會覺得,那些趁著冰沒凍結(jié)實就上冰的人,做事冒險莽撞,不負責任。不過,他們也像是夾在追憶和現(xiàn)實之間的人。畢竟,以前放肆滑野冰的樂趣,已經(jīng)沒剩多少生存的空間了。有的人選擇了拒絕,有的人選擇了遠離。
其實,正如我們時常抵觸一條被商業(yè)化了的胡同、一個越做越難吃的老字號,有時候我們一邊怨念,一邊追憶,心里所記掛的,無非那些純粹而簡單的快樂罷了。
作為北京城內(nèi)最具大眾性的地方,什剎海歷史悠久,富有生活情調(diào),有的也不只是冬天滑冰而已。文物古跡、自然風景、民居民俗以及傳說掌故等,在這里交織疊加,像一部北京文化的精彩集錦,為人們保留了一個尋找老北京記憶的好去處。
如果要為老北京畫一幅“清明上河圖”,那么先去什剎海寫生準是沒錯的。什剎海有太多迷人的記憶:附近有宋慶齡、郭沫若、梅蘭芳的故居,也有恭王府、順親王府、濤貝勒府這樣的豪宅大院;有鐘鼓樓、廣化寺等著名文物古跡,也有大小金絲胡同、鴉兒胡同、白米斜街、煙袋斜街、甘露胡同、大小石碑胡同等走不完、看不盡的北京市民風情……
什剎海四季都很美,“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是《帝京景物略》對什剎海的贊美。冬天人們在冰上嬉戲,夏日可以在湖畔賞蓮,坐在垂柳下乘涼,感受惠風徐來,藕香撲面?;蛘哒议g茶館坐下,吃著應(yīng)時小食,觀看京韻京味的演出,不禁令人想起當年各方才俊歡聚于此,賞景會友的場面。雖然歲月變遷,風物依然如故,什剎海的可貴,便是如此了。
記得多年以前,《中國國家地理》把什剎海與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澳門歷史城區(qū)、青島八大關(guān)并稱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qū)”。在城市更新劇烈的年代,北京的城門樓子少了,立交橋多了,四合院少了,摩天大樓多了,而至今還能有什剎海這樣一個安穩(wěn)的地方,也算是令人欣慰的。
今天的什剎海,倒也不缺少青春氣息。后海有許多酒吧,一到晚上,一片燈紅酒綠,讓什剎海出落了不一樣的氣質(zhì)。不過,什剎海的酒吧,和北京其他地方的酒吧總是有些不同。這里的酒吧一般都不大,民房或傳統(tǒng)四合院的結(jié)構(gòu),有古舊的家具、個性的裝飾,環(huán)境也不是那么亢奮喧嘩,在夢幻曖昧的光線里,適合品酒,也適宜處理自己的心思,多了些文藝和清高。
什剎海像一個影像館,定格著北京的傳統(tǒng)與青春。日后,北京一定還會涌現(xiàn)出許多新潮的地方,然而在人們心中,什剎海卻是無法取代的。
說來也怪,以方正、對稱為基本格局的北京城,中心竟然有一片不對稱的海,平靜蜿蜒,引人遐思。這一塊悠揚的水域,與壯麗的都城相映成趣,仿若特地為這座城生出的造化。
平時一提起北京的名勝古跡,幾乎都是尊貴的宮殿、皇家園林、祭壇、寺廟和陵園等,而像什剎海這樣,以自然樸素見長、專供民眾娛樂游憩的地方,卻是不多見的。
北京舊城沿著故宮西墻由南向北的水域,分成了六片海、三大片區(qū)。南面的南海和中海,是國家政務(wù)辦公處;中間的北海,是保存完好的皇家御園;而北邊的什剎海,包含前海、后海以及西海,一直是供廣大民眾游樂的地方,不問男女老少、三教九流,大家一起吃喝玩樂,各得其所,各盡其樂。
雖在皇城根下,什剎海仍以巨大的包容性,吸引著世世代代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從元代京杭大運河時期,這里就不缺少清流載舟、酒樓歌臺、商肆作坊的熱鬧景象,至今也不失為北京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作家劉心武把什剎海稱為“都城中的野景”,是一處“富于野趣的情調(diào)空間”。過去站在銀錠橋頭向西望,可以望見西山的青黛。繁華的城市,恬靜的山水,在什剎海上相互映襯;濃郁的歷史感,日常的嬉戲場面,默默地在人們內(nèi)心系下牢固的情結(jié)。都城里的這一點“野”,為這里人們的生活,注入了靈動的情調(diào)、開闊的境界,亦可謂功德之地。
什剎海,因水而生,也似水般委婉而多情。許多繁華已經(jīng)寫進了歷史,但它總會以另一種形式重生。什剎海,一邊以自然守拙,一邊追求時尚的品質(zhì),用流動而恒久的美,在這個大都會里,為一代代人帶來了柔軟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