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鴿
黃美華系江蘇省小學音樂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教育部國培專家。個人主持的《文化語境中音樂教學的課程實踐》獲2021年江蘇省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黃美華老師,江蘇省特級教師,“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我們同在一所學校,黃老師是我的前輩,她教音樂,我教語文。盡管我倆分屬不同的學科,我對她本人及她的課堂欽佩之極。有人這樣評價黃老師,說:“只要往講臺上一站,她就是一節(jié)精彩的課,她與課永遠都是渾然一體的,她天生為課堂而來,為音樂而來?!?/p>
深以為然。每一次學習黃老師的課,課堂中展示出的厚實的音樂學科素養(yǎng)、教學理念、教學技藝,都值得我們反復品悟。近期再次觀摩黃老師執(zhí)教的《聶耳叔叔和他的歌》一課,對一線教師學習、研究課堂的育人價值及自身專業(yè)發(fā)展起到又一次推進作用。
一、這是一節(jié)什么樣的課?
《聶耳叔叔和他的歌》是黃老師音樂文化專題課程研究中的代表課例,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她回歸音樂本源,回歸文化語境的實踐與探索。教學分四個板塊進行:(1)了解聶耳,從聶耳使用過的國寶小提琴入手,閱讀文化讀本《聶耳叔叔和他的歌》,走進聶耳的音樂人生;(2)串燒演唱《賣報歌》和《賣報之聲》兩首歌曲,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報童生活作對比,從而對當下的幸福生活有更深的感受;(3)跟隨聶耳的足跡,通過《碼頭工人歌》深入了解當時苦難的中國,為接下來學習國歌奠定基礎;(4)閱讀文化讀本,明確和國歌相關的年份及重要事件,以課堂音樂活動讓國歌真正地沉淀于心。教學基于學科特質,關注音樂本體的同時,探尋著音樂的文化密碼。
二、課堂的凝視:一節(jié)課的育人啟示
語文老師跨科聽課的機會并不多,但只要有黃美華老師的課,我總要想辦法去現(xiàn)場學習,以發(fā)現(xiàn)、探索的目光凝視黃老師的課堂——凝視中包含了對學生、對職業(yè)、對自身發(fā)展的積極期待。她的課,需要往深處去看,往立意、價值上去看,一節(jié)節(jié)課在豐富處吶喊,提醒所有的老師:不論哪個學科,關系著兒童發(fā)展的課堂,教師們的教學理念中或許可以有這些關鍵詞。
(一)主題整合
這節(jié)課首先引起我思索的焦點是“主題整合”。聶耳是這節(jié)課的主題,《義勇軍進行曲》是主題中的核心,以核心內容帶動聶耳不同時期的作品,讓我們對聶耳其人與其歌曲有了開闊且深刻的認知,有了貼近且熱烈的情感。關于“主題整合”的用意,黃老師這樣說:“這節(jié)課是‘聶耳叔叔和他的歌這個文化專題,將聶耳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賣報之聲》《碼頭工人歌》串聯(lián)起來,編入文本,核心作品《義勇軍進行曲》‘精唱,其他作品‘泛唱,形成1+N的作品群組,讓學生從相互關聯(lián)的一組作品學習中,學會從文化的視角看待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語境,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風格,理解作品內涵。不同音樂作品的對比學習,幫助學生打開‘音樂之耳,使他們對音樂要素的覺察更加敏銳,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更加深刻,對音樂的認知從量變轉化到質變?!薄爸黝}整合”讓音樂課摒棄了“技術理性”的音樂教學模式,不是知識學習課,亦非技能訓練課,而是有豐富韻律的課堂、有文化意蘊的課堂,是指向兒童音樂素養(yǎng)提升的課堂。
無論哪個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中不可或缺“主題整合”,這也應該成為每位教師基于學科、超越學科對學科知識、兒童生活和社會體驗進行統(tǒng)整的必備能力。原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這樣評價這種能力:“整合不僅是手段,也不僅是思維方式,而且是一種調整和創(chuàng)造。系統(tǒng)理論告訴我們,知識課程的整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钡拇_,倘若能適時進行主題整合教學的教師,一定是自覺或不自覺在從教學走向課程,在整體思維中建構、增強在課程框架里審視所教學科的意識。
(二)學科育人
黃美華老師這樣闡述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了解并能正確演唱國歌,用歌聲向祖國致敬。她說,這個目標中的“正確”既包含“準確的節(jié)奏”“準確的旋律”“適切的歌唱方法”等,也包含“在合適的場合正確演唱”“用正確的姿態(tài)演唱”“用飽含愛國情感的歌聲向祖國致敬”等。教師這樣理解了課堂確立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夯實“學科立人”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以培養(yǎng)真正的人,培養(yǎng)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落腳點是師生每天共同成長的課堂。要在課堂中成長,教師就要讓課堂擁有育人的價值?!罢n堂育人”絕不是紙上的理論,它應融合在每天的教學實踐中,貫穿每節(jié)課教學的起點、過程和終點。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的全部目的就是對各科教學獨特育人價值的挖掘和轉化。
