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陳靜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點評:蔣炎富|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1]。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注重基于主題整合教學內容,以拓展學生的學習半徑。下面以滬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滬教版教材”)必修一Unit 4 My Space為例,具體闡述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路徑。
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但單元主題并不是完全獨立的。滬教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主題呈現(xiàn)“三觀構建—個人發(fā)展—放眼世界”的縱向發(fā)展態(tài)勢,且每一冊教材內部各單元主題間也存在橫向關聯(lián)(滬教版教材必修系列的主題如表1所示)。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教材進行整體分析,以促使學生達成對主題意義全面、立體的建構。
由表1 可知,滬教版教材必修一共有四個單元,即Unit 1 Our World、Unit 2 Places、Unit 3 Choices和Unit 4 My Space,其主題呈現(xiàn)由大到小、由外到內、由物質到精神的演進。其中,Unit 4 My Space屬于“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主題語境,是滬教版教材必修一前三個單元主題的升華?;趯nit 4 My Space各語篇的詳細分析(如表2所示),筆者依照建筑空間、家庭空間、個人空間的話題分類建構了如圖1所示的單元教學結構圖,以幫助學生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空間所承載的人文情懷”,操練學生的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圖1 Unit 4 My Space教學結構圖
表1 滬教版教材必修系列的主題
表2 Unit 4 My Space各語篇的內容與主題意義
單元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完成整個單元學習后的綜合素養(yǎng)表現(xiàn)。教師應基于主題意義,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設定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每個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都要為達成單元整體目標服務,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并根據(jù)教學實際有所側重,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碎片化的呈現(xiàn)方式。
Unit 4 My Space中的一些語篇涉及19、20世紀英國的人和事,時空跨度大。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語言瓶頸”“技能短板”“認知盲區(qū)”“共情不足”等問題。因而,教師基于主題意義,結合歷史課的內容,設置如圖2所示的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拓寬學習半徑來拓展學習能力、通過跨學科互文學習來培養(yǎng)思維品質、通過發(fā)揮英語的工具性特征來提升語言技巧、通過品味英語的人文性特征來增強文化意識。
圖2 Unit 4 My Space的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空間”,筆者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了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的“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明線是指基于教材資源進行的逐課教學,暗線是指基于《安妮日記》鞏固和拓展課內教學。之所以選擇《安妮日記》作為暗線是因為其在主題上與Unit 4 My Space高度契合,能夠幫助學生追隨安妮的步伐“走出”課堂,走向世界,探究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此同時,Unit 4 My Space中的一些語篇取材于原版影片。因而,筆者在課內外補充影視資源作為拓展學習資料,設計了如表3所示的主要單元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語篇,踐行“世界是學生的教材”的課程資源觀[2]。
表3 主要單元學習活動
評價是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以此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3]。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應基于課程標準,遵循整體性、針對性、及時性和多元性原則。同時,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同讀者對同一個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母語使用者的評價是最有效的反饋之一。為此,筆者采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形式(多樣化),基于學習內容、指向核心素養(yǎng)(內容立體化)建構了如圖3所示的動態(tài)多元化評價方式,開展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價、國外網(wǎng)友評價、留學生評價、AI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使評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
圖3 動態(tài)多元化評價方式
這一指向跨文化交際的評價方式要求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分享關于《安妮日記》的讀寫作品,在自評的基礎上,“傾聽”來自同伴、教師、家長、國外網(wǎng)友、ChatGPT英語語料庫、同校區(qū)國際學生的“聲音”,進而反思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文化意識。
總之,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應立足教材,以主題意義為紐帶、以綜合實踐性活動為平臺,在多維課堂和多元評價中實現(xiàn)單元教學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在跨單元、跨學科、跨模態(tài)、跨文化的深度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格。
【案例點評】
本案例立足核心素養(yǎng),以“教材·主題”“主題·目標”“目標·活動”“活動·評價”為關鍵要素,設計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立體關聯(lián)、動態(tài)推進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路徑,并通過跨單元、跨學科、跨模態(tài)、跨文化等深度學習途徑,促成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生成。本案例的典型性和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深主題,塑造學生的“三個世界”。本案例基于學生立場,深挖主題,從關注學生的“物理空間”到“精神空間”,從關注學生的“語言瓶頸”“技能短板”到“認知盲區(qū)”“共情不足”,逐步幫助學生構筑起和諧統(tǒng)一的學術世界、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本案例不僅著力于讓學生成為學校表現(xiàn)出色的school smart,而且著力于讓學生成為具有實踐智慧的street smart,還著力于讓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充實精神家園的spiritual smart,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其二,大場景,延展學生的素養(yǎng)視野。本案例在基于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同時,跳出“就語言學語言”“就教育看教育”的設計思維,構建了切實、真實的英語學習大場景,即從“三觀構建·個人發(fā)展·放眼世界”的跨教材大主題空間、“世界·國家·城市·家庭·個人·精神”的跨單元大主題空間與多模態(tài)、多形態(tài)的大資源空間,到跨越歷史的大時間場景,融合課內課外、自主合作的大作業(yè)設計,以及多樣、多元、立體的動態(tài)評價方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總之,本案例以獨到、深入的視角和創(chuàng)新、適切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學習、推廣輻射的新時代英語教學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