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旭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學記·雖有嘉肴》一文有“是故”詞語,有學者認為當訓為“于是”。不妥。按照該文前后邏輯關系,結合《學記》中的3處“是故”,《雖有嘉肴》之“是故”乃表示因果關系的詞語,當訓為“因此”或“所以”。
關鍵詞:三種解釋;邏輯關系;含義分析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有《〈禮記〉二則》,其中一則為選自《禮記·學記》的《雖有嘉肴》。《語文建設》2020年第7期刊發(fā)了沈麗萍《〈雖有嘉肴〉“是故”當訓為“于是”》文章(以下稱范文)。文章通過對“是故”前后文關系的詳實分析,認為“開篇討論的《雖有嘉肴》里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之間用‘是故’連接,只是表示由第一個話題切入第二個話題,表示前后兩事之相銜接而已。兩句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因而這里的‘是故’應譯作‘于是’,不應譯為‘所以’‘因此’?!盵1]我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雖有嘉肴》中的“是故”就是“所以”“因此”?,F(xiàn)提出來加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選文很短,為便于分析說明,茲錄選文如下: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一、關于“是故”三種解釋的辨析
“是故”是上古漢語中的虛詞,在古文獻中習見,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廣泛使用。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是故、是以,皆承上啟下之詞。常語也?!盵2]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解釋。
1.作發(fā)語詞。一般放在句子開頭,相當于發(fā)語詞“夫”,為發(fā)表議論起到引領下文的作用,可以不翻譯。如范文所舉《周易·系辭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中的“是故”即為發(fā)語詞,我們不宜用“因此”“所以”來詮釋。
2.表承接。相當于“乃”“于是”。范文認為可以指時間上的前后相繼、空間方位上的銜接,也可以指動作發(fā)生的先后,還可以指邏輯事理的先后順序。我們認為,這種用法不是“是故”的主要用法。首先,字典辭書也未將其列為常見義項。其次,范文所舉例子《國語·晉語三》公孫枝勸說秦穆公的例子的“是故”也可翻譯為“因此”,也暗含表示因果關系的結果。范文此句翻譯為:“公孫枝說:‘不如讓晉惠公回國,來同晉國結盟。讓晉君回國而把他的嫡子作人質,使他們父子交替留在秦國,秦國就可以無害?!谑蔷退突貢x惠公而讓他的兒子圉作人質?!闭且驗楣珜O枝的勸說,重點指出“國可以無害”,因此才使得秦穆公答應送回晉惠公而讓他的兒子圉作人質。再次,范文所列舉清人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相關例證也并非能夠完全支持該論點。為方便說明,茲錄《經(jīng)詞衍釋》“是故”內容如下:
是故,猶“乃”也,“于是”也。僖公二十八年《左氏傳》:“公說,乃拘宛春于衛(wèi)?!薄稌x語》作“是故拘宛春于衛(wèi)?!狈病稌x語》之“是故”,其義多猶“于是”。
是故,猶“是乃”也?!抖Y記》:“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薄犊讌沧印罚骸胺蚺c之市者,將以我無用之貨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術也?!薄俄n子·說林》下篇:“荊人執(zhí)蹶融曰:‘汝卜來吉乎?’曰:‘吉’。荊人曰:‘今將以汝釁鼓,其何也?’曰:‘是故所以吉也。’”東方朔《客難》:“是故非子之所能備。”是故,并“是乃”訓。
這里,“《晉語》作‘是故拘宛春于衛(wèi)’”中的“是故”作為“于是”義的看法值得商榷。張以仁《國語虛詞集釋》認為,這種通過異文比附以“是故”與“乃”的用法相近是勉強的,這樣既可以舉《左傳》“乃”釋《晉語》“是故”,也可以舉《晉語》“是故”釋《左傳》“乃”字。我們不能確定《國》《左》二書著作的先后,又不知道他們是否有因襲的關系,這種可左可右的證據(jù)實在毫不足取;并認為“這里的‘是故’是‘承遞連詞’,多用于表因果關系之后果小句上?!盵3]
此外,《禮記》《孔叢子》《韓子·說林》《客難》所舉出的四個例子中的“是故”也不一定就是表示順承的“于是”。所選《禮記》說孔子欲觀夏禮,因此“之杞”;欲觀殷道,因此“之宋”,皆含因果聯(lián)系,“是故”譯為“因此”更合文意?!犊碗y》中“是故”譯成“于是”明顯不當?!犊碗y》:“(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何故也?”東方先生喟然長息,仰而應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備。(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贝司洹笆枪省迸c前面“其何故也”相對應,是回答上一句“其何故也”的原因,其中“是故”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至于《孔叢子》《韓子·說林》兩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句均將“是故”與“所以”連用。如果“是故”是“于是”的意思,那么“是故所以”作何解釋呢?其實,這里的“是故”相當于判斷詞,可以翻譯為“這就是”或者“這是”。這也是一些研究者認為“是故”能夠表示判斷的另外一種用法。
3.表因果。相當于“因此,所以”。這在古代文獻中是最為常見?!稘h語大詞典》:“是故,連詞。因此,所以”,并舉柳宗元《劉叟傳》“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備”為書證。陳锠平先生認為:“‘是故’在組合句式即復合句或句群中,表示前后有順承上的因果關系,前面表因后面表果,有時因果關系不明顯,通過前文推出一個結論也屬于這個范疇,推論的結論常以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作為語言標志,此時‘是故’表達結果性詞匯,可以用‘因此’‘所以’等來詮釋。”[4]對“是故”作為表示前后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連詞,《古書虛字集釋》說:“‘是故’連言,為申事之詞者,‘是’亦‘故’也。言‘是故’與只言‘故’同。”[5]“是故”是由“這個緣故”的意思凝固而來,常用來表示結果,作用相當于“故”。楊伯峻《文言語法》指出:“作順承連詞,第一是‘表示前后兩事情相關’,第二是‘表示因果關系’,‘是故’只能用于結果句的分句之首,一般只能用于表示事理的結果?!盵6]