黃老師的課堂彰顯著她極強的學科育人價值的挖掘力與轉化力。她從教材《義勇軍進行曲》中讀出文本必須帶給學生的豐富意蘊,繼而聯(lián)系到譜曲作者聶耳人生中的幾個重要經(jīng)歷,以音樂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唱好國歌,厚植家國情懷。課堂體現(xiàn)了從音樂知識、情感、思想、文化、精神、審美和表達等多個視角對一首曲子、一個文本進行的立體解讀,并將教者的解讀巧妙無痕地設計進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引領著學生在認知、情感、審美中走向深刻。
對比這樣的音樂課,反觀我們的學科教學:學科育人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落實,其關鍵在于教師。這種育人價值的轉化力,是需要教師在不斷的閱讀、思考、實踐中修煉的基本功。
(三)兒童立場
說到“兒童立場”,我們可能會想到這樣的表述:要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fā)點,經(jīng)常用“兒童的大腦”思考問題,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兒童的情感”體驗人生;走進兒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傾聽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決定和選擇,為他們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成功的機會,引導并使他們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和快樂。這個層面對“兒童立場”的理解當然不錯,可終究還是狹隘了些。
原督學成尚榮先生在一次“兒童立場觀照下的母語課程”的論壇中曾經(jīng)就“兒童立場”作過更深入的闡述,他說:“兒童立場觀照下的任何一個課程都映射著一個重大的主題,那就是立德樹人,就是在兒童立場觀照的課程中要找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的方式?!?/p>
這節(jié)課顯然是兒童立場觀照下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典范。為了給《義勇軍進行曲》的學習奠定感情和認識基礎,老師先帶著學生感受《碼頭工人歌》,以“勞動號子”為突破口,安排了五次演唱,每一次引導的角度均不同。第一次,感受碼頭工人搬運貨物;第二次,體會工人吃不飽飯的虛弱;第三次,結合圖譜和手勢,唱準號子音調的不同音高;第四次,用較強的力度唱出工人的覺醒;第五次,探索號子三連音的節(jié)奏。在層層遞進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在演唱技能上有提升,更是通過歌曲本身的情境轉換,獲得強烈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升華”。號子音調反復出現(xiàn),不斷沖擊著學生心靈,使學生對苦難的中國,對當時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有了立體、全面的感知。
此時再進入國歌的學習,孩子的情感已逐漸被推向高峰。這一刻無論是聆聽《義勇軍進行曲》的不同版本,還是對歷史上《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幾次微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讓學生理解為何要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都水到渠成。課至尾聲,當臺上臺下的師生全體肅立、舉止莊重地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用嘹亮的歌聲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我們?yōu)樽约菏侵袊硕械阶院?、驕傲?/p>
這節(jié)課,當我也以學生的角色完全融入課堂、融入文本、融入旋律、融入文化時,我深刻理解了“兒童立場絕不是孤立的”這句話的內涵,“兒童立場不僅要‘發(fā)現(xiàn)兒童,更要讓‘兒童自我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逐漸成長為有中國魂、中國根的新時代好兒童”。
總之,音樂和語文雖分屬兩個學科,表面上屬于兩種知識體系,可一旦深入思考就會體悟到:所有學科當中最精華的東西其實是相通的,就像如果把人類的知識看作一個圖譜,各個學科就是這些圖譜上一個一個的亮點,但這些亮點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都有一個通道。倘若教師能在一節(jié)節(jié)高品質的課堂中探索課堂的本質,將學科育人中相通的部分抽離出來,必能發(fā)現(xiàn)這些雖隸屬不同學科,但同為教育背后的價值訴求和理想求索,或許這也是教育者學習、實踐的真正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實習編輯 梁婉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