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都珍視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會壓力非常明顯,以至于威脅到個體的自由感時,他們常常會反抗?!覀冊傧胍幌雰和?,他們常常通過叛逆父母的命令來維護(hù)自己的自由和獨立。所以精明的父母通常不會生硬地命令,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到了洗澡的時間了,你想要盆浴還是淋?。俊焙芏鄬嶒炑芯勘砻?,企圖限制個體的自由通常會引起“事與愿違”的反從眾行為,這證明了逆反理論的正確性。
——[美]戴維·邁爾斯著、侯玉波等譯《社會心理學(xué)(第11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版
公正世界現(xiàn)象:將受到傷害歸咎于受害者本人,將受害者所處的困境歸因于他們的人格和無能,這樣一種傾向卻是由人們追求公平世界的愿望所引起的。正如梅爾文·勒納和他的同事們所指出的,人們傾向于將一些用其他方法難以解釋的不平等歸咎于個人?!瑯樱瑢ΩF人的負(fù)向態(tài)度(包括將他們的困難處境歸咎于他們自身)在那些強烈地主張世界公平的人們中間也極為普遍。……同樣,假如六百萬猶太人沒有任何明顯理由便遭到屠殺,人們便只有相信他們是咎由自取才可以獲得些許安慰。
——[美]E·阿倫森著、邢占軍譯《社會性動物(第九版)》,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