從中可知“是故”可用作順承連詞,當“于是”解,作因果關系詞為“因此”義?!笆枪省弊鳛橐蚬P系連詞是其主要用法,我們通常所見的古漢語“是故”都是從這方面來理解的?!笆枪省北眄槼小坝谑恰钡牧x項雖然有,但是比較難辨識;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稍不注意,或者不加仔細辨析的話,可能就會忽略過去。
二、“是故”前后文關系再分析
上面我們不厭其詳?shù)胤治隽恕笆枪省钡娜N含義,重點分析明確了“是故”作“因此”解釋是主要用法,主要表示因果聯(lián)系,就是要解決《雖有嘉肴》中“是故”在句子之間的關系是表示順承還是表示因果關系的問題。我們認為選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與“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間具有明顯的因果聯(lián)系。
從文本詞語理解角度看,第一句有兩個“雖”字,這是我們分析這兩句話之間到底有沒有因果關系最重要的依據(jù)。“雖”是一個常見的文言虛詞,一般表示假設或者讓步,通常翻譯成“雖然”或者“即使”。不管翻譯成“雖然”還是“即使”都不影響文意的理解,翻譯成“雖然”,表示轉折;翻譯成“即使”表示讓步,都能夠和后面“因此”銜接,表示因果關系。另外,第一句中“弗學,不知其善也”與“學然后知不足”形成對比,進一步來說明學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原因,因此將“是故”理解成“因此”“所以”沒有問題。
從文本邏輯關系來看,選文以“雖有嘉肴”類比“雖有至道”,指出學習的重要性,說明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體悟“至道”的“善”,從而推論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來說明實踐和行動的重要性;進而明確“正是因為不斷地學,才知道有不足,正是因為通過教,才知道有困惑。知不足,才能時刻反省,知困惑,才能勉勵自強”。這與沈文所認為的“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命題,后文并未順此思路展開討論”恰恰相反??梢哉f第一句話強調學習的意義,第二句話闡明學習的作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說理循循善誘,兩者之間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遞進。
三、《禮記·學記》中“是故”含義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說明“是故”表示前后句子有因果關系的情況最為常見,我們以《禮記·學記》為對象來考察“是故”的含義,并分析前后關系,以為理解《雖有嘉肴》“是故”的準確含義,提供參考和借鑒。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禮記·學記》中“是故”共出現(xiàn)4處,除《雖有嘉肴》中的“是故”外,另有3處。具體如下: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3.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
第一例與《雖有嘉肴》相類似,通過“玉不琢,不成器”和“人不學,不知道”進行類比,指出古代帝王建設國家和統(tǒng)治人民以“教學為先”的原因,其中的“是故”為明顯表因果關系的連詞。該句意為:“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設國家和統(tǒng)治人民,都把教育和學習放在首位?!钡诙赋鼍佣们髮W有難有易,懂得人的天資有高有低及為師、為長、為君的要求,指出擇師不可以不謹慎的原因。其中的“是故”也是表示因果關系。第三例提出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指出凡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教師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yè)。以此推斷出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禮節(jié)來對待下屬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當下屬在祭祀中作為祭尸時,則不以臣子相待;二是當下屬作為君主老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從中也可以看出“是故”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通過分析,以上3處“是故”均為表示因果的連詞,可以翻譯為“因此,所以”。另外,我們利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進行檢索,在《禮記》中“是故”一共出現(xiàn)了157次。通過分析,這些例子也多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因涉及的例證太多,這里就不再列舉統(tǒng)計論述了。
綜上,我們分析了“是故”所表示關系的幾種類型,認為表示因果是最為常用的類型,同時結合選文深入分析了選文的前后的邏輯關系,結合《學記》中的3處“是故”分析了“是故”的含義,我們可以有充分理由相信,該句“是故”表示因果關系的詞語,應該翻譯為“因此”或“所以”。
注釋:
[1]沈麗萍:《〈雖有嘉肴〉“是故”當訓為“于是”》,《語文建設》2020年第13期。
[2](清)王引之著,孫經(jīng)世補編《經(jīng)傳釋詞》,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03頁。
[3]張以仁:《國語虛詞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7頁。
[4]陳锠平:《〈內業(yè)〉篇“是故”研究》,《老子學刊》2017年,第89頁。
[5]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15頁。
[6]楊伯峻:《文言語法》,大眾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頁。
基金項目:隋唐摩崖詩文研究(DFWH2021-021);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成都大中小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ZX202122)
作者:成都大學教師,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